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作者: 陈寿 三国志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

毗随兄评从袁绍。

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

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

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

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

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

尚必可克不?

”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更多

魏书·方技传

作者: 陈寿 三国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一名旉。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更多

谋攻篇

作者: 孙武 孙子兵法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更多

地形篇

作者: 孙武 孙子兵法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若敌先居......更多

胜战计·以逸待劳

作者: 佚名 三十六计

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素问·方盛衰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更多

水部·半天河

作者: 李时珍 本草纲目

释名亦称上池水。

指取自竹篱头或空树穴的水而言。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鬼疰(疰,音住,意亦同住。

鬼疰,是病人感到自己体内有“鬼”居住。

现认为是肺结核之类的疾病),扫邪气、恶毒、蛊疾(“心志惑乱之疾”,神经失常,大便时常拉出鸡肝样的血块。

现认为是“虫积”之症)等。

洗各种恶疮、疥痒,亦有效。

身上长白斑,可取树木孔中的水来洗,捣烂桂末和唾液敷上,有效。

水部·热汤

作者: 李时珍 本草纲目

释名亦名百沸汤、麻沸汤、太和汤。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霍乱转筋(以器装汤熨烫患部,又把足底汤热,汤冷须换热),冻疮,痈肿,火眼赤乱,蝎虿咬伤等。

附方热汤,就是白开水,以煮开多次者为好,所以叫百沸汤。

纵然生水不好,多煎仍有好处。

水沸腾多次,其中污浊之物,或下沉,或上散,水质就好多了。

张从正讲:凡是伤寒、伤风、伤食、伤酒,初起时不用服药,只须喝一两碗白开水或酸菜汤就有效,喝后用手揉肚子,觉得神志......更多

水部·流水

作者: 李时珍 本草纲目

释名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

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治目不得瞑(阻虚阳盛,睡不着,眼睛闭不住)。

用劳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小火慢煮,煮到只剩一升水时,去滓,饮汁,每饮一小杯。

一日三次。

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附方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更多

明诗

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

”圣谟所析,义已明矣。

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昔葛天乐辞,《玄鸟》在曲;

黄帝《云门》,理不空弦。

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

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

自商暨周,《雅》、《颂》圆......更多

678910 共7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