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皮炎
拼音:ri
症状: 日光性皮炎又称晒斑,是皮肤受强烈日晒后引起的急性炎症损伤性反应。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于初夏皮肤曝晒后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自觉灼热、干痛,严重者有水疱、大疱,或伴头痛、心悸、恶心、发热等全身症状。症状于24小时达高峰,炎症消退后脱屑,遗留轻度色素沉着斑。
治疗: 应避免曝晒,必要时提前应用遮光剂如15%氧化锌软膏。皮损无糜烂渗出者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霜等,有渗出者可湿敷,有张力性大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液后·外涂2%龙胆紫溶液,有全身症状者对症处理,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20-30毫克,早晨顿服,并用抗组胺剂如赛庚啶每次2毫克,每日3次。
相关信息:
冻 疮
拼音:dong
症状: 冻疮是因寒冷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缺氧、瘀血性慢性组织损伤。易于每年冬季发作,天暖自愈。好发于手足、耳轮、耳垂、面部、鼻尖等。局部肿胀,紫红色斑,界限不清,压之退色,严重者发生水疱或溃疡。自觉紧张、麻木或疼痛,遇暖后瘙痒、灼热。
治疗: 平时应增强耐寒力的锻炼,注意保暖。发病后用烟酸,每次50-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芦丁、维生素E等。局部早期未溃破者可厚涂蜂蜜猪油软膏,每日1次。破溃有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好转后改0.5%新霉素软膏或10%硼酸软膏。也可使用音频电疗等。
相关信息:
手足皲裂
拼音:shou
症状: 手足皲裂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干燥和皲裂。好发于秋冬季,尤以露天作业者多见。易发于手掌、指尖、指关节侧缘、足侧缘、足跟部等。皮肤角化过度,粗糙伴线状裂隙,可有出血或疼痛,以致活动受限,影响劳动。
治疗: 平时应保持手足皮肤清洁、滋润,秋冬季节外涂润肤霜。皮损处可外用10%硫黄水杨酸软膏或擦手甘油。
相关信息:
鸡 眼
拼音:ji
症状: 鸡眼为局部长期受挤压或摩擦所致的角质增生过度。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圆锥形角质栓,尖端楔人皮肉,状如鸡眼,多单发,绿豆至蚕豆大小,局部有压痛,好发于跖部、趾侧及趾间。因潮湿皮损浸渍发白而变软者,称软鸡眼。
治疗: 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但应注意保护正常皮肤,孕妇禁用。外用鸡眼膏,中药鸦胆子或鲜半夏捣烂局部外敷,5日换药1次;地骨皮与红花粉各半,角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3日换药1次;冷冻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或鸡眼挖除术。
相关信息:
胼 胝
拼音:pian
症状: 胼胝是皮肤长期受压迫和摩擦而出现的硬而平滑的角质增厚,系人体对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俗称"茧子"。好发于掌指关节掌面及跖面,为境界不清的淡黄或蜡黄色扁平角质肥厚性斑块,中央略厚、隆起于皮面,皮纹清晰略透明。局部感觉迟钝,严重者有压痛。
治疗: 轻者一般不需治疗,去除病因后多能自愈,严重者可采用修削方法或外用0.3%维甲酸软膏及中药,参见鸡眼的治疗。
相关信息:
虱 病
拼音:shi
症状: 虱
治疗: 虱病是由虱寄生于人体,反复叮咬吸血所致。寄生于人体的虱有头虱、体虱、阴虱三种。 一、头虱病 多在枕后和耳后的头发处寄生,可发现头虱或虱卵,虱咬处有红斑、丘疹、瘙痒剧烈,因搔抓可有血痂或继发感染。治疗时男性最好将头发剃去,女性剪短头发,用25%苯甲酸羊酯乳剂、50%百部酊擦头皮及头发,每日两次,第3日用热水肥皂洗头,用密蓖子将虱及其卵蓖尽,头巾、帽子进行消毒。 二、体虱病 在内衣的衣缝处易发现,虱咬处可见红斑、丘疹或风团,奇痒,常有抓痕,久之皮肤粗糙,苔藓样变。治疗应在热水浴后外用上述药物,换干净衣服,有体虱的衣、被煮沸消毒。 三、阴虱病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发生于阴毛部,阴虱紧粘于阴毛上,被咬处可见丘疹或青斑,瘙痒剧烈,常继发毛囊炎。治疗应剃去阴毛,外用上述药物3日,换下的衣、被煮沸灭虱。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