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炎症(鼻前庭疖)


拼音:bi

症状: 鼻前庭疖是指鼻前庭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局部红肿、剧痛。

治疗: 10%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涂抹,局部热敷或用超短波。红外线照射,出现脓点时可用纯石炭酸腐蚀,促进破溃排除脓栓。全身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2次,镇痛剂如去痛片0.5g,痛时服用,并发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时,须应用足量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或头孢唑啉6-8g,静滴,每日1次。

相关信息:

鼻前庭炎症(鼻前庭湿疹)


拼音:bi

症状: 鼻前庭湿疹是发生于鼻前庭的一种皮肤损害,可蔓延到鼻翼、鼻尖及上唇等处皮肤,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湿疹以局部渗液及烧灼感为主,有时疼痛,局部发红、肿胀,继而出现小丘疹及水疱,抓破后有渗液、结痂,感染后则成脓疮。慢性者鼻内痒,常挖鼻,皮肤增厚,表面铍裂。

治疗: 扑尔敏4mg,口服,每日3次,局部清洁后涂10%氧化锌糊膏或皮炎平软膏。

相关信息:

鼻炎(慢性鼻炎)


拼音:bi

症状: [诊断] 鼻炎 患者呈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多涕,一般为粘液性,如有继发感染则呈粘脓性,可伴头昏、头痛、暂时性嗅觉减退、鼻涕向后流而有"痰多"等不适。鼻粘膜呈暗红色肿胀,鼻甲粘膜光滑、鼻腔内有粘液性分泌物,多积聚于耳底、下鼻道或总鼻道。

治疗: [治疗] 消除病因,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劳动条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及对症治疗。0.5%-1%麻黄素生理盐水或0.05%阿复林滴鼻,以减轻鼻塞。0.25%-0.5%普鲁卡因作迎香、鼻通穴位封闭或下需甲粘膜下注射。鼻涕粘稠不易排除时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用吸引器吸除。

相关信息:

慢性鼻炎主要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

[病因]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鼻腔用药不当、粉尘等均可引起发病。

全身慢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障碍也与本病有关。

鼻息肉


拼音:bi

症状: 鼻息肉为一种常见病,好发于筛窦发生息肉。患者有持续性耳塞、打鼾、嗅觉障碍、咽干等症状,如咽鼓管堵塞可出现耳闷、听力减退,如伴鼻窦炎则有头昏、头痛及脓涕,多发性息肉可使外界变形,呈蛙鼻,可见色灰白、表面光滑、半透明的肿物,触之柔软,不痛。

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摘除和针对病因治疗,小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鼻内喷雾或口服治疗。

相关信息:

鼻中膈偏曲


拼音:bi

症状: 鼻中膈偏离鼻腔正中线,向一侧偏曲,引起症状和功能障碍时称为鼻中膈偏曲。患者初期多为单侧鼻塞,久后致双侧鼻塞,头痛、鼻激。可有继发性鼻窦炎及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伴鼻梁偏斜。

治疗: 可行鼻中膈成形术,鼻梁偏斜者可行鼻中膈鼻成形术。

相关信息:

鼻出血


拼音:bi

症状: [诊断] 不同疾病鼻出血量不同,可为涕中带血,或呈大量反复出血。

治疗: [治疗] 一、局部止血 (一)指压法 鼻中隔前下方出血者用食、中指捏紧两侧鼻翼,或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棉片填人出血侧鼻腔后,指压3-5分钟,找到出血点进行止血。 (二)烧灼法 适用于鼻中隔前下方出血。药物可用硝酸银结晶、铬酸或3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再用生理盐水或苏打水中和多余药液。或用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或高频电刀使局部组织凝固。 (三)喷雾法 凝血酶每次2-5ml,鼻腔喷雾,可间歇多次,或用液氮喷雾,每次不超过30秒,每两星期1次。 (四)经跨大孔注射法 注入2%普鲁卡因3ml或1%赛罗卡因lml,用于后鼻孔出血。 (五)填塞法 用于出血较多,经以上处理无效者。鼻腔填塞可用凡士林纱条、碘仿纱条、橡皮气囊、水囊压迫止血,也可采用可吸收性氧化纤维素、淀粉海绵、明胶海绵、纤维蛋白绵等填塞止血。后鼻孔填塞适用于鼻腔后部出血,鼻腔填塞无效者。填塞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日,同时应用抗生素以防鼻、鼻窦及中耳炎等并发症。 二、全身治疗 止血剂可选用安络血每次5-10mg,肌注,或止血敏每次零点6g,肌注,每日2次,或1.5~3g,静滴。也可选用维生素C、K、P等。 三、病因治疗 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心脏、肝、脾等疾病应进行相应治疗。因鼻中膈偏曲而出血者应在止血后应行矫正术。 五、手术治疗 少数严重鼻出血者,如上述治疗无效,则需采用血管结扎术。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颈外动脉明胶海绵栓塞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鼻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用羊膜或皮片等移植于鼻内病变处。

相关信息: 一、一般治疗 一般采取坐位,如发生休克时则取头低卧位,输血和保暖。稳定患者情绪,反复大出血、精神异常紧张者应给予镇静剂如安定2-2.5mg,口服。

鼻出血是常见急症之一,是鼻腔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病因] 外伤如鼻外伤、颌面外伤、挖鼻、用力扭鼻、鼻插管、鼻腔、鼻窦手术,鼻腔疾患如鼻中膈偏曲、嵴突、矩状突、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结核、梅毒、麻风,肿瘤如鼻腔血管瘤、鼻咽血管纤维瘤、鼻咽癌,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管硬化、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出血热、麻疹、伤寒及传染性肝炎,血液病如血友病......更多

慢性鼻窦炎


拼音:man

症状: [诊断]慢性鼻窦炎 患者大量脓涕、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头昏、易倦、精神不振及记忆力减退,胃痛、腹泻及便秘等。鼻粘膜暗红,中鼻甲息肉样变或中鼻道有息肉,中鼻道或嗅裂有脓,伴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炎。鼻、鼻窦内窥镜检查人型超声、上颌窦穿刺冲洗及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1%麻黄素每次2-3滴,滴鼻,每日3次,上颌窦穿刺冲洗,置换法,额窦导管冲洗,内窥镜下清除窦内病变,手术可行上颌窦开窗术、上颌窦清理术、鼻内筛窦切除术,中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也应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慢性鼻窦炎较多见,常继发于急性耳窦炎之后,多数与变态反应有关。

鼻真菌病


拼音:bi

症状: 鼻真菌病以鼻曲霉菌病较常见。凡中年以上患者有不明原因涕血,除恶性肿瘤外,尚应考虑本病,若涕中还混杂有污秽的碎屑、痂皮或干酪状物、鼻涕有霉臭者,更应考虑本病。

咽 炎(急性咽炎)


拼音:yan

症状: [诊断]咽 炎 春、秋、冬三季均可见到,气温变化较大时易于发病。起病较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不便,咽痛可放射到两侧耳、颈部,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头痛、口渴、全身不适。口咽、鼻咽粘膜呈鲜红色充血、肿胀,咽弓悬雍垂水肿,咽后壁常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淋巴滤泡有时可见黄白色点状分泌物。颌下淋巴结有时肿大并压痛,常伴喉咽部肿胀,有时发生急性会厌炎。可并发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改善一般情况,卧床休息。并发中耳炎、喉炎、肺炎、急性肾炎者应进行相应治疗。 二、全身治疗 病毒感染引起者可口服板蓝根冲剂、利咽解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等。发热较高、症状较重者可用青霉素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 三、局部用药 复方硼砂漱口片,1片加温开水60-90ml溶化后漱口,每日多次。溶菌酶含片、杜灭芬喉片、碘喉片或薄荷喉片合化。在咽后壁涂1%-3%碘甘油、10%弱蛋白银或2%硝酸银溶液。

相关信息:

急性咽炎是咽部粘膜与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

[病因] 具有全身抵抗力减弱、受冷受湿、疲劳过度、营养不良,刺激性食物,病毒、细菌感染,粉尘、烟雾、化学性气体等发病原因或诱因。

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


拼音:bian

症状: [诊断]扁桃体炎 一、发病 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常发生在10-30岁之间,婴幼儿及50岁以上者少见。 二、症状 发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体温上升至39-40~C或更高,全身不适、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等。咽痛,起先疼痛在一侧,继而波及对侧,吞咽、咳嗽时加重。可有同侧耳痛或耳鸣、听力减退。患者呈急性病容,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脓点可融合成假膜,但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于拭去,不留出血创面。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或压痛。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 四、合并症 急性颈淋巴结炎或化脓,扁桃体脓肿或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颈动脉破裂大出血,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喉炎、急性中耳炎。可有全身并发症如风湿热、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败血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尽可能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食易消化食物,高热、头痛与四肢酸痛者可口服阿斯匹林0.3g,每日3次。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1次,或800万U,静滴,每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后3-4天。中成药如六神龙、牛黄解毒丸、金莲花片口服有效。 三、局部用药 常用复方硼砂液或生理盐水嗽口,杜灭芬喉片或碘喉片含化,用10%硝酸银或20%弱蛋白银涂咽峡部,用碘酒直接涂扁桃体表面,用生理盐水冲洗扁桃体陷窝内脓栓及假膜。用冰硼散、锡类散吹撒于扁桃体表面有良效。

相关信息: [预防] 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急性扁桃体炎是指腭扁桃体的急性感染,为常见病,发病率高。

[病因] 本病多属链球菌感染。

工作、居住于拥挤或通气不良的场所易传播感染。

有劳累、受凉、烟酒过度、慢性病等诱因。

鼻和鼻窦炎等慢性化脓性感染为内源性感染的诱因。

12345 共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