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朝代:作者: 李端 体裁: 五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注释: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简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

“鸣筝”谓弹奏筝曲。

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

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

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

“柱”是系弦的部件。

“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

“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

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

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

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

“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

手在弦上,意属听者。

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

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

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

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倪其心)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86_5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5393571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