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病


拼音:ke

症状: 二、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部。可为隐痛、钝痛甚至绞痛,呈痉挛性疼痛伴肠鸣增多,排便排气可使其缓解。腹泻每日次数不等,呈糊状或软便,很少为脓血便。可有水样便及脂肪泻,或粘液血便。形成内瘘如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肛周瘘管、肛周围炎。若窦道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肿如直肠周围、肛门周围脓肿。腹块常位于右下腹,有压痛或触痛,多为腊肠样。可伴有多发性关节炎、杵状指、鹅口疮样溃疡、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等。发热常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甚至呈弛张热伴中毒症状。可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消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和疲乏无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X线钡剂胃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四、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其次为腹腔内脓肿,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症、胆石症、尿路结石、急性肠穿孔或大量出血、中毒性结肠扩张和癌变。

治疗: [冶疗] 一、支持和对症治疗 本病无满意的根治疗法,但一般、支持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 饮食宜少渣无刺激性、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活动期应住院治疗。重症患者给要素膳饮食或胃肠外营养。低蛋白血症或明显贫血者应输血。 腹痛、腹泻在除外肠道感染的情况下可给予复方苯乙哌啶,每次1-2片。每日3次;或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每次2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 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脓肿、感染性线等,应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有效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每次6-10克,静滴,每日1次。甲硝唑每日10-20毫克/千克,分3-4次口服。 二、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盐类对病变活动有缓解作用。可用柳氮磷胺吡啶每日2-4克,分次口服;或5-氨基水杨酸每次0.2-1克,每日2-3次,灌肠。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急性活动期有效。应用指征为,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急性发作期,有胸外全身并发症;多次手术后病情复杂或恶化,已不宜再行手术治疗者。可用强的松,每日30-60毫克,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第四周末每日剂量小于10-20毫克。免疫抑制剂用于伴有瘘管、激素依赖、其他药物和手术治疗后很快复发者,可用6-巯基嘌吟。 三、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并发肠梗阻、急性肠穿孔及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慢性肠穿孔后形成腹腔脓肿或肠内、外瘘;经内科长期治疗无效的患者或诊断上难于除外癌肿者。 (二)手术方式 切除病变部位包括近远侧正常肠管15-20厘米,作端端吻合术。粘连严重或局部脓肿形成不能切除者可在近侧回肠离病变30厘米处切断,作回横结肠侧侧吻合术,脓肿切开引流,3-6个月后二期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有肠外援者可与病变肠段一同切除,行肠吻合术。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可经治疗而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病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不佳。一般认为,10年病死率为10%。

克隆病是指一种原因未明、好发于青壮年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疾病。

以回肠末端及结肠受累常见,但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分。

[病因] 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有关。

[诊断] 一、发病 起病隐袭,常反复发作,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

少数患者急性起病,酷似急性阑尾炎,或以肠梗阻、肠穿孔起病。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78065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