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拼音:x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夏秋季最多。男女老幼普遍易感,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成人少见。 二、分期 菌痢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二期。 三、症状 (一)急性菌痢 可分为以下二型。 1.普通型: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继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肠鸣音活跃。初为稀便,而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排便次数多而量少,大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检查、大便培养、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痢疾杆菌抗原可协助诊断。 2.中毒型:6-9月份发病,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昏迷,重度毒血症状,少有腹痛、腹泻或无消化道症状。可分为迅速发生休克的体克型;以颅内压增高、脑疝、呼吸衰竭为主的脑水肿型;以及二者兼有的最为凶险的混合型。采集粪便镜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慢性菌痢 急性期延误诊治、营养不良、肠寄生虫病及全身情况较差等情况,使病程超过2个月,即称慢性菌痢。常有间歇排菌现象。可分为以下三型: 1.慢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有腹痛、腹胀、腹泻症状,时轻时重,大便常带有粘液。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可有增厚。大便培养可助诊断。 2.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过后症状不明显,而在受凉、劳累或进食生冷后发生腹泻、腹痛、脓血便,但发热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有痢疾史,长期无症状,但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有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常有瘢痕、息肉等。 四、并发症 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治疗: [治疗] 一、急性菌痢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须卧床休息。应进行隔离,对粪便进行消毒处理。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勿进牛奶,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对儿童及老弱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脉搏、血压、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纠正脱水、酸中毒。 (二)病原治疗 应根据粪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无发热、中毒表现者可予氟哌酸,每次0.2-0.3克,每日3-4次;或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复方新诺明每次1克,每日2次。 (二)对症治疗 腹痛、里急后重者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克,每日3次。高热者应及时降温。 二、中毒型菌痢 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 (一)病原治疗 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如环丙沙星0.2-0.4克,静滴,每日1-2次;或用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静滴。 (二)对症治疗 降温可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每次两毫升,肌注。过高热伴惊厥者应使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各50克,肌注或静滴,配合物理降温。高热、休克、中毒表现明显者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静滴。 三、慢性菌痢 (一)一般治疗 宜进少渣、富于营养、容易消化的饮食。 (二)病原治疗 坚持长疗程、联合用药原则,尽可能根据大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或既往用药疗效选用抗菌药物。可用氟哌酸每次0.2克,每日4次;加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日2次;加丽珠肠乐每次1克,每日2次。或黄连12克,白芍30克、陈皮9克、肉挂5克、白术10克、云苓5克、川朴5克、丹皮9克,水煎服;加痢特灵每次0.1克,每日4次;或磺胺胍每次2克,每日4次。以上两组方案每星期交替用药1次为一疗程,连用2·-4疗程。 (三)灌肠治疗 大便常带血或乙状结肠镜检粘膜溃疡经久不愈者可保留灌肠治疗。常用0.5%卡那霉素100毫升;或5%大蒜浸液100毫升;或1%-2%新霉素100毫升。每次灌注量150-200毫升,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 (四)菌苗疗法 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苗每次0.25毫升,渐增至每次2.5毫升,皮下注射,隔日1次,7-10日为1疗程。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星期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中毒型菌痢则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预防] 病人应急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细菌阴性。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可口服痢疾活菌苗。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痢疾杆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病菌的食物、饮水、生活用品和手经口而感染。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1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