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 泻
拼音:f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腹泻分为渗出性腹泻、高渗性腹泻、吸收障碍性腹泻、分泌性腹泻、运动功能失调性腹泻五类。多数腹泻的发生是综合性的。 二、一般情况 如乳精酶缺乏和先天性腹泻。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儿童,功能性腹泻、溃疡型肠结核、炎症性肠病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男性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于女性,血吸虫病见于流行区农民和渔民。此外,应注意接触史、服药史、饮食习惯、旅行情况、腹部手术和放射治疗史。 三、发病与病程 急性起病、病程短、腹泻频繁者多考虑急性肠道感染如食物中毒、病毒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暴发型炎症性肠病等;慢性起病、病程长者多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憩室炎等。 四、伴随症状 急性腹泻伴高热者以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大;腹泻不频繁,短暂而有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皮疹等应考虑败血症、伤寒;慢性腹泻伴发热者应考虑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淋巴瘤、肠结核的可能;腹泻、发热的同时有荨麻疹、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者,可能为变态反应性胃肠炎。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直肠癌、结肠憩室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腹泻伴皮肤紫癜、腹痛明显者多为过敏性紫癜。腹泻伴腹痛者应注意腹痛的部位及性质,小肠疾病多为脐周痛,结肠多为下腹痛,上腹部痛向背部放射者应考虑胰腺疾病,炎症性腹泻常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规律,腹泻有阵发性绞痛者提示部分性肠梗阻。腹泻伴明显体重减轻、贫血者应考虑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有腹泻便秘交替者应注意肠结核可能性。 五、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 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不多,有粘液或脓血。而小肠病变所致的腹泻则无里急后重,粪便稀烂或呈液状,色淡而量大。 六、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粪便培养,粪电解质和渗透压、粪脂测定,D-木糖吸收试验、尿维生素B12测定,血甲状腺素、降钙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5-羟吲哚乙酸测定,X线钡餐和钡灌肠、腹部平片、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检查,B型超声,结肠镜、活组织检查或分泌物培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肠道感染引起者须用有关抗生素;由食物成分引起者要去除有关成分;高渗性腹泻的治疗是停食或停用高渗性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除消除病因外,要积极补液、补充电解质;胆汁酸缺乏引起的腹泻应用中链脂肪酸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酸;胆盐吸收障碍引起者应用消胆胺。 二、对症治疗 止泻药用于非感染性腹泻,如易蒙停每次1克,每日2-3次;或复方樟脑酊3-6毫升,或可待因0.03克,每日2-3次;或复方苯乙哌啶每次1-2片,每日3-4次。解痉止痛剂可选用阿托品,0.5-1毫克,肌注;或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口服。镇静剂可用安定、利眠宁等。
相关信息:
排便次数增多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粪质稀薄和水分增多,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称为腹泻。
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称为慢性腹泻。
凡是大便不成形就可诊断为腹泻,次数增加而大便成形者为假性腹泻。
[病因] 详见腹泻部分。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78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