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


拼音:bin

症状: 潜伏期5-12天,双眼先后发病。症状同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出现角膜损害时常有疼痛、畏光、流泪等,结膜充血、水肿,起病第3天下睑及穹窿部结膜出现大量不透明、形状不规则的滤泡,睑结膜可有灰白色伪膜形成,5-6天日始出现角膜损害,初为浅层点状角膜炎,位于中央区者可影响视力,但不形成溃疡,可伴耳前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治疗: 治疗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有角膜炎时加用0.5%地塞米松或0.5%可的松液,每日6次。

相关信息:

流行性角结膜炎是一种由腺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沙眼


拼音:sha

症状: [诊断] 乳头增生,睑结膜充血且粗糙不平,外观呈红色天鹅绒状,乳头小而微突起,好发于近内、 外毗及睑板上缘,滤泡形成,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充血肿胀和增厚的睑结膜面,呈黄红或暗红色丘形胶状颗粒,不透明,多见于上穹隆部,睑结膜面出现灰白色、黄白色细线条状瘢痕。放大镜或裂缝灯检查、结膜刮片检查、聚合酶链反应检查衣原体核酸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局部滴用0.1%利福平、 10%-30%磺胺醋酰钠、25%氯霉素、0.1%酞丁安、0.3%氟派酸等,每日4-6次。0.5%四环素、0.5%金霉素、0.5%红霉素眼膏等,每晚2次。重症者可结膜下注射10%磺胺醋酸钠,持续两到3个月。重症者或急性期可短期服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强力霉素或美满霉素,1-2个星期为一个疗程,停药五周后再重复一个疗程。严重患者药物治疗乏效时,滤泡多者可采用沙眼滤泡挤压术,乳头多者采用沙眼摩擦术。

相关信息: [预防] 避免接触传染,游泳、洗澡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重症可损害角膜,引起视力下降,甚至致盲。

[病因] 本病由沙眼衣原体引起。

细菌性结膜炎(淋菌性结膜炎)


拼音:xi

症状: [诊断]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2-3天,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内发病。多为双眼,起病急骤,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及高度水肿,睑结膜面有假膜形成,分泌物初为浆液性或血水样,3-5天后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并发角膜溃疡,甚至溃疡穿孔、虹膜脱出及眼内炎。结膜刮片、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培养可发现淋球菌,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核酸。

治疗: [治疗] 用生理盐水或1:1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频繁冲洗结膜囊,局部滴0.5-1万U/mi青霉素G溶液,3-5分钟1次,分泌物减少后改为每1-2小时1次, 或用0.1%利福平、15%磺胺醋酸钠、0.25%氯霉素滴眼液,全身应用青霉素肌注或口服。

相关信息: [预防] 应注意消毒隔离,患淋病的孕妇应及时治疗,婴儿出生后应常规滴抗生素药液。

淋菌性结膜炎是急性化脓性结膜炎。

[病因] 本病由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

成人常因自身或他人的尿道炎分泌物,新生儿则多为母体产道分泌物直接感染而致。

病毒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拼音:bin

症状: 发病急,潜伏期短,多为双眼患病发红。症状较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重,有剧烈的眼病、畏光、流泪及异物感,分泌物为水样。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球结膜有点、片状出血,角膜上皮可有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阳性,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测定有助于诊断。

治疗: 局部滴用0.1%疱疹净、4%吗啉双胍、0.1%无环鸟苷及0.05%环胞苷溶液,每小时1次。选用一到两种抗生素溶液以控制继发感染,炎症期不宜使用皮质类固醇类滴眼,有全身症状者口服病毒灵(吗啉双胍),每次0.2g,每日3次。

相关信息: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由肠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性急性结膜炎。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


拼音:bian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多在春季发病,常见于男性青少年。双眼奇痒、灼热感,伴轻度畏光、流泪及少量粘稠丝状分 泌物。春夏季发病,秋季缓解,翌年春天复发。

治疗: ***分型 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睑结膜型 上睑结膜充血、肥厚可见多数硬而扁平、大小不等、淡红色混浊的乳头,外观呈铺路的卵圆石。 (二)角膜缘型 睑裂带角膜缘处球结膜有粒状结节,呈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胶样物互相衔接包绕角膜缘呈堤状,局部结膜充血。 (三)混合型 上述两型兼有。 [治疗] 发病时戴有色眼镜,避免接触致敏原。局部选用2%到4%色甘酸钠0.1%肾上腺素、2%氯化钙滴眼液或环抱菌素油剂等,每日四到6次。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应短期使用于重症患者。全身可用葡萄糖酸钙,每次1g,每日3次。息斯敏每次lOmg,每日1次。粘稠分泌物多时用3%硼酸冲洗结膜囊,重症者可用90锶照射或冷冻疗法。

相关信息:

春季结膜炎又称春季卡他,是一种双眼反复发作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病因] 本病为花粉、微生物、灰尘、动物皮屑、羽毛、日光等致因原导致的过敏反应。

细菌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拼音:xi

症状: [诊断] 本病多见于春秋两季,易在幼儿园和集体单位流行。潜伏期短,多为1——2天。常为双眼发病,患眼刺痒,有异物感、烧灼感及大量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结膜严重充血,以穹窿部及睑结膜明显,可伴结膜及眼睑水肿,少数可有角膜缘部点状浸润。结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可确定致病菌。

治疗: [治疗] 严禁包扎患眼,做好消毒隔离,局部滴用10%的磺胺醋酸钠、0.25%-0.5%的氯霉素、0.5%的新霉素、0.2%~0.5%的庆大霉素、0.5%的卡那霉素等,每小时1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分泌物多的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重症者可冷敷,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并发角膜炎时应按角膜炎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消毒病人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治疗使用过的器械。急性期病人应隔离,接触患者后必须洗手消毒。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常见眼病,俗称"暴发火眼"。

[病因] 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柯-魏杆菌、流感杆菌和葡萄球菌。

细菌性结膜炎(慢性卡他性结膜炎)


拼音:xi

症状: 常双眼发病,病程长,自觉症状较轻,患眼有发痒、灼热、异物感、干涩感,在午后、夜间或阅读时明显。睑结膜轻度充血,血管轮廓清晰,分泌物少,为粘液性,多存在下穹隆部,外毗部可有少许白 沫状分泌物。

治疗: 应针对病因治疗,局部滴0.25%~0.5%的硫酸锌.溶液,每日2次,如为葡萄球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液滴眼,顽固病例可用1%的硝酸银涂抹睑结膜面,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每星期1-2次。

相关信息: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是常见的结膜慢性炎症。

其致病原因复杂,多由结膜的急性、亚急性炎症未彻底治愈转化而来。

结膜肿瘤(色素痣)


拼音:jie

症状: 色素痣为先天性,生长缓慢。呈棕黑色或蓝黑色,境界清晰,微隆起,表面光滑无血管,好发于睑裂部球结膜及角膜缘。"一般不需治疗,如病变迅速增大,表面粗糙,色泽变深,则是恶变征象,应尽早手术切除。

相关信息:

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发生于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常为双眼先后发病。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皮质性白内障 最常见。可分为四期。 1.初发期:早期在晶体周边部出现混浊,皮质呈楔形,其尖端向瞳孔中心,晶体大部分透明,瞳孔区未受累,一般不影响视力,如不散瞳难以发现。 2.未熟期:或称膨胀期。晶体混浊渐扩展,呈不均匀乳白色外观,皮质肿胀,将虹膜向前推,引起前房变浅,有虹膜投影。有闭角青光眼素质者易引起青光眼发作。 3.成熟期:随着晶体混浊扩展,晶体膨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正常,虹膜投影消失,整个晶体呈灰白色混浊,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光感。 4.过熟期:成熟期白内障历时过久,晶体皮质分解或液化为乳状物,核下沉,前房变深,虹膜 震颤。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可引起晶体性葡萄膜炎和晶体溶解性青光眼。 (二)核性白内障 较少见。其混浊多由胚胎核开始,渐向成年核发展。愈近中心部位色调愈浓,晶体呈棕色或深棕色,可出现第二视力。 (三)盘状白内障 较少见。晶体囊膜下皮质浅层出现盘状混浊,常合并核或皮质混浊。 (四)其他型 有相当部分非典型患者,或为混合型。

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 局部选用治障宁、消白灵、白内停、谷光甘肽等点眼,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l、C、E。中成药如障眼明每次4片,每日3次,复明片每次4片,每日3次。 二、手术治疗 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当本病发进到使患者的视力降至影响生活与工作时即可行手术摘除。传统白内障摘除术包括软性白内障吸出术。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及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配戴适度凸透镜或隐形眼镜以矫正屈光不正,现代白内障摘除术有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关信息:

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约占白内障的50%以上。

[病因] 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出现的退行性改变,与紫外线照射、糖尿病、动脉硬化、遗传因素及营养状况等有关。

职业性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


拼音:zhi

症状: 三硝基甲苯中毒多见于从事炸药生产的工人,因皮肤污染、吸人蒸汽后引起。眼部主要表现为晶体呈花瓣状或盘状混浊。治疗为脱离接触,晶体混浊多可自行停止。

相关信息:
1234 共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