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


拼音:xue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史。流行区渔民在接触疫水后5-15小时,在尾蚴侵人处出现有痒感的红色点状丘疹,数天后自退。可引起咳嗽、咯血。潜伏期20-60日。 二、症状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病多在夏秋季节,常有许多人感染。发热持续15-16日,毒血症症状不明显。出现荨麻疹,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生急性结肠炎而有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粘液。肝脾肿大、压痛。咳嗽、胸痛等轻微,少数可见蛋白尿。 (二)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 小量反复感染多表现为慢性,可无急性病史。轻者仅有乏力和血吸虫性结肠炎。形成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者上消化道出血发作间歇期长,出血病死率低,几乎无黄疸,肝昏迷罕见,肝功能多正常。 三、辅助检查 粪便沉淀镜检及孵化,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活检,免疫学方法如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辅助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肝门脉高压症、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甚至结肠癌。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保证营养。肝纤维化者可参考肝硬化的治疗措施。 二、病原治疗 急性者应用吡喹酮,总量120毫克/千克,分几次四日服完。慢性与晚期患者也用吡喹酮,总量40毫克/千克,顿服或分2次服用;或用左旋吡喹酮治疗,剂量可减少一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预防] 流行区的病人、病牛进行治疗。采用土埋法或氯硝柳胺等药物杀灭钉螺。加强个人防护,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人氯硝柳胺和松节油制成的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疾病。

我国流行区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其湖沼地带。

[病因]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五'种。

我国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

传染源为病人、感染的牛、猪和鼠类。

人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即侵入皮肤或粘膜。

凡有钉螺存在的地区均为本病流行区。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3319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