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拼音:gao

症状: [诊断] 一、类型 本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可分为五型,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及nb两个亚型。 (一)I型 即高乳糜微粒血症,也称脂肪诱发的高脂蛋白血症。极少见。隐性遗传。高脂饮食后有急性胰腺炎样疼痛,发疹状黄色瘤,肝肿大。甘油三酯增高,可有脂血症性视网膜。 (二)Ⅱa型 即高β脂蛋白血症,也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轻型多见,重型少见,近亲50%有类似病。眼睑、肌腱、皮下结节性黄色瘤,青年角膜炎。 (三)Ⅱb型 即高β脂蛋白血症和前p脂蛋白血症。常见。多为遗传性,生后发病在单基因Ⅱ型家族中和Ⅱa型交替出现。重型症状似Ⅱa型,糖耐量减低。 (四)Ⅲ型 即"阔β"脂蛋白血症。较少见。隐性遗传。肌腱扁平结节性黄色瘤,饮酒及甲减加重病情。糖耐量减低,血尿酸高。 (五)Ⅳ型 即高前β脂蛋白血症,也称糖诱发的高脂蛋白血症。很常见。多为家族性,20岁后发病家属中有Ⅳ、V、Ⅱ型患者,成人近亲中半数发现此症。有视网膜脂血症,偶见黄色瘤,饮酒加重病情。糖耐量减低,血尿酸高。 (六)V型 即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也称高前β脂蛋白乳糜微粒血症。少见。近亲中50%患Ⅳ、Ⅱ型,伴糖尿病,肝脾大。同时有I、Ⅳ型特征,脂血症性视网膜,先表现发疹状黄色瘤,后出现结节性眼睑、肌腱黄色瘤。 二、辅助检查 血脂分析、电泳分析、糖耐量试验及肝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饮食治疗 I型、V型者采用低脂饮食,每日20-30克,使月旨肪人量小于30%总热量。I型还可加用中链(8-10碳链)脂肪酸脂肪,须长期服用。V型者除限制脂肪外,尚须限制糖类及胆固醇,每日300-600毫克,给高蛋白以保证营养。对Ⅲ、Ⅳ、V型应限制总热量,减轻体重。na、nb型宜采用低胆固醇饮食,每日小于300毫克;低饱和脂肪酸饮食,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小于一,并加用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 二、药物治疗 (一)西药 祛脂树脂类如消胆胺开始剂量4克,每日4次,口服,以后维持量为16-32克;长期服用时宜补服维生素A、D、E、K。降脂树脂2号每日12-15克,分3-4次口服。烟酸从0.1克,每日3次开始,渐增至每次1-2克,每日3次,餐后服,有消化性溃疡者禁用,孕妇慎用。羟甲基甙二酰辅酶A(美降脂)每日20-80毫克,分次或晚餐时顿服。降脂酸(纤维酸)类如诺衡(--甲苯氧庚酸)每次0.6克,每日2次;或非诺贝特每次0.1-0.2克,每日2次;或必降脂每次0.2克,每日3次。丙丁酚每日1克,分2次服用,室性节律异常或QT延长者禁用。近来又有许多降脂药问世,如弹性酶、藻酸双酯钠。多烯康、力平脂及中西药混合剂如脉康、心脉宁、降脂平等。 (二)中药 如泽泻中已提得有效成分三萜类;虎杖中含有大黄酚,已提出单体藜芦醇;水飞蓟中的水飞蓟素均有降脂作用。

相关信息: [预防] 科学进食,有规律地锻炼身体,防止肥胖,戒烟、酒,积极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

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称为高脂血症。

血浆脂蛋白超过正常高限时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常反映了高脂血症的存在。

[病因] 本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前者罕见,病因未明,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性疾病;

后者常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羚液性水肿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胆汁淤滞性肝硬化、脂肪肝、胰腺炎、痛风等疾病。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85942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