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寒冷季节发病者较多。多于50-70岁发病,常有高血压史。一般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二、症状 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多有脑膜刺激征阳性,瞳孔常大小不等。眼底检查可见动脉硬化、出血、视乳头水肿。 三、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的表现因出血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一)基底节区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在70%-80%发生于基底节区,按其与内囊的关系分为外侧、内侧和混合型,又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多属外侧型出血,多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轻或无、出血灶对侧偏瘫,也可出现偏身感觉减退和偏盲。重型多属内侧型或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 (二)脑叶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以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也可出现单瘫、偏盲、失语等。 (三)桥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轻者可出现出血侧面、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头和眼凝视病灶对侧。重症者多很快波及对侧,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少数呈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持续高热,呼吸障碍。病情迅速恶化,多在24-48小时内死亡。 (四)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表现为突起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震。少数呈亚急性起病,类似小脑肿瘤。重症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昏迷,多在48小时内死亡。 (五)脑室出血 多表现为突然昏迷加深,出现脑膜刺激征。可见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或去大脑强直状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突出,面部充血多汗,生命体征不稳定,预后差。 四、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就地治疗,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搬动。适当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除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 二、药物治疗 (一)降低血压 防止进一步出血,但不宜降压过低,一般在20-21.3/12-13.3KPa。可用利血平,0.5~1毫克,肌注。 (二)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每次125毫升至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复方甘油盐水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速尿每次20-40毫克,静注,每6-8小时1次。地塞米松每次10~20毫克,静滴,每日1-2次。 (三)其他 点状出血、渗血、合并消化道出血或有凝血障碍者应给予止血、凝血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昏迷时间较长或合并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每次8百万U,静滴,每日1次。 三、手术治疗 目的为止血、清除血肿和减压。有开颅清除血肿术、颅骨钻孔抽吸清除血肿术。适应于小脑出血量大于15毫升或直径大于3厘米,出血破人第四脑室或脑干受压;内囊外侧型向中线扩展有脑和形成趋势;脑叶出血量大于40毫升,有中线移位或明显颅内压增高;内囊内侧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室出血者。禁忌用于高龄而有心脏病或其他内脏疾病、出血部位较深及瞳孔散大、深昏迷、中枢性高热者。 四、恢复期治疗 应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强瘫痪肢体主、被动运动锻炼。控制血压,给予改善脑循环、代谢药物。

相关信息: [预后] 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合并症。轻型脑出血经治疗可好转甚至恢复;重症者死亡率高。 [预防] 应积极控制高血压。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以动脉出血多见。

发病率高。

[病因] 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88733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