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耳屎)栓塞


拼音:ding

症状: [诊断] 耵聍(耳屎)完全阻塞耳道时可有闭塞感及听力减退。水进入外耳道时膨胀,使症状加重,甚至引起炎症。可见耵聍团块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

治疗: [治疗] 一、器械取出法 小而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块可用耵聍钩将其渐钩出,软的耵聍栓塞可用耵聍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 二、外耳道冲洗法 硬而嵌塞较紧的耵聍,可先用3%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日3-4次,3-4天后耵聍软化,再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 三、抽吸法 可将耵聍软化后,用吸引器抽吸,渺I、耳道狭窄者尤为适宜。

相关信息: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体,其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异物的作用。

若耵聍积聚过多,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称为耵聍栓塞。

[病因] . 与炎症刺激,尘土等异物,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有关。

耳廓假性囊肿


拼音:er

症状: 耳廓假性囊肿也称耳廓软骨间积液。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机械性刺激或变态反应有关。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无明显症状,耳廓前面上方局限性隆起,渐增大,皮肤无红肿,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培养无细菌生长。轻者可行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治疗,可在无茵操作下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或行冷冻法,或用YAG激光在隆起部位打洞,清除积液,加压包扎。

相关信息:

分泌性中耳炎


拼音:fen

症状: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者多有普通感冒史,慢性者病程缓慢,多无明显发病史,常出现耳聋后始引起注意。有耳内堵塞感、耳聋、耳鸣,擤鼻后有所改善,中耳积液时耳内有水动感,常有自声增强现象。耳镜检查、听力检查、鼓室导抗图、鼓膜穿刺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腺样体肥大者应作腺样体切除术。 二、全身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头抱拉定、氟哌酸、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有过敏因素者应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口服。 三、局部治疗 鼻或鼻咽部炎症较重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或局部喷雾,咽鼓管阻塞较重者应用咽鼓管吹张法、捏鼻鼓气法、波氏法或导管法。 四、其他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可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短波透热、氦氖激光等,上述治疗对改善听力有一定作用,鼓室内有粘连者可用鼓膜按摩机作鼓膜按摩,严重耳聋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可配戴助听器或行听力重建术。

相关信息: [预防l 加强锻炼,防止感冒,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有浆液性与粘液性渗出的非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本病由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主要为前者。

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拼音:hua

症状: [诊断]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一般多见于小儿。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有耳深部痛,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夜间较重,常伴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耳溢液,初为血水样,继之变为粘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耳镜检查异常,呈传导性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及咽部慢性炎症,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二、全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多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3次,或用药物敏感试验最有效的药物。 三、局部治疗 在鼓膜穿孔前充血显著时耳部滴用2%酚甘油,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如脓液粘稠可滴用3%双氧水、0.25%氯霉素、0.5%金霉素或3%洁霉素液。 四、手术治疗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突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或穿孔不大、引流不畅者应行鼓膜切开术。炎症消退,干耳在两个月以上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相关信息: [预防] 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其他部分也常累及。

[病因] 本病常伴发于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等。

致病菌常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拼音:hu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过六到八个星期不愈者即转变为慢性。 二、分型 可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最常见。耳流脓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轻度传音性聋,X线乳突摄片无骨质破坏。 (二)骨疡型 中耳常有肉芽及息肉,多伴骨质侵蚀,可引起并发症。耳流脓多为持续性,纯脓性,量不多,有臭味,偶带血丝。听力呈传音性或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异常。 (三)胆脂瘤型 可导致一系列的颅内、外并发症。耳内长期流脓,量不多,有恶臭。耳聋重,多为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异常。 三、分期 可分为四期。 (一)活动期 中耳持续流脓,或间歇流脓的间歇期不超过六星期,鼓室粘膜潮湿,随时可再流脓。 (二)静止期 中耳间歇流脓,干耳时间维持六星期以上,但不超过半年。 (三)非活动期 中耳流脓停止达半年以上,但穿孔未愈合。 (四)愈合期 穿孔的鼓膜已自行愈合,或手术修补后愈合,中耳不再流脓。

治疗: [治疗] 一、单纯型 耳部有大量脓液者可用3%双氧水清洗,或用吸引法吸引,多用0.5%氯霉素、0.3%氟哌酸、3%洁霉素滴耳液。感染轻而难以干燥者用3%硼酸酒精、3%酚甘油或5%氯霉素甘油滴耳。粉剂只用于鼓膜穿孔较大而脓液不多的患者。 二、骨疡型 引流尚好者用棉签蘸少许10%-20%硝酸银液烧灼肉芽,或用微型刮匙及环钳刮除肉芽,并应注意防止感染和面神经损伤。 三、胆脂瘤型 应采取手术治疗,但胆脂瘤较小者可先用上鼓室冲洗术,而后复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 多由急性迁延而来。

致病菌常为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

乳突炎(急性乳突炎)


拼音:ru

症状: 急性乳突炎是乳突气房粘膜及其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本病儿童多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恢复期,各种症状不但不减轻反而加重,如鼓膜穿孔后耳痛一度减轻后又逐日加重,耳流脓增多,全身症状明显加重。乳突部有明显压病。耳镜检查、乳突X线拍片可助诊断。一旦确诊应及时行单纯乳突凿开术,以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局部和全身治疗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同。

治疗: 急性乳突炎是乳突气房粘膜及其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本病儿童多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恢复期,各种症状不但不减轻反而加重,如鼓膜穿孔后耳痛一度减轻后又逐日加重,耳流脓增多,全身症状明显加重。乳突部有明显压病。耳镜检查、乳突X线拍片可助诊断。一旦确诊应及时行单纯乳突凿开术,以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局部和全身治疗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同。

相关信息:

急性乳突炎是乳突气房粘膜及其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

本病儿童多见。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恢复期,各种症状不但不减轻反而加重,如鼓膜穿孔后耳痛一度减轻后又逐日加重,耳流脓增多,全身症状明显加重。

乳突部有明显压病。

耳镜检查、乳突X线拍片可助诊断。

一旦确诊应及时行单纯乳突凿开术,以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局部和全身治疗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同。

乳突炎(慢性乳突炎)


拼音:ru

症状: [诊断] 本病也可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仅见于有气化的乳突,病变局限于粘骨膜。 二、骨疡型 化脓性炎症侵犯骨质,形成骨炎、骨髓炎、死骨和积脓,可引起各种颅内外并发症。分泌性中耳炎等可引起肉芽纤维组织病变。乳突X线拍片可助诊断。 三、胆脂瘤型 扩大、压迫和破坏周围骨质,在乳突内形成胆脂瘤腔。X线拍片。MBI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慢性单纯型乳突炎一般不需手术,骨疡型及胆脂瘤型应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尽量保存和提高听力。手术方式有改良乳突根治术、乳突根治术、联合径路乳突切开术或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

相关信息:

慢性乳突炎是乳突骨质及其气房粘膜的慢性炎症。

多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存。

耳 聋(传音性耳聋)


拼音:er

症状: 传音性耳聋是由于外耳和或中耳疾病,使抵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而引起听觉减退。听力、声阻抗测听、耳部检查,X线颈部拍片、CT扫描等有助于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因、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如非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可采取鼓膜成形术或听骨链成形术,耳硬化症常用铝骨松动术、蹬骨底板造孔术、蹬骨底板部分或全部切除术,不能手术或手术效果不佳者可配带助听器。

治疗: 传音性耳聋是由于外耳和或中耳疾病,使抵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而引起听觉减退。听力、声阻抗测听、耳部检查,X线颈部拍片、CT扫描等有助于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因、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如非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可采取鼓膜成形术或听骨链成形术,耳硬化症常用铝骨松动术、蹬骨底板造孔术、蹬骨底板部分或全部切除术,不能手术或手术效果不佳者可配带助听器。

相关信息:

听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轻者称为重听,重者听不清或听不到外界声响时则称为耳聋,常将两者混同,并统称为耳聋。

一、分类 (一)按病变发生时间 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二)根据是否遗传 可分为遗传性耳聋和获得性耳聋。

(三)按病变性质 可分为以下两种。

1.器质性耳聋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传音性耳聋:病变在外耳和/或......更多

外耳道疖


拼音:wai

症状: [诊断]外耳道疖 疖多为单个,也可多发。耳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剧烈,为跳动性,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咀嚼、牵拉耳廓、压耳屏时疼痛加重,听觉正常或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局限性红肿,疖肿化脓时其顶部有黄白色脓点,穿破后有稠脓及脓栓,有全身不适或体温微升。

治疗: [治疗] 早期全身应用抗生素,可给青霉素钠80万U,肌注,每日1次。镇痛剂可给去痛片,每次·0.5g,每日3次。局部理疗或热敷,2%-5%酚甘油滴耳或涂10%鱼石脂软膏,可消炎止痛。脓肿形成时应切开排脓,填塞纱条以防外耳道狭窄,每日换药1-2次。若脓肿穿破引流不畅,可用20%硝酸银液或纯石炭酸烧灼破口,并以4%硼酸酒精消毒耳道。

相关信息: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 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

外耳道炎


拼音:wai

症状: [诊断和治疗]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坏死性外耳道炎三种。 一、急性外耳道炎 主要为耳痛,牵拉耳廊和压耳屏时加重。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有少量稀薄分泌物,若炎症波及耳膜则有听力下降。治疗应用青霉素钠80万U,肌注,每天2次,3%硼酸液清洁外耳道,然后滴0.5%新霉素氢化可的松液,外耳道肿胀、渗液较重者用5%-8%醋酸铝纱条敷塞外耳道,每日更换1次。 二、慢性外耳道炎 仅有不适和痒感,可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覆有痂皮,有时见外耳道狭窄。去除病因,局部应用合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新霉素与激素类的合剂、霜剂成粉剂等换药、涂敷或吹人。 三、坏死性(或恶性)外耳道炎 多发生于糖尿病或抵抗力低下者。表现为耳痛剧烈,耳周组织肿胀、明显压痛,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外耳道皮肤坏死。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可侵犯腮腺、下颌间隙、颅底脑神经,导致瘫痪,甚至颅内感染。加强对全身疾病的治疗,给予羧节青霉素钠每次1s,肌注,每日4次,联用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每日2次。

治疗: [诊断和治疗]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坏死性外耳道炎三种。 一、急性外耳道炎 主要为耳痛,牵拉耳廊和压耳屏时加重。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有少量稀薄分泌物,若炎症波及耳膜则有听力下降。治疗应用青霉素钠80万U,肌注,每天2次,3%硼酸液清洁外耳道,然后滴0.5%新霉素氢化可的松液,外耳道肿胀、渗液较重者用5%-8%醋酸铝纱条敷塞外耳道,每日更换1次。 二、慢性外耳道炎 仅有不适和痒感,可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覆有痂皮,有时见外耳道狭窄。去除病因,局部应用合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新霉素与激素类的合剂、霜剂成粉剂等换药、涂敷或吹人。 三、坏死性(或恶性)外耳道炎 多发生于糖尿病或抵抗力低下者。表现为耳痛剧烈,耳周组织肿胀、明显压痛,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外耳道皮肤坏死。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可侵犯腮腺、下颌间隙、颅底脑神经,导致瘫痪,甚至颅内感染。加强对全身疾病的治疗,给予羧节青霉素钠每次1s,肌注,每日4次,联用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每日2次。

相关信息: [预防] 纠正挖耳习惯,游泳、洗澡后及时拭净污水,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

外耳道炎也称弥漫性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弥漫性炎症。

[病因] 挖耳、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等引起发病。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12345 共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