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拼音:g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营养障碍、慢性肠道感染、血吸虫病、酗酒、尤其有较长时间病毒性肝炎史,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 二、症状 肝、脾肿大,质硬,伴食管静脉、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征象。多有黄疸、肝掌、蜘蛛痣。 三、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蛋白电泳、乙肝或丙肝标志物、肝活检组织病理检查、B型超声、CT、磁共振检查可助诊断。 四、并发症 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功能性肾衰竭、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肝功能不良有并发症者宜卧床体息。给予高蛋白、低脂肪、富于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腹水者应予少盐或无盐饮食,并忌酒。 二、药物治疗 (一)维生素类和其他 一般给予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日3次;维生素C每次0.1-0.2克,每日3次;肝泰乐每次0.2克,每日3次。益肝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二)有转氨酶升高者 每次2-3片,每日3次。维生素C3-5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连续12-16次为一疗程。肝炎草9克,水煎服。 (三)腹水的治疗 补充人体白蛋白或血浆,提高血浆蛋白。利尿剂如氨苯喋啶每次0.1克,每日3次,或安体舒通每次40毫克,每日3次,加双氢克尿噻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一般腹水给中药胃茶汤加味。对顽固性腹水无腹腔感染者可用自身腹水(或浓缩)回输术。 三、手术治疗 肝移植术是近代对晚期肝硬化的治疗新进展,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关信息: [预后]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如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在消除病因及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后,病变可趋静止,相对地较肝炎后肝硬化预后为好。有一部分小结节性或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病例,病变进展缓慢,甚至可终身处于代偿期,但大结节性或混合性肝硬化,常因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失代偿期患者、黄疸持续不退或重度黄疸、难治性腹水、凝血酶原时间持续或显著延长、出现并发症等,预后均较差。死亡原因常为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与继发感染等。晚期病人如经肝移植术而避免术后并发症与排异过程,则可改善预后。

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引起的肝实质损害,最终导致致门脉高压的慢性肝脏病变。

本病相当常见,全世界人群平均发病率为17.1/100000人,如以慢性肝病肝活检为诊断基础,发病率高达30.8%,在尸检中的发病率为2%-9%。

导致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国外则以酒精中毒多见。

一、病毒性肝炎 主要为乙型、丙型或乙型加丁型重叠感染,常经过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称为肝炎后肝硬化;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发展为肝硬化。

二、日本血吸虫病 长期或反复感染血吸虫病可造成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三、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人乙醇80克达10年以上)时,乙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可导致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

四、胆汁淤积 持续肝内胆淤或肝外胆管阻塞可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五、循环障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可引起瘀血性肝硬化。

六、工业毒物或药物 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磷、砷等,或双醋酸丁、甲基多巴、四环素等,可导致中毒性肝炎,最终演变为肝硬化。

七、代谢障碍 如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血色病(铁质沉着)。

八、营养障碍 慢性炎症性肠病,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抗脂肝物质等。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78663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