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粘膜癌
拼音:xia
症状: 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或发生溃破,以下龈颊沟受侵常见,可引起张口困难,常转移至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
治疗: 病变表浅而局限,直径在ltm以内者切除后可直接缝合,稍大病变切除后不能缝合时可用游离植皮、游离皮瓣或额部皮瓣转移整复,晚期病变已侵及颌骨,并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可作颊、颌、颈联合根治术。
相关信息:
颊粘膜癌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
唇 癌
拼音:chun
症状: [诊断] 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下唇外侧1/3处。早期为疤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粘膜增厚,可出现溃疡或菜花状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可触及浸润块,晚期可侵犯颌骨。转移至颌下或额下淋巴结常见,而上唇癌则向耳前、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
治疗: [治疗] 早期病变应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均可治愈,病变直径不超过lcm者切除后直接缝合,病变直径超过lcm者则行矩形切除术,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修复。颈淋巴结转移者应同时作颈清扫术,晚期特别是复发者应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或放射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平均五年生存率在85%以上,I期达到95%以上。
唇癌主要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及基底细胞癌很少见。
口腔念珠菌病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 也称鹅口疮,多见于婴儿。表现为口腔粘膜上乳白色绒状膜,紧贴粘膜。不易剥离,强行剥脱则发生渗血,伴口干、烧灼感、轻微疼痛,小儿哭闹不安。真菌直接镜检可助诊断。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也称抗生素口炎,多见于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激素者。表现为粘膜上出现环形弥散的红斑,多见于舌粘膜,严重时有舌乳头萎缩。 三、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也称义齿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者。表现为义齿承托区粘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界限弥散的红斑,绝大多数伴口角炎。部分可有血清铁降低。 四、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 真菌检查可助诊断。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念珠菌性白斑 表现为粘膜上有白色斑块,常见部位是颊粘膜,尤其口角内侧的三角区最多见。 (二)念珠菌性肉芽肿 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发生结节状或肉芽肿样增生,以舌背、上腭多见。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婴儿鹅口疮应注意卫生,奶瓶应严密消毒,哺母乳者喂奶前应洗净乳房。 二、局部治疗 应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或用3%硼酸或0.05%洗必泰漱口液清洗口腔,病损处可涂1%龙胆紫或敷养阴生肌散,义齿可用5%碳酸氢钠水溶液浸泡,口角炎及唇炎可用3%克霉唑软膏涂擦。 三、全身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口服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成人每次50万U,每日3次,5岁以下儿童每次7.5万U,1-3岁每次10万U,3岁以上每次25万U,每日3次,伊曲康唑每次0.1s,每日2次,共7日,氟康唑0.25g,1次服用。
相关信息: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属包括81种真菌,对人类致病者仅7种,其中以白念珠菌致病性最强。
口腔不洁或免疫力降低时发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拼音:kou
症状: 二、症状 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时炎症区红肿、发硬,有压痛和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皮肤或粘膜侧红肿,有明显压痛,或变软有波动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明显,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给高蛋白、高热量及含维生素B、C的饮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情危重者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应及时治疗或拔除病源牙、异物、感染的囊肿和肿瘤等。 二、全身治疗 应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较重者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急重者可给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腐败坏死性感染可加用甲硝唑,每次0.5g,静滴,每日1次。也可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三、局部治疗 初期局部可外敷六合丹、抑阳散、金黄散、鱼石脂软膏,或超短波。激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切开后行脓腔冲洗换药,放置引流条。
相关信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颜面、颌周及口咽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炎症弥散时称蜂窝织炎,局限时称脓肿。
[病因] 常有原发疾病如根尖周炎、冠周炎、涎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或痛等。
病原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