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
拼音:qu
症状: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数不等。轻度的屈光参差无意义。超过2.5D的屈光参差可因两眼视网膜物像大小悬殊而引起融合困难,破坏了双眼单视。
治疗: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数不等。轻度的屈光参差无意义。超过2.5D的屈光参差可因两眼视网膜物像大小悬殊而引起融合困难,破坏了双眼单视。因此,视力较差眼的物像常被抑制而导致弱视和废用性斜视。屈光参差原则上应充分矫正,经常戴镜可保持双眼单视,且消除症状。如患者不能适应这种眼镜时,应尽量对屈光程度较轻的一眼作充分矫正,而对另一眼只作适当的低度矫正,使其既能保留一定视力又不至于对另一眼产生干扰。屈光参差过大用一般镜片无法补偿时,应考虑配戴隐形眼镜。
相关信息:
职业性中毒(二硫化碳中毒)
拼音:zhi
症状: 二硫化碳是一种全身性神经毒物,人造纤维和橡胶工人吸人其蒸气可致其中毒。低浓度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视觉减退,视物障碍、视物变色、变形、复视、瞳孔强直及视网膜微动脉瘤等。治疗主要应脱离接触,全身给维生素B族,y-酪氨酸1-2g,静滴,每日1次。
治疗: 治疗主要应脱离接触,全身给维生素B族,y-酪氨酸1-2g,静滴,每日1次。
相关信息: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泡性结角膜炎)
拼音:bian
症状: 一、泡性结膜炎 轻度异物感、畏光、流泪。泡性结节发生于球结膜,呈圆形隆起,直径1-4mm,灰红色,周围充血,数日后及部破溃形成溃疡,一星期左右愈合,不留瘢痕。 二、泡性结角膜炎 症状较前者重,眼痛、畏光、流泪。角膜缘出现1个至数个圆形隆起结节,可侵及巩膜表层。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使角膜缘呈齿状。 三、泡性角膜炎 症状较前两者都重,刺激症状明显。角膜上可见一个或数个灰白色圆形结节或溃疡,伴新生血管。泡疹可一边愈合一边破溃,不断向中央匐行发展,形成束状角膜炎。
治疗: [治疗] 局部滴用0.1%地塞米松、0.5%-1%链霉素或0.1%利福平溶液,每日4-6次,0.5%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每晚1次。地塞米松0.5ml,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全身应用葡萄糖酸钙、息斯敏、鱼肝油、维生素B及C等。重症者可用抗结核或结核菌素脱敏治疗。
相关信息:
泡性结角膜炎是微生物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病因] 与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蛋白致敏有关,多发生于体弱、营养不良、居住环境阴暗、卫生条件差的儿童及青少年。
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
拼音:bai
症状: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 年龄较大患者的白内障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难于区别,后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进展较快,成熟较早,发病年龄也提前。青少年病人多见于15-20岁,血糖没有很好控制者,且双眼发病,白内障的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历时甚短,早期为小点状灰白色混浊,晶体超常膨胀,以后皮质完全混浊。治疗同老年性白内障,应在血糖控制情况下进行手术。 二、手足抽搐性白内障 由于血清钙过低引起,可发生于甲状旁腺摘除后、软骨病或孕期、产后和哺乳期缺钙妇女。为皮质内点片状或条状混浊,与囊膜间有一清亮的透明带,伴红、绿或蓝色结晶。治疗可给足量的维生素AD,每次2丸,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2g,每日3次,如已影响视力则应手术治疗。 三、肌强直性生白内障 肌强直症是一种遗传性退行性疾病。晶体首先在后囊膜下形成尘埃状或点状混浊,可伴红绿色结晶,最终可发展至完全混浊。成熟后白内障宜手术治疗。
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
拼音:bai
治疗: 后发性白内障是因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晶体抽吸术后,残留的皮质及脱落在晶体后囊的上皮细胞增生所致。混浊明显时可影响视力。可用YAG激光治疗,如囊膜较薄可用晶体截囊刀将中央部囊膜切开,以增加视力,如机化膜形成和囊膜较厚则作囊膜切除或剪开术。
相关信息:
原发性青光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
拼音:yuan
症状: 一、发病 多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男女之比约1:2。 二、症状 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前期及先兆期 一眼已发生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另一眼勿需作激发试验即可诊断。仅约30%患者有先兆期症状,即在情绪激动、长时间阅读、看电影后,发生虹视、眼胀视朦、偏头痛等,经休息或睡眠后消失。小发作时眼部轻度充血,眼压轻度升高。 (二)急性发作期 眼压突然升高,一般在6.65~10.64kPa之间,严重者可达13.33kPa以上,指试眼球坚硬如石,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者仅留光感,角膜水肿如毛玻璃状,失去正常透明而光滑外观,瞳孔散大,多呈垂直椭圆形,眼部呈混合性充血,重者有球结膜水肿,前房浅,前房角闭塞,房水流畅系数明显下降。患者有剧烈的眼球胀痛、偏头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出现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三联征,即虹膜扇形萎缩,角膜后壁和晶体前囊色素沉着,晶体前囊下出现灰白色点状、条状和斑块状混浊,称为青光眼斑。 (三)间歇期(缓解期) 经药物治疗后,房角重新开放,眼压及房水流畅系数恢复正常。如发作时未遗留永久性损害,除前房浅、房角窄外可无其他异常。 (四)慢性期 由急性发作期迁延而来,眼压未得到有效控制,仍为中度升高,房角圆周1/2-2/3以上闭塞和前粘连成膜后有色素沉着,虹膜部分后粘连和萎缩,晶体前囊下青光眼斑向深层发展蔓延,视力明显下降,晚期眼底检查异常。 (五)绝对期 视力完全丧失,眼压仍高,多数患者能耐受,眼球各部组织变性,角膜上皮水肿,反复出现大疤或上皮剥脱,前房极浅,虹膜萎缩,有新生血管,瞳孔绿色素外翻,晶体混浊,巩膜出现葡萄肿。
治疗: [治疗] 一、前期及先兆期 约53%-68%的本期患者会出现急性发作,可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切徐术以获治愈。不宜手术者可满1%-2%毛芸会香碱,密切观察。 二、急性发作用 应积极降眼压,避免发生永久性粘连。 (一)药物治疗 高眼压下手术合并症多,效果差可用以下药物控制。 1.高渗剂:常用50%甘油溶液2-3ml/kg,口服,10分钟后眼压下降,20%甘露醇1-1.5g/kg,快速静滴,15-30分钟后眼压下降,30%尿素1~1.5g/kg,快速静滴,50%葡萄糖静注可暂时降低眼压。 2.缩瞳剂:1%-2%毛果芸香碱滴眼,每5-10分钟1次,0.25%-0.5%水杨酸毒扁豆碱滴眼,一般与毛果芸香碱交替使用,只用3次。 3.碳酸酐酶抑制剂:常用乙酸唑胺500mg,口服,以后每次250mg,每日2-3次。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0.25%-0.5%噻吗心安滴眼,每日2次,0.05%百里胺滴眼,每15分钟1次。 5.2%普鲁卡因1.5ml,球后注射。 (二)对症处理如患者烦躁失眠,给镇静剂如鲁米那、冬眠灵等。 (三)手术治疗 眼压降低后应尽快手术治疗。使用缩瞳剂眼压获得控制,房角2/3以上开放者可行激光虹膜切除术,缩瞳剂不能控制眼压,房角粘连已达2/3圆周者,需行滤过手术,情况在上述二者之间者可先作激光虹膜切除术,眼压不能控制可加用缩瞳剂或行外滤手术。 三、间歇期 应尽早行激光虹膜切除术。 四、慢性期 房角大部粘连,应行外滤手术。 五、绝对期 继续滴用缩瞳药,如疼痛剧烈。降压手术无效时可采用球后注射酒精、氯两暖等,还可行视神经剪断术、眼球摘除术。
相关信息: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又称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是老年人的常见眼病。
[病因] 病因尚未明了。
多由于相对性瞳孔阻滞引起,而眼球小、前房浅。
房角窄则是解剖因素。
电光性眼炎
拼音:dian
症状: 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过度照射而引起的角膜、结膜损害常见于电焊、紫外线灯、金属熔锻及原子弹爆炸等损伤。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后,经4-8小时的潜伏期,两肢出现疼痛、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呈点状、片状剥脱,瞳孔缩小。轻症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可应用0.25%氯霉素液滴眼,每日4次。症状较重者可应用0.5%地卡因液滴眼,以暂时缓解症状,新鲜人奶滴眼有 一定疗效,冷敷能减轻症状,有角膜上皮剥脱者应涂抗生素眼膏。12-24小时内症状可减轻。
治疗:。轻症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可应用0.25%氯霉素液滴眼,每日4次。症状较重者可应用0.5%地卡因液滴眼,以暂时缓解症状,新鲜人奶滴眼有 一定疗效,冷敷能减轻症状,有角膜上皮剥脱者应涂抗生素眼膏。12-24小时内症状可减轻。
相关信息:
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其形态与部位各异。 一、前囊性和后囊性白内障混浊位于中央区前囊下或后囊下,大多数混浊不发展。 二、极性白内障 分为前极性和后极性两种。 (一)前极性白内障 混浊位于晶体前极部囊下,多呈灰白色斑点,范围极小,对视力影响不大。 (二)后极性白内障 常与玻璃体动脉残留有关。混浊位于晶体后极略偏鼻侧,常为静止性,可影响视力。 三、核性自内障 也称中心性白内障,混浊位于晶体的核心部,呈灰白粉尘样混浊,常为双眼对称,静止且不影响视力。 四、绕核性白内障 . 又称板层白内障或带状白内障,在儿童中最常见,约占先天性白内障的40%。在核周围有带形混浊包绕,常为双侧性,可致视力下降。 五、冠状白内障 可双侧对称,混浊位于晶体周边部皮质深层,呈短棒状、水滴状、哑铃状,而中央部透明,呈静止性,常不影响视力,但随年龄增长可影响视力。 六、点状白内障 混浊呈灰白色或蓝色细小点片状,位于晶体皮质深层,以周边部多见,不影响视力。 七、全自内障 出生时晶体己全部混浊,常双侧对称,多合并其他眼部畸形。
治疗: [治疗] 已影响视力者应尽早施行手术,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弱视,最好在婴儿3-6个月时手术,术后应注意防治弱视。
相关信息:
先天性白内障也称发育性白内障,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晶体混浊。
[病因] 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与遗传有关,外源性是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患病毒感染、甲状腺功能不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造成。
原发性青光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
拼音:yuan
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眼部轻度不适。树胶和虹膜,休息后缓解,约1/3以上患者无症 状。发作时眼压升高,起初有明显的间歇性,随病情进展,间歇期缩短, 眼压达5.23-7.98kPa。通常不充血,周边前房浅,发作时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瞳孔轻度散大。早期视野正常,晚期出现视野缺损。眼底检查、房角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能使高眼压暂时缓解,但不能阻止病变继续发展,故应早期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相同。
相关信息:
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是一种以渐进性房角闭锁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青光眼,在我国常见。
原发性青光眼(开角性青光眼)
拼音:yuan
症状: [诊断] 常为双眼发病,病情进展缓慢,症状隐蔽。早期眼压不稳定,24小时内眼压差大于等于1.06kPa或两眼之差值大于等于0.67KPa为异常。眼底检查异常、视野缺损、前房角检查有助于诊断。可疑者应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定期检查视野,测量房水流畅系数,必要时作激发试验如饮水试验或妥拉苏林试验,色觉、对比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图像视网膜电图、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均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 常用1%毛果芸香碱溶液滴眼,1%左旋肾上腺素溶液滴眼,每日1-2次,0.25%-0.5%噻吗心安滴眼,每日1-2次,乙酰唑胺每次250mg,口服,每日1-2次。 二、手术疗法 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应用手术治疗,可用氟激光小梁成形术,或行滤过手术如小梁切除术等。
相关信息:
开角性青光眼又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以眼压升高时前房角仍开放及高眼压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前部视神经病变为特征。
[病因] 病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