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拼音:ji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低社会阶层的患病率高,女性患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6。病前多有沉默寡言、孤独冷淡、过敏猜疑、好空想等性格特征。 二、症状 (一)精神症状 1.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语句或上下文间无意义上的联系,缺乏中心内容。对问题回答不切题,不易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思维突然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明显不自主感。有些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 2.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对同志、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病情加重后可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减少,日益情感淡漠,甚至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可为琐事而暴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3.意志活动减退: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对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不主动与人往来,无故旷课或旷工。严重者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终日无所事事,或坐或卧。有的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等。 4.其他症状:幻觉和妄想内容多较荒谬和脱离现实,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威胁或命令其做这个,不做那个,评论其言行,说出病人的思想,或思维被广播,行为受幻听的形响,自笑、自语。可有幻味、幻触和幻嗅。感到脑袋离开了身休,走路时不感觉有下肢存在。以被害和影响妄想常见,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咳嗽、关门等都是要害他,有的坚信有外力在控制、干扰和支配他。 5.自知力一般受损:不认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某些人恶意加害于他,往往不愿接受治疗。 三、可划分不同类型: 1.单纯型:较少见。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早期可有易疲劳,软弱无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和情感淡漠日益加重,妄想不明显。可误认为思想不开朗或性格问题,往往经数年病情发展至较严重时才被发现。治疗效果较差。 2.青春型:较常见。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扮弄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及性欲、食欲意向亢进;可有意向倒错表现;幻觉妄想片断零乱。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紧张型:已大有减少。起病较快,多在青、壮年发病。以木僵状态多见,言语运动受抑制,起初运动缓慢、少语少动,以后固定于某个姿势,不语不动,不饮不食,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肌肉紧张,可呈蜡样屈曲。可与短暂的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如突然起床,无目的地砸破东西,然后仍旧躺下。可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类型好。 4.偏执型:又称妄想型,约占一半以上。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或中年,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结构可系统化,也可零乱。有时可伴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或妄想支配,表现恐惧,甚至出现自伤与伤人行为。精神衰退现象较不明显,病后相当长时间内尚维持日常工作。治疗效果较好。 5.其他型:各型部分症状同时存在,难以分型者并不少见,称未分型。还可有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及残留型。
治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坚持早期、系统、充分、综合治疗原则。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慢性阶段用药物减轻精神症状,社会心理康复措施起更重要的作用。 二、一般治疗 加强监护,严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与逛走,严重兴奋者应隔离,并以约束带保护。 三、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地控制急、慢性期的精神症状及防止或延缓精神衰退的发生。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应在半年以上,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及进行精神治疗。 (一)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 首次发病或复发,抗精神病药物力求系统和充分应用,一般疗程为2-3个月。常用氯丙嗪每日300-400毫克;奋乃静每日40-60毫克;三氟拉嗪每日20-30毫克;氟哌啶醇每日12-210毫克。也可用长效制剂如氟癸酯、哌普嗪棕榈酸酸酯、五氟利多等。 (二)继续治疗和维持治疗 在急性期精神症状已得到控制后继续用r个月左右,以获得进步。在第1次发作后维持治疗两年。若为第2次发作,维持的时间更长,药物剂量应渐减量,在3-6个月后渐减至治疗量的1/2,以后再减。 (三)合并治疗 可将低效价和高效价神经阻滞剂合并使用,以一种为主。当病人有抑郁症状时可合并抗抑郁药物。胰岛素昏迷治疗对紧张型疗效最佳,青春型次之、单纯型较差。 四、其他治疗 电休克治疗对兴奋、木僵及严重自杀企图者有良效。工娱疗法适用于恢复期及部分慢性患者。行为治疗能改善衰退者的行为模式。必要时可进行精神病外科治疗。 五、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 要了解与发病有关的应激因素,消除顾虑,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开展文娱、工疗活动,加强和病人交谈,重视病人和社会、家庭的联系等。来自家庭环境中的应激,情绪紧张因素如过多指责、批评、敌视易使病情发生波动。进行康复、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职业劳动训练。
相关信息: [预后] 一般起病较急,有明显诱因,病前性格无明显缺陷,家族遗传史不明显,病程为间断发作者预后较好。预后还与家庭照顾和治疗有关。 [预防] 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上。育龄期病人精神症状明显时不宜生育子女,如双方均患本症则更要避免生育。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以思维障碍为主,伴有情感、意志行为与人格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和智能障碍,有发展至衰退的可能。
总患病率城市为0.71%,农村为0.426%。
[病因] 一、遗传因素 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中高数倍,单卵孪生的患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
本病倾向于多基因作用而起病。
二、社会环境因素 本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与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三、躯休生物因素 发病与出生时的并发症如窒息、子痫等有关。
某些病毒如A:病毒感染可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使本病发病增加。
四、神经生化病理和脑结构的改变 如多巴胺活动过度,突触后DA受体有增敏现象,D:多巴胺受体增加。
约30%~40%病人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4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