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
拼音:nong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在儿童中流行,常发生于春秋季节。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寻常性脓疱疮 易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以后迅速变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或脓疱,呈群集分布,周围有红晕,疱壁薄而易破。脓疱干涸结成蜜黄色痂,痂脱后痊愈,不留瘢痕。自觉瘙痒,因搔抓而不断将病菌再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脓疱,病程迁延数日或数月不愈。全身症状轻者无不适感,重者有高热,可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者可并发急性肾炎或败血症。 (二)大瘤性脓疮疮 初起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以后增大至蚕豆或核桃大小,周围有红晕。脓疱壁开始紧张,数日后松弛,脓液沉积于疱底,可见特征性的半月形积脓。疱壁破后形成表残糜烂面。皮损中央常自愈,边缘仍有炎症向四周扩延,并发生新脓疱,呈环状。 (三)深脓疱疮 皮疹初在红斑上发生水疱或脓疱。数日后向深部发展,中心发生坏死,表面覆盖硬的褐黑色痂,痂脱后形成周边陡峭的蝶形溃疡。有灼痛感,附近淋巴结常肿大,长期不愈,可形成肉芽肿样损害。 (四)新生儿脓疱疮 由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所致。常发生在4-10日新生儿,发病急,传染性强。开始损害为黄豆大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疱液初起澄清,后变混浊。疱破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干涸后结黄色痂。本病易发生在暴露部位,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有高热,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可增多,涂片镜检或培养可见致病菌。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宜早治疗,早隔离。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两次。重者可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静滴。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必要时给予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静滴,并可肌注转移因子或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局部治疗 轻者可外涂2%龙胆紫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大疱性脓疱用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深脓疱疮外涂2%雷夫奴尔软膏软化痂皮后去除脓痂,脓液宜通畅引流以缩短疗程。
相关信息: 隔离消毒,防止接触传播;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治疗各种皮肤损伤。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也不少见。
此外,环境温度高、出汗及搔抓可促进本病发生。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6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