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拼音:hu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一)蛔蚴引起的症状 幼虫通过肺脏时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如咳嗽、气喘、高热、紫绀、血瘀等。虫体异性蛋白可致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样皮疹。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 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可刺激肠壁引起腹痛、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情绪不安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常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或蛔虫性阑尾炎、肝蛔虫病等。 1.蛔虫性肠梗阻:发病较急,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呕吐食物、胆汁、甚至蛔虫。腹部可摸到蛔虫包块或痉挛肠管,严重者有腹膜炎、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2。胆道蛔虫症: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时屈体弯腰、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呕出胆汁和蛔虫。腹痛虽严重,但腹部体征不多,只在剑突下或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多无肌紧张。 3.肠穿孔及腹膜炎:多发生在回盲部,继发于外伤或蛔虫性肠梗阻,可有持续性腹痛、呕吐频繁、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二、辅助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涂片检查蛔虫卵有助于诊断。 三、并发症 可并发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肝脓肿、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等。
治疗: [治疗] 一、驱虫治疗 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每日3-3.5克,分2-3次口服,连服2日;或使君子5-7粒,干炒或煮熟,晨间空腹口服,连服3日;或左旋咪唑每次150毫克,睡前顿服或早晚2次服用。也可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复方甲苯咪唑、双萘羟酸噻嘧啶、复方噻嘧啶等。 二、对症治疗 腹痛可用阿托品、颠茄合剂等,或针灸、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应禁食、输液、解痉、止痛等,症状好转后可驱虫,完全性肠梗阻应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症应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或口服食醋30-60毫升,或乌海丸煎服。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与未洗净的瓜果,不随地大便。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 本病由蛔虫引起。
蛔虫病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手人口,亦可随灰尘飞扬被吸人咽部吞下感染。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3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