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朝代:作者: 柳中庸 体裁: 七律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释注释:注释: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

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

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

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

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

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

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

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

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何庆善)出处全唐诗:卷257_1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5393670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