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风


拼音:to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40岁后发病,男性占 95%。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痛风石。 (一)急性关节炎 多在夜间突然发作,伴发热、畏寒。初发者多为单关节,尤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踝、手腕、肘、股等。受累关节有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初次发作多为自限性,半数在1年内复发,以后发作常持续更久,病 情更重,并可累及多个关节。 (二)慢性关节炎 炎症反复发作使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尿酸结晶沉积形成痛风石,可见于关节、肌腱、腱鞘、耳轮等皮下结缔组织中,不活动,有压病,破清流出白渣状糊样物为尿酸结晶。 (三)痛风结石 也见于尿路,引起肾绞痛,尿路感染;肾间质有尿酸沉积,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尿测定、尿尿酸增多、滑囊液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X线片、肾盂造影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饮食治疗 急性发作期禁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肉类、动物内脏、海产品、蘑菇、干豆类、芦笋、菠菜等;选用不含或少含嘌呤的食物如牛奶、蛋类、精细谷类、蔬菜和水果。缓解期可吃含嘌呤稍多些的食物如瘦肉、鱼、鸡等,最好水煮后去汤食用。应控制热能摄人,维持标准体重。蛋白质不宜过量,按每日0.8~1克/千克标准体重计算,减少脂肪进量,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供给充足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类尤其是维生 素B和增加液体摄人量,每日至少2升以上,保证足够的尿量, 以利尿酸排泄。 二、药物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 可选用秋水仙碱,初量每次1毫克,以后0.5毫克,每两小时1次,至有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时停药。预防发作每日0.5-1克,睡前服。消炎痛首剂75毫克,继以50毫克,每6小时1次,症状缓解后再用24小时,以后改为25毫克,每日3次。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常复发,仅在上述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时采用。强的松每次10-20毫克,每日3-4次;或去炎松5-10毫克,关节内注射。 (二)慢性期或发作间歇期 别嘌呤醇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丙碳舒(按苯磺胺)开始每次0.25克,每日2次,2周后可增至0.5克,每日3次;或苯磺唑酮每次50毫克,每日2次,逐渐增至每次500毫克,每日3-4次。苯溴香豆酮(痛风利仙)每次25-100毫克,每日1次。 (三)碱化尿液 可用碳酸氢钠、乙酸峻胺每次0.2-0.5克,每日或隔日1次,维持尿pH值6以上,以利尿酸溶解从尿中排出。

相关信息:

痛风是由于人体蛋白即嘌呤代谢异常,产生过量尿酸,沉积于软组织引起的疾病。

[病因] 原发性痛风多为酶缺陷,可有家族史。

继发性者多由先天性代谢病、骨髓和淋巴增生性疾病、药物等引起。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86540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