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


拼音:d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从40岁开始上升,而于60-75岁时达到峰值。凡中年以上有排便习惯改变或腹部不适感,尤其患有多发性结肠息肉或慢性肠炎患者应警惕大肠癌的可能。 二、症状 粪便性状改变,常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痢疾样脓血便。直肠及肛管癌时伴有里急后重,大便变细,也可有腹胀、便秘、腹泻与糊状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右侧结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左侧结肠癌常有腹绞痛,晚期常有腰骶部疼痛。腹部肿块多见于右侧结肠的肿瘤,肿瘤由肠周局部转移或息肉型癌肿时,腹部常可触及肿块,肿块坚硬,大小不等,表面有结节感,一般可以推动,晚期则固定。直肠和肛管癌时肛诊检查可触及肿块,肠腔狭窄。可出现贫血、低热,晚期可有消瘦、黄疸和腹水。 三、辅助检查 血清癌胚抗原测定、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取活检病理检查可帮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唯一的根治方法。凡患者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肿瘤无广泛转移,都应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的手术治疗。 二、药物治疗 适用于手术后癌肿复发,不宜再次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癌肿大,切除有困难需先化疗,癌肿缩小后再手术。作为手术的一种辅助治疗,姑息切除后全身治疗,晚期癌肿有远处转移或局部浸润不能手术者。5-氟脲嘧啶为首选,给药途径有静注、动脉灌注、腹腔和肠腔灌注。每次15毫克/千克,静滴,每周1次,10-20克为一疗程。呋喃氟脲嘧啶每次200-300毫克,每日4次,口服;或每次15-20毫克/千克,静滴,总量20-40克为一疗程。MOF方案为5-氟脲嘧啶加长春新碱加甲基亚硝脲静滴。

相关信息:[预后]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手术根治。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分化程度差者预后不良;青年大肠癌的预后一般较差;早期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中晚期大肠癌预后较差;大肠癌周围广泛受累已有肠梗阻者5年存活率一般只有无梗阻者的50%,出现肠出血、穿孔、化脓性腹膜炎者,预后不良。 [预防] 应积极防治大肠癌的前期病变。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须及早切除病灶。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肠炎。应避免高脂肪饮食,多进食富有纤维的食物,注意保持排便通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胃肠道癌的第1-2位。

[病因] 还不完全清楚,发病的有关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发病与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的原因。

二、结肠息肉 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五倍。

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后者的癌变率高,可达40%。

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癌变率更高,一般在40岁以上者罕有幸免。

三、慢性大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克隆病有结肠、直肠受累者也可引起癌变。

女性生殖道癌经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结肠炎,少数可发生癌变。

四、遗传因素 有大肠癌阳性家族史者本病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约四倍,可见遗传因素参与了其发病。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78265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