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


拼音:ma

症状: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特殊皮肤损害和神经病变。按五级分类法(不包括未定类)有如下表现。 (一)皮肤损害 1.未定类:常仅有一到两块不对称分布的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或不清,无浸润和鳞屑。 2.结核样型:为少数斑疹或斑块皮肤损害不对称,境界清楚,边缘高出皮面,向外扩延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表面粗糙,有鳞屑。 3.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疹数目稍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分布倾向不对称。 4.中间界线类:皮疹多样化,环形不规则,一侧边清,另一侧不清,皮疹呈红白相间的环形或多环形斑块,有浸润现象,有时较大浸润斑块四周散在分布小形浸润性斑块,称"卫星状"皮疹。 5.界线类偏瘤型:皮疹较小而多,有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倾向对称分布,表面光滑,多呈黄褐色或茶褐色,边界多不清楚。 6.瘤型:有多数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油样光泽,分布对称,边缘不清,可相互融合。眉毛外1/3脱落,严重者头发、眉毛全脱光。面呈酗酒样。皮肤浸润肥厚,布满多数结节,鼻头及后部、耳垂红厚变大,外观如"狮面"。双小腿可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 (二)神经病变 1.感觉障碍:各型麻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初期即有感觉过敏如蚁行感,继而失去冷热觉、痛觉和触觉,随病情发展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重者被刺伤、割伤、烧伤而无任何感觉。 2.神经粗大: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结核样型神经受累较严重,多呈神经粗大、梭状、结节或条索状,检查耳大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易于发现。易于出现畸形,如患侧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尺神经受累形成"爪"形手,正中神经受累可致"猿"手,桡神经受累可致垂腕,面神经受累形成"兔"眼。 二、麻风反应 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症状活跃,原有的皮损或神经损害炎症加剧,又出现新的损害,严重时出现结节坏死,有的发热高达四十度,白细胞增多等,称为麻风反应。 三、辅助检查 疑为本病者应进行麻风杆菌检查、组胺试验、出汗试验、麻风菌素试验发光麻风抗体吸附试验、麻风杆菌单克隆抗体测定、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一、联合化疗 应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必须足量与规范化,加强治疗后观察与监测,注意每种药的毒副作用。除下述药物外,丙硫异烟胺、甲氟哌酸和氟嗪酸、米诺环素、桥环类抗生素等。 (一)多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吩嗪300毫克,口服,每月2次,或每日50毫克,口服。氨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至少24个月。 (二)少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6个月。 二、麻风反应的处理 氯苯吩嗪最适用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的麻风反应,每日100-200毫克,分两次口服。反应停一般对瘤型麻风的反应效果好,每日200~400毫克,控制症状后递减为每日50~100毫克。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分2次口服;症状好转后渐减量停用;或氢化可的松25毫克,加入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内,在疼痛神经干周围局部封闭,每周2-3次。

相关信息: 学习麻风防治知识,麻风杆菌阳性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可接种卡介苗进行免疫预防,预防性服药可用氯苯矾每日50毫克。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侵犯周围神经、皮肤、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晚期常致肢体畸形和残废。

[病因] 本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麻风患者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该菌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或经飞沫传染。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7307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