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朝代:作者: 高适 体裁: 五排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注释[注释](1)前两句:绨袍,粗丝绵之袍。

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

这两句讲述了一个典故: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

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国,改名张禄,拜为丞相,使秦国称霸天下。

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着破衣拜见须贾。

须贾看他可怜,送给他绨袍。

当须贾知范雎是秦国丞相时,大惊失色。

而范雎念他赠绨袍一事,免其一死。

(2)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3)布衣:老百姓。

[译文]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品析〕高适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诗人。

诗人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

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

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

诗中的“尚有”,还有;

“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

“范叔”,指范睢。

范睢字叔,故称。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

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

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

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

”范睢曰:‘然。

’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

’曰:‘不也。

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

’须贾曰:‘今叔何事?

’范睢曰:‘臣为人庸赁。

’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放须贾回魏国。

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

“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

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

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真是可悲可叹!

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

“布衣”,代指平民。

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

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

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

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怎么知道范睢改名换姓呢?

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有谁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呢?

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

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

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谁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呢?

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

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

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集评〕吴逸一《唐诗正声》:“尚有”、“应怜”、 “不知”、“犹作”八字,俱下得有力。

唐汝询《唐诗解》:达夫晚贵,疑当时必有轻之者,故借古人以发之。

李瑛《诗法易简录》:布衣中何必无天下士,达夫诗不免俗情,所以论古不可不另开眼界也。

徐增《说唐诗祥解》:后两句,不是责须贾,是慨古今人不带眼珠子看者。

《签注唐诗选》:“尚”,含蓄赠袍以前许多事迹,乃此妙处;

“犹”,重用此字而发论,至今犹为凡庸。

“尚”“犹”二字,诗中骨髓但斯二字提《列传》一段数百言,又终许多之议论,甚有力。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犹”字是刺须贾之不识人,亦所以刺天下不识人者。

夫范叔乃天下士,未遇而不知之尚曰难知,既贵而不知之,认作布衣,其愚也哉。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冠盖京华,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岂独范叔,天下布衣沦落者多矣。

达夫生平,功名自许,忤权贵,出宦彭州,此诗其有抑郁之怀耶?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古人咏史,偶着一事,自写己意,不粘皮带骨。

以此二十字浑成尤难。

2007年5月5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9ta.html出处全唐诗:卷214_7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6671924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