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女性多于男性,以中年多发。 二、症状 (一)口腔粘膜损害 可发生于口腔各部,呈多发性、对称性,以颊粘膜最常见,其次是舌、牙龈和移行沟、口唇和上腭。 1.普通型:出现白色角化条纹、斑块、丘疹,无充血和糜烂,有粗糙感。 刺激性食物、冷、热均敏感。 2.糜烂型:粘膜白色角化、充血,有糜烂、渗出和假膜,有自发痛。 (二)皮肤损害 为扁形有光泽的多角形丘疹,孤立或成片,覆鳞屑,可见细白纹,常对称性侵犯四肢、躯干、外生殖器和指甲。 三、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解除忧虑和情绪波动,应用镇静药,调整人体神经功能,可给维生素B,及B12、谷维素等。 二、局部治疗 有自觉症状的非普通型病损给予抗炎、止痛、促愈合治疗。长期糜烂病损,强的松龙25mg/ml加等量2%普鲁卡因溶液,局部注射,3-7日1次。白色角化层可用0.3%维甲酸软膏涂擦、冷冻、激光、离子导入治疗。 三、全身治疗 长期反复糜烂者应调整免疫治疗,胸腺肽5-7mg,肌注,隔日1次,29次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日3次,每周连服3日停4日,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严重者可用强的松、维甲酸口服。

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粘膜常见病之一,在口腔粘膜病中仅次于复发性口疮,患病率为0.02%-0.22%。

[病因] . 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或免疫因素有关。

智齿冠周炎


拼音:zhi

症状: [诊断] 本病多发生在18-25岁青年,以下颌最常见。病初便有局限性红肿和疼痛,盲袋内有脓性分泌物,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或位置异常,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张口受限及颊面部肿胀,重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增高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给流食及补充维生素C。 二、局部治疗 常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盲袋,然后将2%碘甘油或冰硼散或樟脑酚棉捻置人,每日1次,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盐水或消毒合漱剂含漱,如0.05%洗必泰液含漱,每日3次,可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等物理疗法。 三、手术治疗 感染局限形成冠周脓肿时可切开引流,智齿位置异常或不能正常萌出时尽早拔除,智齿位置正常、磨牙后区有足够空间并有对牙合牙者可行龈瓣切除术。 四、全身治疗 轻型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次1s,每日2次,或螺旋霉素、土霉素,或清热解毒中药如牛黄解毒丸,每次1-2丸,每日2次。重者给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

相关信息:

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过程中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病因] 主要由于下颌骨发育不良,智齿萌出时缺少足够的位置,不能正常完全萌出所致。

颌骨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拼音:he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16-3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二比一。 二、症状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指感染起于骨松皮质,再向四周扩散。 1.急性期:起病急骤,牙源性者有牙病史。初起颌骨剧痛,向耳顶部放射,面部肿胀不显,发热和全身不适。牙齿松动,龈沟溢脓,下唇麻木,继而形成颌周蜂窝织炎,引起边缘性颅骨骨髓炎,全身症状明显如高以病程约10-14天。 2.慢性期:由急性期转变而来、口腔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病初有一肉芽生长,排脓不愈,可排出死骨,常伴面部畸形、开口受限、骨质缺损及其他脏器疾病,可急性发作。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指感染由骨皮质到骨髓质。多继发于颌周间隙感染。急性期面部红肿、疼痛和全身发热,慢性期腮腺、咬肌区肿胀,发硬,开口受限,有瘘管,全身无明显不适,可急性发作。

治疗: [治疗] 一、主持治疗 静脉输液减轻症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必要时输血。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症状控制后可用头孢拉啶,每次0.5g,口服,每日3次,或螺旋霉素每次0.2g,口服,每日3-4次。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三、手术治疗 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牙,骨髓炎已局限,死骨已形成时应进行手术。

相关信息: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以化脓性炎症过程为主。

[病因] 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而来,也可因粉碎性骨折、败血症、脓毒血症、颜面皮肤感染等引起。

婴幼颌骨骨髓炎


拼音:ying

症状: 发病急骤,突然出现高热、寒战、哭闹不安,重者昏睡、意识不清。患侧面部、眶下及内毗皮肤红肿,迅速向眼周扩散,眼睑红肿,眼裂变窄,口腔粘膜红肿。脓液可从内毗、腭部、牙槽突。鼻腔等处流出,形成瘘管,有脓、小死骨、甚至坏死牙胚排出,面部遗留畸形。X线摄片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早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注意全身支持疗法,防止败血症发生,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避免误吸人肺,病灶局限或死骨形成可行刮除术。

相关信息: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上颌多于下颌。

多由于口腔粘膜或皮肤损伤、母体乳腺炎、血源感染所引起,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

放射性颌骨坏死


拼音:fang

症状: 发病缓慢,放射治疗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症状,常发生于拔牙或损伤后,伤口不愈。早期呈持续性针刺样疼痛,粘膜破溃,牙槽骨、颌骨外露,如感染则露出的骨面长期不愈,可形成窦道。X线摄片可助诊断。

治疗: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增加营养,输血,镇痛,并应引流、冲洗及消炎抗菌治疗,有死骨形成时行死骨摘除术,可行高压氧治疗,每次1.5-2小时,每星期5-6次。

相关信息:

放射性颌骨坏死由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引起,发生率为口癌放疗患者的10%左右。

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40-50岁。

面颈部淋巴结炎(急性面颈部淋巴结炎)


拼音:mian

症状: 急性面颈部淋巴结炎多来自上呼吸道感染、口腔内感染、皮肤损伤与感染。早期淋巴结肿大、疼痛,界限尚清,全身反应较轻,化脓期疼痛加剧,触痛明显,体温升高,轮廓不清,形成脓肿,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压痛明显或波动感,若脓液穿破可形成腺源性蜂窝织炎。

治疗: 治疗应局部热敷、理疗,外敷和口服消炎药,化脓后及时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面颈部淋巴结炎(慢性面颈部淋巴结炎)


拼音:mian

症状: 慢性面颈部淋巴结炎多继发于慢性牙源性炎症、慢性扁桃体炎,或由急性转变成慢性。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淋巴结稍大,较硬韧,轻度压痛,活动,无粘连,边界清楚,若炎症反复发作则常有粘连,可留纤维性增生性改变,也可突然急性发作。

治疗: 仅淋巴结肿大而无症状者一般勿需处理,如反复发作应找到原发灶予以清除,如淋巴结肿胀明显可手术摘除。

相关信息:

面部痈


拼音:mian

症状: 多个疖肿融合成为痈。面部痈以上颌多见。发病急骤,早期局部呈现紫红色发硬的炎性浸润块,其中央见单个脓头,迅速发展,相继出现多数脓头,破溃后形成蜂窝状小脓腔,或中央部坏死、溶解,呈火山口状,全身发热、头痛、食欲不佳,白细胞增高,唇痈可出现口唇疼痛,张口受限,语言困难,进食不便。

治疗: 痈初期治疗与疖相同,若红肿范围大、已破溃,局部用10%盐水、50%硫酸镁、10%大蒜液、1%杆菌肽等湿敷,每2小时换1次,脓栓形成后用镊子取出,不能挤压,脓肿形成后应作切开引流,全身应用对症支持疗法,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相关信息: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拼音:ji

症状: [诊断] 常单侧发病,患侧腮腺肿大、疼痛,局部皮肤发热、潮红,呈硬结性浸润,触痛明显,常伴高热,白细胞增多及全身症状,腮腺导管口明显红肿,有脓肿形成时导管口可见粘液溢出,可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的可导致腮腺间隙蜂窝组织炎。

治疗: [治疗] 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局部 可用超短波理疗或外敷中药紫 金锭等,保持口腔清洁,用洗必 泰溶液含漱,饮用酸性饮料。经 以上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深部有 脓肿形成时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本病的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较少,常于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发生。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成年人多见。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有轻度口干、口臭,早晨腮腺胀满,有时从导管口流出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进食尤其是酸性食物可加剧腮腺肿大与疼痛,停食后症状所消失,腮腺稍肿大,中等硬,轻度压痛,导管口充血,按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或混浊粘液样分泌物溢出,导管触诊呈条索状。腮腺造影X线片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局部应用超短波、红外线、氦氖激光等有一定疗效,较重者可从导管口注入碘化油或抗生素冲洗,手术可用腮腺导管结扎术,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者可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延腺炎。

[病因] 多因导管排泄功能紊乱及急性火症转变而来。

262728293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