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


拼音:bian

症状: [诊断]扁桃体炎 患者有咽部不适、发痒、口臭、疼痛,反复发作,可1月发作数次。常见扁桃体及舌腭弓充血,其表面多出现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咽腭弓、舌腭弓与扁桃体粘连,挤压腭弓时可见干酪样物从隐窝口处排出。颈部淋巴结常肿大。儿童常有呼吸、吞咽障碍,入睡后打鼾,显著肥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并发症有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炎、长期低热等。

治疗: [治疗] 一、保守治疗 局部用小窝灌洗法或吸引法清除小窝中积留物,使其引流通畅,或用1%-2%碘甘油、3%双氧水涂扁桃体表面。紫外线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于儿童或体弱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手术治疗 扁桃体手术治疗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较彻底的方法。 (一)手术适应证 有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病史,每年5-6次,病程在2年以上,扁桃体肥大,造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阻碍呼吸,干扰吞咽,影响语言,扁桃体小窝内常产生干酪样状污物,使其口臭,有扁桃体周围脓肿或周围炎病史,慢性扁桃体炎导致附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鼻炎、中耳炎、咽鼓管炎,久治不愈,屡发颈淋巴结炎,而口腔又无病灶。扁桃体角化病、肿瘤、慢性扁桃体炎的并发症如风湿热、心脏炎、关节炎、肾炎等好转时。 (二)手术禁忌证 年龄5岁以下,60岁以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期,血液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风湿热、肾炎、关节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流行期。 (三)手术方法 扁桃体剥离法常用于成年人及不合作的儿童,扁桃体挤切法多用于儿童及少年。

相关信息: [预防] 增加抵抗力,提高机体反应性,尤其要提高对寒冷的适应力,如冷水浴、冬季长跑锻炼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慢性扁桃体炎为咽部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并发症较多。

[病因] 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转变为本病。

常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白喉、麻疹、流行性感冒等,也可继发于邻近器官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龋齿等。

腺样体肥大


拼音:xian

症状:[诊断]腺样体肥大 患儿张口呼吸,睡眠时有鼾声,睡眠不实、多恶梦、遗尿、磨牙,或出现喉痉挛,伴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鼻塞、流涕、鼻前庭和上唇湿疹,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下颌骨下垂止后肥厚、变短、上翻,半张口,上下唇不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面容呆板,表情淡漠,硬腭高拱,前牙突出,所谓"腺样体面容"。鼻咽顶及后壁可触及柔软的条块状组织,颈部、颌下及下颌角淋巴结肿大。鼻咽部X线摄片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注意营养,加强锻炼,增强患儿抵抗力,防治鼻炎和鼻窦炎。轻者可用2%麻黄素,儿童用1%麻黄素点鼻,每日3次,或用其他血管收缩剂。重者应作腺样体刮除术,腺样体刮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基本上同扁桃体切除术。

相关信息: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

[病因] 本病有遗传因素,发病与鼻咽部反复炎症有关,反之,因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加重,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咽部脓肿(咽旁脓肿)


拼音:yan

症状: [诊断]咽部脓肿 患者有脓毒性咽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外伤等病史。寒战、发热,体温上升达39-40~C,为持续性高热,头痛、出汗、食欲不振,患侧颈部及咽部疼痛,吞咽疼痛。患侧颈部肿胀、淋巴结肿大,早期皮肤颜色正常,触之发硬,压痛明显,脓肿形成后皮肤发红,较晚期出现波动感。感染可侵及茎突前、后间隙,颈内静脉而出现相应症状。

治疗: [治疗] 全身应用抗生素如头孢唑啉6-8g,静滴,每日1次。脓肿形成则应采取切开引流,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相关信息:

咽旁脓肿是咽旁间隙化脓性感染,开始为蜂窝织炎,继而形成脓肿。

[病因] 多继发于鼻咽及口咽部的急性炎症,扁桃体周围脓肿尤易并发此病。

咽部肿瘤(咽乳头状瘤)


拼音:yan

症状: [诊断]咽部肿瘤 发病以中年男性较多。常因体积小,无自觉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有咽部痒感、异物感、干咳。肿瘤常外形不一,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个呈灰色或灰红色,呈疣状、菜花状、成簇状或颗粒状,甚至息肉状,多数仅3-5mm大小。儿童乳头状瘤常多发,切除后易复发,极少数可恶性变。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本病以尽早手术切除为主,切除、剪除或钳除均可,术后局部创面用冷冻或激光烧灼,也可用鸦胆子油涂创面以防复发。此病易复发及癌变, 手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关信息:

咽乳头状瘤是皮肤或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


拼音:bi

症状: [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 患者多为10-25岁男性。鼻阻塞多为一侧,逐步发展为双侧,由部分阻塞发展到完全阻塞。反复大量出血,日久可引起贫血。肿瘤可引起外鼻畸形、眼球突出和移位、嗅觉减退税视力障碍,或张口受限、剧烈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或耳鸣、耳闷、耳聋,或发音、呼吸、吞咽障碍。鼻镜检查、X线鼻窦正、侧位、额顶位摄片及体层摄片、CT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检查、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手术治疗前应预先治疗贫血,备血,行气管切开,结扎上颌动脉和咽升动脉。放射治疗、内服己烯雌酚、局部注射硬化剂、冷冻可减少术中出血。

鼻咽纤维血管瘤也称鼻咽血管纤维瘤,是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鼻咽癌


拼音:bi

症状: [诊断]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20岁后随年龄而上升,50-60岁达高峰,然后下降,儿童期少见。颈上深淋巴结肿大,开始在一侧,后发展到对侧,大小不一,开始稍活动,渐长大。粘连、固定,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鼻血发生早,量不多,仅在鼻分泌物中有血丝。鼻塞、耳鸣及听力减退,早期患侧头痛,较顽固,可有颅神经症状。鼻咽部检查、活体组织检查。X线颅底检查、CT扫描、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放射治疗 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多以外照射如深X线、钴''或加速器进行治疗,也可辅以鼻咽腔内镭模治疗。鼻咽部原发灶照射剂量为60-70Gy,治疗6-7个星期,颈部未发现肿块,则应给以预防性照射,剂量为40-50Gy,治疗4-5星期,如已有颈部转移肿块,则采用深度X线照射治疗,剂量为40-50Gy。 二、化学疗法 常用于晚期患者,适用于接受放疗患者,作为增效剂可同时给5-氟脲嘧啶静滴,每次15mg/kg,每日1次,连用5日。

相关信息: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瘤之一,尤以南方发病率最高。

· [病因] 一、遗传因素 本病有种族易感性,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欧美白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虽迁居远地或侨居国外,其后代仍保持高发病率倾向。

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数人先后患本病。

二、病毒感染 自七十年代以来发现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三、环境因素 发病可能与自幼......更多

咽喉部灼伤和化学


拼音:yan

症状: [诊断] 沸水烫伤多见于婴幼儿,4岁以下约占90%,腐蚀剂灼伤则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灼伤后患儿哭闹,咽喉部疼痛,唾液增多、外溢,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烦躁不安。灼伤数小时,最迟到6-7小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体温稍高,倦怠,精神不振,食欲差。口腔、扁桃体、咽后壁、悬雍垂粘膜水肿、水疱、糜烂或伪膜形成。喉镜检查、食管镜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与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口腔清洁,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吸氧。有发热和全身症状时应及时补液和纠正酸或碱中毒。 二、全身治疗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 固醇激素,如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加地塞米松5-10mg,静滴, 每日1次,后者可用3-5天。 三、局部治疗 化学灼伤3-4小时内者可用能食用的中和剂中和,如强酸灼伤可口服氢氧化铝凝胶或镁乳,强碱灼伤则口服柠檬汁、食醋等。可用庆大霉素、 氢化考的松、糜蛋白酶加入适量盐水,雾化吸入。可用3%双氧水清拭创面,并涂布1%龙胆紫,或中成药双料喉风散、冰硼散喷涂创面。

相关信息:

咽喉部灼伤和化学伤应及时抢救,否则可因窒息、中毒、心力衰竭而死亡。

[病因] ' 本病多因误饮沸水、热饮料,或误咽强酸、强碱等化学腐蚀剂所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拼音:zu

症状: [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鼾声大) 本症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有打鼾、嗜睡、头痛,或晨起头晕、夜尿增多、性功能障碍,严重者伴反复憋气,每小时睡眠至少呼吸暂停10次左右,每次憋气持续10-20秒钟以上,憋气长者可持续1——2分钟之久。

治疗: [治疗] 一、保守治疗 避免喝酒及使用镇静药,肥胖者降低体重,调整睡眠姿势。睡眠时应用扩鼻器或扩口器。鼻持续正压呼吸。 二、手术治疗 可根据情况行鼻中隔矫正术。外伤中隔脱位整复术、鼻息肉摘除或肿瘤切除术,腭扁桃体摘除术或腺样体刮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舌根部分切除术或永久性气管切开术。

相关信息:

人们在熟睡期发出轻微的鼾声是正常现象。

鼾声大于60dB,影响同室者睡眠,伴不同程度的憋气现象,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病因] 常见原因有肥胖、小颌畸形、鼻塞、舌体肥大、声带麻痹、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

患儿多有扁桃体肥大及腺样体肥大。

诱因有饮酒、吸烟等。

先天性喉蹼(先天性喉蹼)


拼音:xian

症状: [诊断] 症状始于出生时,喉蹼大或成区时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如不及时治疗多引起死亡,喉中度大时出现声音嘶哑及吸气期四凹症,喉践较小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哭声弱而低哑,无呼吸困难。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可行间接喉镜检查,婴幼儿须行直接喉镜检查而确诊。

治疗: [治疗] 新生儿因喉践或喉膈发生窒息应立即插入支气管镜,吸出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给氧,行人工呼吸。婴幼儿症状不显著者可不治疗,若有症状时应尽早治疗,常在直接喉镜下用喉扩张器反复扩张,最初可4~5日扩张1次,数周后间隔时间渐延长,直至症状消失。

相关信息:

在喉的发育过程中因受障碍于喉腔间遗留有膜样物,占喉腔一部分者称喉蹼,占喉腔大部分者称喉隔。

小儿急性喉炎


拼音:xiao

症状: [诊断]小儿急性喉炎 本病多见于3个月-3岁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发热、声嘶和咳嗽,咳嗽呈"空"、"空"样哮吼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及四凹征,甚至发绀、面色苍白、呼吸乏力、心衰,直至昏迷、抽搐、窒息。多需行直接喉镜检查助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镇静剂如异丙嗪、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等,出现喉梗阻时要给氧及应用强心药,以防心力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行气管切开术。 二、药物治疗 给足量抗生素如青霉素、菌必治等,以肌注或静脉给药为好。加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每日0.2mg?kg,肌注或静滴,以消除水肿。 三、雾化吸入 雾化液中可加入1%-2%麻黄素、o-糜蛋白酶、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等,可降低喉阻塞的气管切开率。

相关信息:

小儿急性喉炎也称急性声门下喉炎,是喉部粘膜弥漫性卡他性炎症。

易并发喉阻塞,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病因] 多继发于鼻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

可为流行性感冒、肺炎、麻疹、水痘、百日咳、猩红热等病的前驱疾病。

12345 共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