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萎缩


拼音:ya

症状: [诊断]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老年性牙周萎缩是一种增龄性生理变化,早老性牙周萎缩发生于较年轻者,局部无明显刺激因素,病因不明,废用性牙周萎缩牙齿无对颌牙,偏侧咀嚼使牙周膜变窄,牙槽骨吸收、疏松,机械性牙周萎缩多因刷牙不当。用过硬牙刷、洁牙剂颗粒太粗、牙周手术等,好发于尖牙、双尖牙部位。

治疗: [治疗] 老年性、早老性牙周萎缩应及时处理局部原因,防止牙龈萎缩加重,消除炎症,调颌,纠正偏侧咀嚼,改正刷牙工具和方法,解除食物嵌塞的原因,牙龈退缩严重,影响美观者可用树脂制作假牙龈以改善外观,严重龈裂或牙龈退缩而邻牙龈缘和骨高度正常者可用手术侧向转位瓣或乳头瓣,以覆盖暴露的根面。

相关信息:

缩是指全口广泛的牙齿牙龈缘与牙槽骨同时退缩, 牙根暴露,但无明显炎症和咬合创伤。

复发性口疮


拼音:f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复发性轻型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炎型溃疡、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及白塞病。 二、症状 (一)复发性轻型口腔溃疡 最常见。溃疡发作具有周期性复发史,病程有自限性,表现为散在分布、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溃疡,直径约2-3mm,数目不多,一般为一个或数个,灼痛明显。 (二)复发性口炎型溃疡 有反复发作史,病程有自限性,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至几十个,但均较小,直径1-2mm,散在分布,不成簇,疼痛明显。 (三)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溃疡有反复发作史,表现为深而大的弹坑状溃疡,深达粘膜腺体,愈合较慢,并遗留瘢痕。

治疗: [治疗] 一、局部用药 10%硝酸银或53%氯醋酸可适用于溃疡面积小,数目少者,1%-2%龙胆紫,中药养阴生肌散。锡类散、冰硼散,抗生素、激素、止痛药,中药药膜,溃疡软膏也可应用,0.1%利凡诺或0.05%洗必泰可作为含激剂,复发性口炎型溃疡可用2%-5%金霉素水溶液含漱,腺周炎型可用皮质激素霜剂,或地塞米松2mg加2%普鲁卡因0.5-lml,局部注射,每星期1-2次。 二、全身用药 维生素C每次0.2g,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日3次。有继发感染时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强的松每日15-30mg,分3次服用,疗程7-10日,左旋咪唑每次5ml,口服,每日3次,每星期服药3日,胎盘球蛋白5ml或丙种球蛋白3ml,肌注,必要时1星期后可重复注射,转移因子每次2-5ml,皮下注射,每星期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中药治疗或针刺治疗。

相关信息:

复发性口疮也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一类原因不明、反复发作、自限性孤立性溃疡。

[病因] 可能与内分泌障碍、遗传因素、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局部刺激等有关。

常与失眠、便秘、疲劳、精神紧张、月经周期等伴发。

疙疹性口炎


拼音:ge

症状: 多发生于1-5岁儿童,病程一星期。为急性口腔粘膜疱疹,伴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压痛。涂片染色、血清抗体、免疫荧光抗原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给予高能量、易消化、富营养的流食或软食,口服多种维生素,病重者给予解热、镇痛、消炎药,可用干扰素治疗,局部用2.5%金霉素甘油糊剂。

相关信息:

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疾病毒所引起,通过飞沫感染与直接接触致病。

口腔念珠菌病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 也称鹅口疮,多见于婴儿。表现为口腔粘膜上乳白色绒状膜,紧贴粘膜。不易剥离,强行剥脱则发生渗血,伴口干、烧灼感、轻微疼痛,小儿哭闹不安。真菌直接镜检可助诊断。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也称抗生素口炎,多见于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激素者。表现为粘膜上出现环形弥散的红斑,多见于舌粘膜,严重时有舌乳头萎缩。 三、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也称义齿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者。表现为义齿承托区粘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界限弥散的红斑,绝大多数伴口角炎。部分可有血清铁降低。 四、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 真菌检查可助诊断。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念珠菌性白斑 表现为粘膜上有白色斑块,常见部位是颊粘膜,尤其口角内侧的三角区最多见。 (二)念珠菌性肉芽肿 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发生结节状或肉芽肿样增生,以舌背、上腭多见。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婴儿鹅口疮应注意卫生,奶瓶应严密消毒,哺母乳者喂奶前应洗净乳房。 二、局部治疗 应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或用3%硼酸或0.05%洗必泰漱口液清洗口腔,病损处可涂1%龙胆紫或敷养阴生肌散,义齿可用5%碳酸氢钠水溶液浸泡,口角炎及唇炎可用3%克霉唑软膏涂擦。 三、全身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口服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成人每次50万U,每日3次,5岁以下儿童每次7.5万U,1-3岁每次10万U,3岁以上每次25万U,每日3次,伊曲康唑每次0.1s,每日2次,共7日,氟康唑0.25g,1次服用。

相关信息: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属包括81种真菌,对人类致病者仅7种,其中以白念珠菌致病性最强。

口腔不洁或免疫力降低时发病。

口腔白斑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好发于40-60岁男性,男女之比为13.5:1。好发部位以颊粘膜多见,其次为舌、上腭、牙龈及口底。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均质型白斑 粘膜表面为白色斑块、稍高出腭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有时出现小裂纹,无症状或略有发涩感。 (二)疣状型白斑 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结节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三)颗粒型白斑 充血发红的粘膜上有白色斑块,表现有颗粒状增生,绒毛样,多有刺激痛。 (四)溃疡型白斑 在白斑表面形成糜烂与溃疡,疼痛明显。 三、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局部因素引起的白斑应去除刺激因素。癌前白斑和念珠菌性白斑应及时手术切除,也可用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0.3%维甲酸软膏或5%5-氟脲嘧啶软膏外涂,蜂胶药膜贴敷有效。维生素A每次2.5万U,口服,每日3次,并用维生素E每次50mg,每日3次。

相关信息:

口腔白斑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白色角化性斑块,属癌前病变。

发病率约为10%。

[病因] 病因不清。

可能与吸烟、饮酒、辛辣或过热食物、错位牙、残冠、不良修复体及龋洞的锐利边缘等长期刺激有关,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真菌感染等也与发病有关。

口腔红斑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本病以40-50岁以上患者多见。病损表现为鲜红色、天鹅绒样口腔红斑,界限清楚,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无。 二、分型 (一)均质型红斑 红斑表面光滑、柔软,多见于颊、腭等处粘膜。 (二)红白交错型红斑 在红斑中间杂有颗粒样白色角化表现,以舌腹、口底多见。 (三)颗粒型红斑 红斑表面有红色颗粒,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

治疗: [治疗] 应去除口腔内一切刺激因素已确诊为本病者应行手术、激光、冷冻、放疗等除去病变,不宜保守治疗。

相关信息:

口腔红斑是一种非常严重而少见的癌前病变。

[病因] 病因不明。

来源于增殖性红斑。

口腔扁平苔藓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女性多于男性,以中年多发。 二、症状 (一)口腔粘膜损害 可发生于口腔各部,呈多发性、对称性,以颊粘膜最常见,其次是舌、牙龈和移行沟、口唇和上腭。 1.普通型:出现白色角化条纹、斑块、丘疹,无充血和糜烂,有粗糙感。 刺激性食物、冷、热均敏感。 2.糜烂型:粘膜白色角化、充血,有糜烂、渗出和假膜,有自发痛。 (二)皮肤损害 为扁形有光泽的多角形丘疹,孤立或成片,覆鳞屑,可见细白纹,常对称性侵犯四肢、躯干、外生殖器和指甲。 三、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解除忧虑和情绪波动,应用镇静药,调整人体神经功能,可给维生素B,及B12、谷维素等。 二、局部治疗 有自觉症状的非普通型病损给予抗炎、止痛、促愈合治疗。长期糜烂病损,强的松龙25mg/ml加等量2%普鲁卡因溶液,局部注射,3-7日1次。白色角化层可用0.3%维甲酸软膏涂擦、冷冻、激光、离子导入治疗。 三、全身治疗 长期反复糜烂者应调整免疫治疗,胸腺肽5-7mg,肌注,隔日1次,29次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日3次,每周连服3日停4日,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严重者可用强的松、维甲酸口服。

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粘膜常见病之一,在口腔粘膜病中仅次于复发性口疮,患病率为0.02%-0.22%。

[病因] . 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或免疫因素有关。

智齿冠周炎


拼音:zhi

症状: [诊断] 本病多发生在18-25岁青年,以下颌最常见。病初便有局限性红肿和疼痛,盲袋内有脓性分泌物,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或位置异常,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张口受限及颊面部肿胀,重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增高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给流食及补充维生素C。 二、局部治疗 常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盲袋,然后将2%碘甘油或冰硼散或樟脑酚棉捻置人,每日1次,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盐水或消毒合漱剂含漱,如0.05%洗必泰液含漱,每日3次,可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等物理疗法。 三、手术治疗 感染局限形成冠周脓肿时可切开引流,智齿位置异常或不能正常萌出时尽早拔除,智齿位置正常、磨牙后区有足够空间并有对牙合牙者可行龈瓣切除术。 四、全身治疗 轻型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次1s,每日2次,或螺旋霉素、土霉素,或清热解毒中药如牛黄解毒丸,每次1-2丸,每日2次。重者给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

相关信息:

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过程中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病因] 主要由于下颌骨发育不良,智齿萌出时缺少足够的位置,不能正常完全萌出所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拼音:kou

症状: 二、症状 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时炎症区红肿、发硬,有压痛和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皮肤或粘膜侧红肿,有明显压痛,或变软有波动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明显,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给高蛋白、高热量及含维生素B、C的饮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情危重者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应及时治疗或拔除病源牙、异物、感染的囊肿和肿瘤等。 二、全身治疗 应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较重者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急重者可给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腐败坏死性感染可加用甲硝唑,每次0.5g,静滴,每日1次。也可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三、局部治疗 初期局部可外敷六合丹、抑阳散、金黄散、鱼石脂软膏,或超短波。激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切开后行脓腔冲洗换药,放置引流条。

相关信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颜面、颌周及口咽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炎症弥散时称蜂窝织炎,局限时称脓肿。

[病因] 常有原发疾病如根尖周炎、冠周炎、涎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或痛等。

病原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

"

颌骨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拼音:he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16-3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二比一。 二、症状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指感染起于骨松皮质,再向四周扩散。 1.急性期:起病急骤,牙源性者有牙病史。初起颌骨剧痛,向耳顶部放射,面部肿胀不显,发热和全身不适。牙齿松动,龈沟溢脓,下唇麻木,继而形成颌周蜂窝织炎,引起边缘性颅骨骨髓炎,全身症状明显如高以病程约10-14天。 2.慢性期:由急性期转变而来、口腔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病初有一肉芽生长,排脓不愈,可排出死骨,常伴面部畸形、开口受限、骨质缺损及其他脏器疾病,可急性发作。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指感染由骨皮质到骨髓质。多继发于颌周间隙感染。急性期面部红肿、疼痛和全身发热,慢性期腮腺、咬肌区肿胀,发硬,开口受限,有瘘管,全身无明显不适,可急性发作。

治疗: [治疗] 一、主持治疗 静脉输液减轻症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必要时输血。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症状控制后可用头孢拉啶,每次0.5g,口服,每日3次,或螺旋霉素每次0.2g,口服,每日3-4次。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三、手术治疗 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牙,骨髓炎已局限,死骨已形成时应进行手术。

相关信息: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以化脓性炎症过程为主。

[病因] 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而来,也可因粉碎性骨折、败血症、脓毒血症、颜面皮肤感染等引起。

1234 共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