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5岁以下儿童占90%以上,1岁以下婴儿最多。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我国以7-8月份发病最多。呈散发或小流行,当地有本病发生,未经有效的自身免疫而有患者接触史。其潜伏期3-35日,平均5-14日。 二、症状 典型者有三期经过。前驱期有发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日。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4日进入瘫痪前期。瘫痪期呈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最常见于四肢,尤其以下肢多见,还可见于躯干肌群,可有延髓呼吸中枢受累或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治疗: [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一、前驱期和瘫痪前期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肢体疼痛者可适量用镇痛、镇静剂或热敷以增加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可用50%葡萄糖及维生素C静注;进展迅速者用丙种球蛋白肌注;症状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1-1.5毫克/千克,每日1次,用3-5日。 二、瘫痪期治疗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防止外伤、烫伤。他巴唑每日0.1-0.2克/千克,顿服;加兰他敏每日0.05-0.1毫克,肌注,每日1次;新斯的明每日0.02-0.04毫克/千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B12。便秘或尿潴留者给予灌肠和导尿。咽肌麻痹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注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主要是功能恢复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时,即可开始针刺、主动或被动运动、理疗和按摩,以促进瘫痪肌肉恢复。 四、后遗症期治疗 要根据肢体畸形的特点、性质及年龄,酌用矫形手术治疗。顽固后遗症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并坚持不懈,以免肌肉萎缩,加重畸形。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多为5%-15%,主要死因为呼吸肌麻痹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留有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预防] 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每间隔1个月,依次服用单价糖丸各一粒。亦可每次服用三价糖丸一粒,共3次,每年服一疗程,连续两年,7岁再服一疗程以加强。密切接触者应用丙种球蛋白每次0.3~0.5毫升/千克,肌注,每月1次,连用2月。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它属肠道病毒。
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粪-口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污染的水、食物、手及玩具等。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77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