杂诗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注释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
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
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窦凤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b1xt.html-----------------------------------------------[说明]按王瑶先生考论,这组诗的前八首辞意一贯,内容多叹息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当为晚年所作。
第六首中说:“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渊明五十岁当为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前八首即为这一年所作。
后四首多咏旅途行役之苦,另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渊明三十七岁。
其一(1)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6)。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1)这首诗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告诫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应相亲相善、及时行乐、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陌(mò莫):田间小路,东西为陌。
这里泛指道路。
(3)常:永恒不变。
(4)落地:降生,一生下来。
为兄弟:语本《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聚:招集。
比邻:近邻。
(6)盛年:壮年。
(7)待:等待。
〔译文〕人生像是无根蒂,飘荡犹如陌上尘。
聚散随风无定处,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来世上皆兄弟,何必骨肉才相亲!
得欢不妨及时乐,有酒招来左右邻。
壮年一去不重来,一日之中无两晨。
抓紧时间自努力,从来岁月不待人!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出处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903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