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性贫血
拼音:ju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起病隐匿,早期有乏力,以后逐渐出现心悸、气短、头晕、耳鸣、皮肤粘膜苍白。可有高胆红素血症和轻度黄疸。部分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和泌尿生殖系出血、并易于感染。出现急性舌炎或舌体疼痛,全舌呈统红色调"鲜牛肉样舌",有时舌面有表浅性溃疡、舌乳头萎缩,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维生素B12缺乏,尤其是恶性贫血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麻木、软弱无力、肢端感觉异常或刺痛,震动觉和位置觉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异常步态,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失调,健忘,易激动甚至精神失常等。叶酸缺乏仅可出现周围神经症状,精神变化多见,主要为抑郁型情感障碍。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象、血清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测定、红细胞叶酸测定有助于诊断。 三、分型 (一)恶性贫血 是一种与维生素B12缺乏密切相关的疾病。分成年型和幼年型两种。有遗传倾向和种族差异,主要发生于欧美国家,我国罕见。具有典型巨幼细胞贫血的一切表现,70%-95%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胃病理检查仅见胃粘膜萎缩和炎性细胞浸润。维生素B12长期治疗可使患者正常生活而不复发。 (二)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 大多为中年经产妇(尤其是双胎),好发于妊娠末期和产后期,属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贫血。95%是叶酸缺乏引起,感染、妊娠毒血症等可为起病诱因。除巨幼细胞贫血外,舌炎、食欲减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相当常见,易并发感染。早期应用叶酸治疗,效果极满意,轻症患者产后可自行缓解。 (三)婴儿期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多发生于6个月以上,2岁以下的婴幼儿,应用山羊乳或煮沸后的牛奶喂养者易发生。症状除贫血外,有全身乏力、发育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舌炎、不规则发热、烦躁、肝肿大等,严重者有神经系统表现。大多数病例对口服叶酸有效,辅以维生素c更为满意。 (四)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常见于青壮年,有营养缺乏病史如蔬菜摄入量少,长期素食,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常伴有营养不良表现如低蛋白血症或营养性水肿,末梢神经炎,口炎及出血等,可伴缺铁性贫血。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肉类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新鲜绿叶蔬菜含叶酸。应注意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婴幼儿应及时添加富含叶酸的辅食,青少年、哺乳期及孕妇应多吃新鲜蔬菜。 二、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如肠道短二裂头绦虫寄生或细菌增殖过度者可予驱虫及抗生素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维生素B12治疗 对维生素B12缺乏者一般用维生素B12针剂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14日,以后每周2次,连用四周或直至恢复正常。 (二)叶酸治疗 对叶酸缺乏患者于叶酸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2-4周为一疗程。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每次0.1克,每日3次。 (三)铁剂治疗 及时补充铁剂也颇为重要。具体用法、用量详见缺铁性贫血一节。 四、输血或输红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经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大多数很快好转,故一般不输血。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小于60克/升者可酌情输全血或红细胞。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多吃蔬菜,并正确加工,素食者应注意维生素的补充,改变不良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必要时可应用药物进行预防。
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是因多种原因致维生素Bu或叶酸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以婴儿期、妊娠期或其他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占多数,恶性贫血罕见。
[病因] 本病中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占90%,其中叶酸缺乏者占90%。
一、摄入不足 儿童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贫血多发生在2岁内,其中80%属于喂养不当,未按时增加辅食。
加热煮沸可使叶酸破坏,故叶酸缺乏除食用蔬菜量过少外,主要是加工方法不当。
二、需要增加 生长期婴幼儿、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白血病、溶血性疾病、感染等均可使需要量增加而导致本病。
三、吸收不良 常见胃体部或回肠切除术,慢性萎缩性、糜烂性胃炎累及胃体部,或胃体癌肿浸润破坏,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细菌过度增殖均可引起B12或叶酸缺乏。
苯妥英钠、巴比娈及扑痫酮可影响叶酸吸收。
四、利用障碍 严重肝病影响B12贮备。
叶酸抵抗剂如甲线喋呤、氨苯喋啶、苯妥英钠、乙胺嘧啶等应用,维生素C及B缺乏可影响叶酸代谢。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81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