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疖及疖病


拼音:mao

症状: 一、发病 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二、症状 (一)毛囊炎 好发于有毛和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项部、背部多见。慢性病程,容易复发。皮损初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迅速变成脓疱,中心多有毛发贯穿,数日后结黄痂,一星期左右痊愈。皮疹常分批出现,反复发生,经久不愈者称慢性毛囊炎。发生在头皮,破坏毛囊,愈后形成瘢痕,造成脱发称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颈后部,许多瘢痕融合在一起,呈乳头状增生,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二)疖及疖病 皮损为皮下红色炎症性肿块,灼痛,压痛明显。数日后化脓,压之有波动感,破后排出脓栓和血性脓液,炎症减轻,逐渐痊愈。严重患者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三、辅助检查 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位于鼻、上唇部位的疖肿禁挤压,以防病菌进入血流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可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中药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芪、黄柏、栀子等。 三、局部治疗 轻者外涂2%碘酊或3%酒精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也可用激光、紫外线照射治疗。毛囊炎如有脓头,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轻轻挑破排脓。臀部感染者用一比五千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疖肿早期严禁切开,局部热敷或外贴鱼石脂软膏。化脓后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慢性全身疾病,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毛囊炎是毛囊和毛囊周围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面积大,侵犯较深者称为疖,而多发或反复发作者则称为疖病。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与糖尿病、贫血、肾炎及瘙痒性皮肤病有关。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jibing/1/96909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