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发病主要在40岁以上,以65-69岁最多见。男女比例为1.5:1-2:1。 二、症状 食管癌的早期患者可无症状,或有咽下时异物感、胸骨后不适,中、晚期则有进行性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呕吐。癌肿转移和压迫则出现相应的表现,喉返神经受压发生声音嘶哑,气管受侵犯后可出现呛咳。早期患者多无明显体征,中、晚期患者常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恶病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三、辅助检查 x线钡餐、内窥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早期切除可达根治效果。位于食管下段者切除率高,疗效较好。 二、放射治疗 适用于食管上、中段癌肿或不能手术者,可选用钴60或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的适宜剂量为60~70G,,照射6-8周。 放射治疗不宜应用于中、晚期患者或伴有深溃疡和缩窄的患者。术前放射治疗可提高切除率和存活率,并能减少手术中癌肿的播散机会,剂量以30-40G,为宜,照射3-4周,而后休息2~8周再行切除术。 三、西药治疗 适用于手术后或不能手术者。可选用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争光霉素每次15-30毫克,静注,每周1-3次,总量300-500毫克为一疗程。5-氟脲嘧啶每次0.5~1克,静注,每周1次,总量10~15克为一疗程。丝裂霉素每次6-8毫克,静注,每周1~2次,总量40~60毫克为一疗程。噻替哌每次10毫克,每日1次,5日后改每周2次,总量200~300毫克为一疗程。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副作用。 四、中医中药 采用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结合应用抗癌中药辩证论治,具有提高免疫、抗癌并可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石上柏、蚤休、蜣螂、山豆根、丹参等。实践表明,冬凌草和冬凌草素对人体某些类型的食管鳞癌细胞有明显细胞毒作用、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亦可选用。
相关信息: [预后] 症状出现后未经治疗的患者一般在5年内死亡。自70年代以来,预后显著改善。位于食管上段,病变长度超过5厘米,已侵犯食管肌层,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差,或有转移者预后不良。 [预防] 具体措施包括,防霉,粮食快收快晒,加强保管,吃新鲜蔬菜水果,改变不良的传统饮食习惯;去胺,用漂白粉处理饮水,使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减低,常服用维生素C以减少胃内亚硝胺的形成;施钼肥,用以避免蔬菜中亚硝酸盐的积聚;食管上皮细胞中度或重度增生者给粗制核黄素,并应纠正维生素A缺乏;对高危人群定期实施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多见,腺癌少见。
我国男性食管癌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女性食管癌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病因] 确切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了,但可能与人们生活习惯、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饮食因素与食管慢性刺激 食物粗糙、质硬,进食过烫、过快,饮用浓茶、烈酒,摄食辣椒、蒜、醋等刺激性食物及吸烟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缺乏营养、动物蛋白质、脂肪。
新鲜蔬菜与水果,维生素A、C.E、核黄素、烟酸摄人不足等也有利于发病。
某些食管病变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慢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白斑病、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等患者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
二、亚硝胺及其前体 亚硝胺是一种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铵等,普遍存在于本病高发区人们的食物、饮水中。
当地居民喜食霉变食物如酸菜、萝卜干、豆酱、薯干、玉米面等。
已检出酸菜等霉变食物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
三、微量元素 食管癌高发区水土中的钼、硒、锌、镁、钴、锰等含量偏低,可能和发病有关。
四、遗传因素 在食管癌高发区,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7%-61%。
高发区的居民迁至其他县后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