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


拼音:yi

症状: 一、分用 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及成人期三期。 二、症状 (一)婴儿期 多在生后2星期至2个月开始发病,2岁左右缓解,少数转入儿童期。 1.渗出型:见于肥胖婴儿,在额、颊部出现红斑、小丘疹、水疱,因搔抓、摩擦而糜烂、渗出,重者累及头皮、躯干及四肢。 2.干燥型:见于瘦弱的婴儿,皮疹呈淡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表面干燥,有糠状鳞屑,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二)儿童期 80%是由婴儿期转变而来,学龄期后好转或消失。 1.湿疹型:皮疹类似亚急性。慢性湿疹。抒发于肘窝、膝窝和两小腿伸侧。 2.痒疹型:皮疹为散在米粒大的丘疹,正常肤色,常伴抓痕,多见于四肢伸侧及背部。 (三)青年及成年期 皮疹主要为泛发的干燥性丘疹,苔藓样变,有人称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好发部位为眼睑、颈部、四肢屈侧。少数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干皮病、鱼鳞病等。

治疗: 一、内用疗法 除同湿疹外,可选用抗炎症介质药如脑益嗪,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色甘酸二钠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脱敏疗法是根据脱敏前皮试结果,选择脱敏注射。胸腺肽或胸腺因子D对儿童患者疗效较好。 二、外用疗法 同接触性皮炎的局部治疗。

相关信息:

异位性皮炎也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湿疹。

患者有易过敏体质,本人或家族中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与遗传、免疫及对药物介质异常反应有关,环境因素在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5712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