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拼音:s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我国北起山东、河南,南至广东、云南、台湾等15个省。患者有在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和蚊虫叮咬史。 二、症状 (一)急性淋巴丝虫病 早期为淋巴组织炎症。 1.急性淋巴结和淋巴管炎:多见于下肢,常呈周期性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1次。发作时全身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或触痛。大淋巴管炎时皮肤有自近端向远端发展的红线,皮内淋巴管炎则表现为丹毒样皮炎。一般持续2-3日自行消退。 2.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3.丝虫热:常为周期性发作,热度可高可低,局部体征多不明显。 4、肺嗜酸细胞浸润综合征:有发热、咳喘,肺部浸润性游走性病变。末稍血嗜酸细胞增多,可达20%-80%。 (二)慢性淋巴丝虫病 主要表现为淋巴阻塞,但炎症仍反复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以腹股沟处淋巴结大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为特征,扪诊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精索淋巴管曲张较多见。 2.淋巴阴囊:表现为阴囊肿大、皮肤增厚,皱褶增加等,也可有阴囊鞘膜积液。 3.乳糜尿:常见,多呈间歇发作,严重者呈持续性,发作前先有腰酸,骨盆及腹股沟部疼痛、发热等。 4,橡皮肿:最常见,多见于下肢,其次为阴囊、上肢、外阴、乳房等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逐渐变硬,压之不留凹痕,粗糙,甚至有溃疡或疣状物增生。 (三)其他丝虫病 皮下组织、深部结缔组织和浆膜腔丝虫病有相应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 取患者血液、鞘膜液、乳糜尿、腹水、胸水作微丝蚴检查,皮内试验、酶联免疫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乙胺嗪为首选药,斑氏丝虫病每日0.6克,分2-3次口服,连服7日;或每日1克,分2-3次口服,连服3日;或每次0.5克,每星期1次,连服7次。马来丝虫病用1.0克,夜间顿服;或1.5克,夜间顿服;或0.3克,每周1次,连服6次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每日4-5毫克/千克,分2次口服,连服5日。呋喃嘧啶每日2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 二、对症治疗 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附睾炎和睾丸炎患者症状明显时宜卧床休息,局部热敷,口服阿斯匹林、保泰松、强的松等。乳糜尿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用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8-15毫升作肾盂冲洗,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可手术治疗。橡皮肿可用单管微波烘疗机治疗,每日烘疗30分钟后用弹性绑带由下至上绑扎患肢,15日为一疗程,可治疗三个疗程。巨大型下肢橡皮肿、阴囊橡皮肿或顽固性鞘膜积液可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丝虫病及时和彻底治疗,一般很快恢复健康。但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橡皮肿,影响劳动,甚至因全身细菌感染而危及生命。持续乳糜尿对病人危害较大。 [预防] 在流行区进行群众性普查普治,服用乙胺嗪。防蚊灭蚊。
丝虫病是由不同的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深部结缔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最常见者为淋巴丝虫病。
[病因] 致病的丝虫有八种,以寄生于淋巴系统的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最常见。
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3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