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 子


拼音:fei

症状: [诊断] 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三种。 一、白痱 又名晶状粟粒疹。为非炎性针头大透明的薄壁水疱,易破,无自觉症状,1-2日内吸收,有轻度脱屑。好发于颈部及躯干等处,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 二、红痱 又名红色粟粒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损为针尖大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有红晕,自觉烧灼及刺痒。好发于腋窝、胸、背、颈、肘窝,妇女乳房下,婴儿头面及臀部等处。天气凉爽时皮损可自行消退。 三、脓痱 又名脓疱性粟粒疹。在丘疹的顶端有针尖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好发于小儿头颈部或皱襞部。

治疗: [治疗]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皮肤清洁、干燥,炎热季节勤洗澡。治疗原则以消炎止痒为主,局部可用温水洗净,揩干后撒痱子粉,或外用炉甘石洗剂。脓痱者可加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衣着宽大,勤换衣;肥胖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澡,扑痱子粉。

痱子是因外界气温增高而湿度大,出汗不畅所致。

冻 疮


拼音:dong

症状: 冻疮是因寒冷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缺氧、瘀血性慢性组织损伤。易于每年冬季发作,天暖自愈。好发于手足、耳轮、耳垂、面部、鼻尖等。局部肿胀,紫红色斑,界限不清,压之退色,严重者发生水疱或溃疡。自觉紧张、麻木或疼痛,遇暖后瘙痒、灼热。

治疗: 平时应增强耐寒力的锻炼,注意保暖。发病后用烟酸,每次50-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芦丁、维生素E等。局部早期未溃破者可厚涂蜂蜜猪油软膏,每日1次。破溃有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好转后改0.5%新霉素软膏或10%硼酸软膏。也可使用音频电疗等。

相关信息:

手足皲裂


拼音:shou

症状: 手足皲裂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干燥和皲裂。好发于秋冬季,尤以露天作业者多见。易发于手掌、指尖、指关节侧缘、足侧缘、足跟部等。皮肤角化过度,粗糙伴线状裂隙,可有出血或疼痛,以致活动受限,影响劳动。

治疗: 平时应保持手足皮肤清洁、滋润,秋冬季节外涂润肤霜。皮损处可外用10%硫黄水杨酸软膏或擦手甘油。

相关信息:

鸡 眼


拼音:ji

症状: 鸡眼为局部长期受挤压或摩擦所致的角质增生过度。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圆锥形角质栓,尖端楔人皮肉,状如鸡眼,多单发,绿豆至蚕豆大小,局部有压痛,好发于跖部、趾侧及趾间。因潮湿皮损浸渍发白而变软者,称软鸡眼。

治疗: 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但应注意保护正常皮肤,孕妇禁用。外用鸡眼膏,中药鸦胆子或鲜半夏捣烂局部外敷,5日换药1次;地骨皮与红花粉各半,角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3日换药1次;冷冻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或鸡眼挖除术。

相关信息:

胼 胝


拼音:pian

症状: 胼胝是皮肤长期受压迫和摩擦而出现的硬而平滑的角质增厚,系人体对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俗称"茧子"。好发于掌指关节掌面及跖面,为境界不清的淡黄或蜡黄色扁平角质肥厚性斑块,中央略厚、隆起于皮面,皮纹清晰略透明。局部感觉迟钝,严重者有压痛。

治疗: 轻者一般不需治疗,去除病因后多能自愈,严重者可采用修削方法或外用0.3%维甲酸软膏及中药,参见鸡眼的治疗。

相关信息:

软下疳


拼音:ruan

症状: 一、发病 有性乱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1-6日。 二、症状 初发为外生殖器的炎性丘疹,1-2日后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周围有红晕,直径0.5-2厘米,边缘不齐,基底有脓性分泌物,溃疡数目1-2个,因自体接种而增多。好发部位为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大、小阴唇、宫颈、肛门。发病后1星期单侧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易破损。病程一星期至两个月。 三、辅助检查. 分泌物涂片、培养和菌株鉴定,找到致病菌可确诊。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头孢三嗪0.25克,1次肌注。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共7日。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共7日。羟氨苄青霉素每次500毫克,加棒酸125毫克,每日3次,共7日。环丙沙星每次500毫克,每日2次,共3日。以上药物可任选一种。 二、局部治疗 先用生理盐水湿敷,之后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局部淋巴结肿大不宜切开,可抽出脓液注入抗生素。

相关信息:

软下疳是在生殖器部位产生多处溃疡,同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性传播疾病。

[病因] 本病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

67 共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