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牙髓炎


拼音:ji

症状: 疼痛的特点有:自发性痛,阵发性发作,夜间加重,放射痛,疼痛部位不只局限在患牙,而放射到颌面部、头颈部,范围较广,温度刺激可引起或加重疼痛,温度试验时常有疼痛。

治疗: 治疗应及时开髓,减轻髓腔压力,用浸有镇痛剂如丁香油小棉球置于龋洞中,年轻恒牙应力求保存活髓,使牙根继续发育完成,若为慢性牙髓炎发展而来者则应行根管治疗术,发育完成牙齿的炎症,后牙早期可行干髓术晚期行牙髓塑化治疗,前牙则行根管治疗。

相关信息:

急性牙髓炎可继发于牙髓充血,但常见由慢性牙髓炎转化而来,多存在深龋,接受过刺激性充填材料或不合理治疗。

牙齿敏感症


拼音:ya

症状: [诊断] 主要表现为激发痛,刺激除去后疼痛即消失,其中以机械刺激最显著。用探针尖在牙面上寻找一个或数个敏感点或敏感区,可引起病人特殊的酸、软、痛症状。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治疗相应的牙体疾病,覆盖暴露的牙本质,调磨过高的牙尖。 二、脱敏治疗 胎面个别敏感点用麝香草酚熨热脱敏,胎面多个敏感点或区用碘化银、氨硝酸银或酚醛树脂脱敏,牙颈部敏感区用含氟糊剂如70%五氟化钠甘油糊剂涂擦脱敏,全口多个牙颌面或牙颈部敏感,可用氟离子和钙离子导人法脱敏。也可咀嚼茶叶,生核桃仁或大蒜,或用含氟牙膏涂擦,可有脱敏效果,采用激光脱敏也有一定疗效。

相关信息:

牙齿敏感症是指牙齿上暴露的牙本质受到机械、化学或温度刺激时,产生一种特殊的酸、软、痛的症状。

[病因] 龋病、磨损、酸蚀症、楔状缺损、牙隐裂、牙折等可引起本病,还与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神经衰弱、头颈部放射治疗等有关

四环素牙


拼音:si

症状: 在牙齿发育、钙化期间,若过多地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去甲基金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萌出后的牙齿呈灰暗色或灰黑色,称四环素牙。本病多见于青少年恒牙,一般暗淡无光,呈黄色,也可呈浅灰色、棕黄色、灰褐色或更深,在紫外灯下观察患牙能显示出特殊的荧光。

治疗: 可采用30%过氧化氢加热漂白脱色法,或用酸处理牙面后以光敏树脂覆盖,还可用半成品树脂作牙面贴覆。

相关信息: 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妊娠4个月后、授乳母亲及七岁以下儿童均不宜使用四环素类药物。

龋 病


拼音:q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按牙体破坏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度,依病变进展情况,可分为慢性龋、急性龋、静止龋三期,还有继发龋。 二、症状 (一)分度 1.浅龋:牙体破坏仅限于釉质层,有点隙裂沟或邻面,呈墨浸样或白垩色。很少有症状,患牙常有牙齿敏感。 2.中龋:龋蚀侵及牙本质浅层,多已形成龋洞,患牙对科、酸或对冷、热刺激有敏感表现。 3.深龋:龋蚀侵及牙本质深层,继续发展即可引起牙髓病,对食物嵌塞和温度刺激均有激发痛。

治疗: (二)分期 1.慢性龋:一般情况下龋蚀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2.急性龋:也称猖撅龋,多发生于儿童和久病体弱者。龋病同时累及多数牙齿和牙齿多数牙面,且病情较重,龋蚀进程较迅速。 3.静止龋:龋病发展到某一 阶段,龋损停止,不再发展。龋洞在粮面,洞形敞开呈浅碟状,牙本质底呈黄褐色,质硬而光亮,对温度刺激不敏感。 4.继发龋:已修复过龋洞在其充填物边缘又发生龋蚀。 [治疗] 浅龋应将龋坏组织彻底除去,然后行严密充填,窝沟封闭法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药物治疗适用于易于清洁牙面的浅龋,常用氨硝酸银溶液和氟化钠甘油糊剂。中龋患牙需进行牙体修复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填法,也可用嵌体修复。深龋患牙需进行牙体修复,充填法和嵌体是最常用的修复方法。

相关信息: [预防] 增强宿主抗龋力,控制菌斑,限制糖食,饮水中加氟、口服氟化物。洁牙剂加氟,用葡聚糖酶和变聚糖酶含漱,用百分之零点二洗必泰液漱口,食用糖代用品等。

龋病是一种牙体硬组织逐渐毁坏崩解而形成实质缺损的疾病。

其发生率高,分布极广,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 本病与细菌、食物、宿主、时间因素有关。

主要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食物以及碳水化合物,尤其蔗糖为主要致龋食物,宿主牙齿结构有缺陷、排列拥挤、重叠,缺微量元素氟、钒、锶、钼等,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

慢性单纯性龈炎


拼音:man

症状: 患牙龈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重者炎症充血可波及附着龈,牙龈组织肿胀,龈缘变厚,牙间乳头圆钝与牙面不再紧贴,点彩消失,表面光亮,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日久牙龈变得坚硬、肥厚,龈沟可达3mm,牙龈溢脓,轻触即出血。

治疗: 治疗应消除菌斑、牙石及可造成菌斑滞留的因素及其他刺激因素。

相关信息:

慢性单纯性龈炎也称慢性龈缘炎,是最常见的牙龈疾病几乎每个成年人在一生中均可发生本病。

增生性龈炎


拼音:zen

症状: [诊断] 主要见于青少年,牙龈发生慢性炎症,伴牙龈增大。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炎症型增生性龈炎 牙龈深红或暗红色,松软光亮,易出血,龈缘肥厚,乳头常呈圆球状增大,甚至盖过牙面1/3或更多,龈沟探诊深度大于3mm或更多,病程短。 二、纤维型增生性龈炎 牙龈呈实质性肥大,较硬而有弹性,颜色接近正常,病程长。

治疗: [治疗] 去除一切局部刺激因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用口呼吸者应予改正,上唇过短可戴前庭盾,并进行唇肌训练,或夜间在唇侧牙龈涂凡士林。纤维性增生部分可施行牙龈成形术,恢复牙龈生理外形。牙周塞治术和牙龈按摩也有助于消除炎症和肿胀。

相关信息:

增生性龈炎也称炎症性牙龈肥大,是引起牙龈肿大的最常见疾病。

药物性牙龈增生


拼音:yao

症状: 患者有服药史。牙龈实质性增生,增生的牙龈表面呈桑椹状或有小的分叶,质地坚实,略有弹性,呈淡红色,一般无出血倾向,无疼痛。

治疗: 治疗应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彻底消除菌斑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增生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和修整牙龈外形,对需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心痛定、环孢菌素等药物的患者,应在用药前先治疗原有的慢性牙龈炎。

药物性牙龈增生主要由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大仑丁)和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引起,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者有40%-50%发生,30%应用环孢菌素者也可发生。

单纯性牙周炎


拼音:d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常见于30-50岁,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病情也愈重。 二、症状 牙龈炎性肿胀,牙龈缘和龈乳头红肿广泛、严重,或组织松软,颜色改变,表现为刷牙出血,甚至出现自发性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牙龈退缩。常无疼痛,但牙根暴露的牙齿当温度变化、食物和触及时可引起敏感。食物嵌塞于深部、咬合创伤、咀嚼时或咀嚼后钝痛,牙周脓肿形成后可有跳痛和叩痛,或吃甜食、温度变化可引起疼痛。可有牙槽骨吸收和骨破坏。

治疗: ***分度 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一)轻度 牙周袋小于等于4mm,牙周附着丧失小于等于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 (二)中度 牙周袋小于等于6mm,牙周附着丧失小于等于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小于1/3,根分歧区可有轻度病变。 (三)重度 牙周袋大于6mm,牙周附着丧失大于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的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2。有根分歧病变,牙齿多已松动。 [治疗] 一、局部治疗 控制菌斑,彻底清除牙石,牙周袋及根面可用复方碘液或抗菌药物,经上述治疗仍有较深牙周袋或根面牙石不易清除时则行牙周手术,松动牙行固定术,调股,拔除不能保留的病牙。 . 二、全身治疗 除非出现急性牙周症状,一般不用抗生素,严重者可口服甲硝唑,每次0.2g,每日3-4次,共用1周,选用牙周宁、中药、维生素类,控制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贫血、消化道疾病、神经衰弱及消耗性疾病。

相关信息:

单纯性牙周炎也称慢性成人牙周炎或慢性牙周炎,约占牙周炎的95%。

[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是发生的主要原因,全身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妊娠期龈炎


拼音:ren

症状: 从妊娠两到3个月后开始出现症状,至8个月时达高峰。牙龈鲜红,光亮或暗紫色,高度水肿、肥大,质地松软,极易出血。分娩后随女性激素水平恢复可自动消退到妊娠前状态。

治疗: 出血严重者进行治疗,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体积较大妨碍进食者可手术切除,尽量选择在妊娠第4-6月之间为好。

相关信息:

妊娠期龈炎的发病率约为30%-100%。

发病与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口腔卫生良好者发生率较低,妊娠期妇女好发。

青少年牙周炎


拼音:qing

症状: [诊断] 局限型局限于切牙和第一磨牙,弥漫型波及全口多数牙齿。主要发生于青春期至25岁,男女比例为1:5。患者有咀嚼无力,牙龈发痒。口腔较清洁,菌斑、牙石很少,牙龈炎症轻微,但却已有深牙周袋,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出现牙间隙。好发牙位为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全口患牙不超过14个,多为左右对称。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早期彻底治疗,加强维护期 复查和治疗,每2-3个月2次, 至少持续2-3年。洁治、刮治、 根面平整,用正畸法将移位的前 牙复位排齐。全身应用抗生素如 四环素,每次0.25g,每日4次, 共2-3星期。或螺旋霉素每次 0.2g,每日4次,共1星期,或行 翻瓣手术。增强防御功能,用六 味地黄丸、固齿丸、牙周宁等。

相关信息:

青少年牙周炎在10-19岁年龄组患病率为0.1%-3.4%,特点是牙周结缔组织及牙槽骨的迅速破坏、丧失。

[病因] 与细菌感染、家族遗传、免疫缺陷及全身因素有关。

1234 共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