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an
相关信息: [预防] 一、合理的膳食 膳食总热量匆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力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 超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脂肪摄人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500毫克)膳食,并限制酒、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 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牡蛎、鱿鱼、墨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 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预防本病应从儿童期开始,即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也应避免摄食过量,防止发胖。 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的摄入。 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 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体力活动量应根据原来身体情况,原来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来决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一些不剧烈的健身活动。 三、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四、抽烟和饮酒 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但少量低浓度酒有提高血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则可以考虑。 五、积极洽疗与本病有关的疾 如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症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 [分型] 一、发病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二、分型 本病可分为五种类型: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 (一)心绞痛 见心绞痛相关内容。 (二)心肌梗死 见心肌梗死相关内容后。 (三)隐匿型 也称无症状型。患者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S-T段压低,T波减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病理检查无异常组织形态改变。 (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表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方可确诊。 (五)猝死型 也称冠心病猝死。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原发性心脏骤停而死亡。主要由于心肌缺血、心电不稳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时间要求在1小时之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或冠状动脉持久性痉挛而引起的心脏病。
本病在西方国家极为常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约50余万人死亡,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6%。
在我国发病有所增多而年龄前移,占心脏病的第二位。
急性心肌梗死中1/2-2/3的病人来不及住院而猝死在院外。
[病因] 本病是多因素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
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
一、年龄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陕。
二、性别 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患病常在绝经之后。
三、血脂 血液脂质含量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或载脂蛋白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减低,均易得病。
四、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
本病病人60%-70%有高血压,而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四倍。
五、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吸烟的支数呈正比。
六、糖尿病 糖尿病中本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二倍,本病糖耐量减低者颇常见。
七、体重 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患本病较多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八、职业 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得本病。
九、饮食 西方的饮食方式常进食较高质量的饮食,含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导致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从而成为易致本病的因素。
十、遗传 家族中有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五倍于无此情况的家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这些家庭成员易患本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