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
拼音:fang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高位阻滞,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和房室束内,多数为暂时性、可逆性、症状轻、预后好,常称为良性。低位阻滞,阻滞部位在束支及其分支内,多数为持久性、不可逆性、症状重,称为恶性。 二、分度与分型 按阻滞的程度又分为一、二、三度。二度又可分为I型和Ⅱ型。 三、症状 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取决于阻滞部位和程度。一度房室阻滞多无症状。仅有第一心音变低钝。二度I型症状不明显或偶有心悸;Ⅱ型因心率慢且漏搏常有心悸、胸闷、头昏、乏力乃至于晕厥。可闻心跳漏搏,漏搏多呈2:1、3:1、4:1阻滞,心室率慢而规则。三度的症状与部位有关,部位高者心室率多为每分钟40-60次,可无明显症状;部位低者多小于40次,除有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外,常有晕厥或典型的阿-斯综合症发作,有的出现心力衰竭。心率慢而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有时特别响亮,称开炮音。 四、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希氏束电图能精确定位。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炎应静滴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洋地黄中毒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者应立即呼吸器进行人工加压呼吸。每分钟102-105次。其优点是效果确切,可防止口腔分泌物和返流的食物流人气管查,用吸引器清除管内分泌物,保持通畅,便于长期作人工通气给氧。待自主呼吸恢复且平稳,患者神智清醒后可拔管。 (二)建立静脉通路 为急救给药,作肘静脉穿刺与插管。液路通畅后,可根据病情选用肾上腺素1毫克,静注利多卡因1~2毫克/千克,静注。溴苄胺5-10毫克/千克,静注;异丙基肾上腺素每次1毫克,静注;阿托晶每次1毫克静注。这几种药物除溴苄胺外可联合注射,若未建立静脉液路,也可由气管插管内滴人或心腔内注人。 (三)心电监测与电除颤 心脏骤停后,有条件应立即用心电图机或心脏监护器作心电检查和监测,明确心脏骤停的性质,指导抢救。若为心室颤动,立即用除颤器作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除颤可与药物除颤(利多卡因、溴苄胺)交替重复进行。对原发性心脏骤停者,为争取时间,可进行"盲目"除颤。 (四)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心脏骤停后必然出现酸中毒(混合性酸中毒)。心肺复苏后除管理好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外,应随即静滴5%碳酸氢钠200毫升,再根据血气分析继续应用。心肺复苏后一般多有水潴留,常有脑水肿,故每日液量宜在1500~2000毫升左右。复苏第一天,不须补钾,以后视尿量而定,可按每升尿量静滴氯化钾1克。 (五)维持有效循环和呼吸功能 心肺复苏后病情多不稳定,应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情况,若仍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情况,应继续做相应治疗,分别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部分。 (六)防治脑水肿 见休克章节有关内容。 (七)防治肾功能不全 见肾功能衰竭章节有关内容。 (八)预防感染 · 选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肺部及尿路感染。
相关信息: [预防] 目前认为,治疗潜在的致命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药物治疗仍然是预防的主要手段。不少研究已证实,长期应用肾上腺 素能受体阻滞剂如吲哚洛尔、普萘洛尔能减少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及死亡率。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胺碘酮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也具有价值。此外,许多非药物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病灶,射频、激光、直流电或化学等消蚀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埋藏式自动 心脏转律除颤器等也为预防心脏性猝死开辟了新途径。 [预后]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骤停,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也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非心脏病变引起的心脏骤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败血症、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肺部疾病和严重的脑脊髓疾病等,复苏的成功率极低,预后不良。另一类是急性中毒、抗心律失常药或其他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等,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等所致的心脏骤停,一旦消除促发因素,预后良好。
房室传导阻滞简称房室阻滞,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传导阻滞,也是常见的一种缓慢型心律失常。
[病因] 主要见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下、后壁梗塞多见,属高位阻滞,前壁梗塞少见,但多表现为低位阻滞。
其次可见于各种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先心病等,成年人慢性房室传导阻滞不少是原因不明的束支纤维化所引起,称为特发性硬化。
高血钾、低血钾、洋地黄中毒、抗心律失药物过量及极少数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颈动脉窦过敏的正常人也可发生。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72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