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


拼音:he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潜伏期较长,多在3-6个月,短者可不到1个月,长者可达数年。有中华白蛉叮咬史。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肿大、色素沉着,部分可出现双峰热,鼻衄和牙龈出血。脾脏肿大,通常病后2个月脾脏可达肋缘下,3-4个月至肋缘与脐水平线之间,5-6个月接近脐线,且质地渐变硬,无明显压痛,晚期可伴脾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及色素沉着,1-2年后患者极度消瘦,显著贫血,可有营养不良性水肿,面额部、口角皮肤及颊粘膜有色素沉着,晚期可有黄疸及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帮助诊断,必要时做脾穿刺涂片查找利杜小体。 四、并发症 黑热病晚期可继发肺炎、齿龈溃烂及走马疳等细菌感染。还可合并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发热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严重贫血者可多次小量输血。 二、药物治疗 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为首选药,常用6日疗法,成人总量90-120毫克/千克,儿童150-180毫克/千克,平均分成6次缓慢静注,每日1次。未愈者于第一疗程结束后半个月采用8日疗法,并将用药剂量增加1/3,可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抗锑患者可采用戊烷脒或羟二脒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及时治疗,病死率可小于1%,但可复发,复发率达7%。有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在流行区白蛉繁殖季节前,普治及根治病人。山丘地带及时查出病犬,捕杀并掩埋。敌敌畏、敌百虫、二二三或溴氢氯酯喷洒灭白蛉。个人防护用蚊帐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以防白蛉叮咬。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病因] 本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传染源是患者及病犬,中华白蛉是我国部分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雌蛉夜晚叮咬吸血传播。

少数也可经口、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3120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