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


拼音:y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大多有家族史。 二、分型及其症状 可分为脊髓型、小脑型及脊髓小脑型,各型间交叉重叠很多。 (一)小脑型 中年后期起病,始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渐四肢随意运动缓慢而不灵活,精细动作欠准确,肌张力减低或增强,言语欠清,眼震,头及躯干摇摆及吞咽困难,下肢可有病理反射。可出现面具脸,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可有痴呆表现。部分伴直立性低血压、头昏、阳瘘、大小便失禁。CT可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桥池、小脑延髓池及第四脑室扩大。病程约15年,预后不佳。 (二)脊髓型 分三种亚型: 1.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多在1-13岁发病,渐出现步态共济失调,言语含糊,意向性震颤,肢体深感觉减退或消失,有时浅感觉也受累,膝、踝反射常消失,后期可有病理反射。可有骨畸形如弓形足、脊柱侧弯或前凸,或伴心脏病。 2.遗传性痉挛截瘫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肢中枢性瘫痪,即僵硬、无力、步行困难、剪刀步态。渐进展至双上肢,表现为上肢无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进一步发展则引起颅神经损害,可伴心脏病变及骨畸形等。 3.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多在10-20岁起病,先出现垂足及跨同步态。肌萎缩自双下肢远端开始、逐步向上发展,但一般不超过大腿的下1/3,可见弓形足。上肢远端1/3及手部肌肉也渐萎缩,可伴意向成位置性震颤及深感觉障碍,用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可伴脊柱侧弯、马蹄内翻足等。脑脊液检查、血清CPK测定、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脊髓小脑型 多在30-60岁发病,始为共济失调,步态、行走不稳,易跌倒,渐出现双上肢共济协调障碍,意向性震陨,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或减退,可有病理征。部分患者颅神经受累。

治疗: [治疗] 采特效方法,主要是理疗及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给予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E等。水杨酸毒扁豆碱每次1毫克,每日1次,缓慢增至每次1-2毫克,每日3次,连用半年至5年。胞二磷胆碱每次200-500毫克,静注,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肌张力增高者可用左旋多巴;痉挛性瘫痪可用苯妥英钠。

相关信息: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侵犯小脑;

脑干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酶系统的缺陷、免疫障碍、红细胞膜异常、DNA修复功能缺陷等有关。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0827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