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其十二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注释其十一(1)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土(2)。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3)。青丘有奇乌,自言独见尔(4)。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5)。[注释](1)这首诗由鸱鴸和青丘鸟而联想到屈原的不幸,实则抒发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2)鸱鴸(chīzhū吃朱):逯本作“鵃(zhō舟)鹅”,今据李本、焦本改。《山海......更多 读《山海经》 其十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注释其十(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2)。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3)。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4)。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5)这首诗咏赞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诗人空怀报负而无从施展的慷慨不平的心情。(2)精卫:神话中的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更多 读《山海经》 其四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丹木生何许?迺在峚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注释其四(1)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2),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3)。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4)。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5)。[注释](1)这首诗表现企羡长生之意。丹木之实与丹水白玉,食之可以益寿延年;钟山之瑾瑜,佩之可以驱除不祥。(2)丹木:《山海经?西山经》:“峚(mì密)山,其上多丹木,员......更多 责子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释[说明]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白发......更多 赠羊长史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无。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注释序: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更多 赠长沙公 其三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赠长沙公 其二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赠长沙公 其四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赠长沙公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其一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其二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其三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其四何以写心,此贻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注释赠长沙公序:长沙公於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更多 还旧居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注释[说明]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题”旧居”指柴桑旧居。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诗说“畴昔家......更多 1112131415 共15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