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


拼音:y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上述一氧化碳(CO)接触史。 二、症状 轻者有头晕、头痛、头胀、意识模糊、恶心、呕吐;中度中毒呈多汗。心率快、躁动不安、昏迷状态;重度中毒迅速出现深昏迷,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部分患者急性中毒经救治清醒后,经过数日至数周的假愈期后,又发生精神神经障碍,称为迟发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如幻觉、迫害妄想、木僵,少数可有进行性痴呆综合症;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麻痹综合症、手足徐动症或舞蹈病。其他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皮质性失明,甚至去皮质综合症,惊厥,再度昏迷等;周围神经炎,皮肤感觉缺失,有的发生球后视神经炎或其他颅神经麻痹。 三、辅助检查 测定血中COHb。 四、分度 血中COHb占10%-20%为轻度中毒;占30%-40%为中度中毒;大于50%为重度中毒。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立即转移到新鲜空气处,应注意保暖。有条件可用高压氧治疗,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治疗的显效率可达95%-100%。 二、药物治疗 维生素C3-5克静滴有良好效果。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6-8小时1次。高渗葡萄糖80-100毫升,每日2次,同时应用利尿剂及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30毫克。冬眠疗法适于频繁抽搐、极度兴奋、高热及脑水肿者。改善脑组织代谢药物如ATP40毫克,辅酶A100U,细胞色素C15-3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内静滴。 三、迟发性脑病的治疗 高压氧仍然是首选的方法。可配合应用B族维生素、7-氨酪酸、谷氨酸等,并可应用血管扩张药和糖皮质激素。氢溴酸加兰他敏2.5-5毫克,肌注,每日1次,20-30日为一疗程。还可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

相关信息: [预后] 轻度中毒可完全恢复;重症患者昏迷时间过长者多预后不良,但也有不少病人仍能恢复,迟发性脑病恢复较慢,有少数可有持久性症状。 [预防] 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结构要严密和通风良好,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导致碳氧血红蛋白(COHb)形成,严重阻碍血红蛋白对氧的释放和传递。

[病因] 炼钢、炼焦、烧窑中有炉门关闭不严,煤气管道漏气,矿井下作业通风不良,家用煤炉无通风设施等。

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过量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史,或现场有残余药物、药瓶存在。 二、症状 由于服药量的差异,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开始嗜睡,反应迟钝,言语不清;逐渐出现昏睡、昏迷,四肢肌肉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者呼吸表浅、不规则,尿量减少,血压下降,休克,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重型中毒者表现瞳孔缩小,临终前可散大。 三、辅助检查 呕吐物、尿液、血液巴比妥类浓度测定有助于确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处理 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力求彻底洗净,洗胃后注入硫酸镁20-30克导泻,吸氧。 二、促进药物排泄 输液;应用20%甘露醇250毫升,或速尿40-60毫克;碱化尿液可用5%碳酸氢钠200毫升,静滴;重型中毒行血液透析治疗,疗效确切。 三、呼吸兴奋剂治疗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呼吸衰浅不规则时可应用中枢兴奋剂,如美解眠50毫克,静注或静滴;尼可刹米(可拉明)每小时0.375~0.75克,静注;印防己素3毫克,静注。上述药物不作常规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轻度中毒无须治疗即可恢复;中度者经精心护理和适当治疗也可较快恢复;重度可能需数天才能恢复意识,死亡率低于5%。 [预防] 镇静药和催眠药不能随意使用;防止药物依赖;长期大量用药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应渐减量。

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系一次过量服用巴比妥类药所致的急性中毒。

[病因] 本类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异戊比妥、速可眠、硫喷妥钠等,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癫痫作用中毒作用为中枢神经的抑制。

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


拼音:ben

症状: 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包括安定、利眠宁、舒宁等药物中毒。本类药物具有镇静、抗惊厥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应用相对安全,常规剂量副作用小,大量误服可致中毒。其毒性作用主要为脑脊髓抑制。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共济失调,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嗜睡,重者休克、昏迷。经一般处理多能康复,死亡者不多。

治疗: 治疗对误服中毒者应立即洗胃、导泻,静脉补液应用速尿以促进毒物排泄,最好行血液透析疗法。可用氟马西尼每次0.2毫克,缓慢静注。深度昏迷,呼吸不规则时可应用中枢兴奋剂。注意防治感染,处理并发症。预后和预防同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相关信息:

有机磷农药中毒


拼音:yo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接触、误服、误用有机磷农药史。 二、症状 表现有毒蕈碱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视物不清、大小便失禁;烟碱样症状有肌力减退、肌肉震颤、痉挛或麻痹;脑脊髓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失眠或嗜睡、烦躁不安、谵妄。衣服、皮肤。呼吸道或呕吐物可嗅到大蒜样特殊气味,瞳孔缩小,肌束震颤或痉挛,流涎、大汗、口鼻喷白沫,急性肺水肿,心音弱速或心动过缓,严重者出现休克。 三、分度 轻度中毒血液中胆碱酯酶活力降至原有活力的50%-70%;中度中毒为30%-50%;重度达30%以下。 四、辅助检查 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可助诊断及其分度。

治疗: [治疗] 将患者迁离现场。尽早清除毒物,用肥皂水反复彻底清洗皮肤、毛发、甲缝等,敌百虫中毒应避免用碱性液冲洗。禁用热水或酒精擦洗,以免加速毒物吸收。眼睛受污染应迅速用3%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用1%阿托品滴眼。口服中毒者应立即彻底洗胃,洗胃液可用2%碳酸氢钠或五诘倍高锰酸钾溶液,毒物不明者用清水或生盐水。

相关信息:

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为抑制胆碱酯酶,引起横纹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兴奋增加、活动增强的中毒症状,最后转入抑制状态。

[病因] 中毒途径为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粘膜吸收人人体内。

中 暑


拼音:zhong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二、症状 (一)先兆中暑 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二)轻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快等表现,体温38度以上。 (三)重度中暑 有三种类型: 1.热射病表现为高热达41度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有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肌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热痉挛常先大量出汗,突然出现四肢、腹壁肌肉甚至肠平滑肌痉挛和疼痛。 3.热衰竭常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有低钠、低钾血症。

治疗:治疗] 一、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 脱离高温环境,休息后可好转。 二、热痉挛与热衰竭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口服凉盐水、清凉含盐饮料。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生理盐水、葡萄糖和氯化钾。 三、热射病 本病预后严重、死亡率达5-30%。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一)物理降温 采取措施迅速降温。如冷水擦浴、淋浴,头部、腋窝和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用电扇吹风,或将患者浸浴在四度水中,至肛温降至38.5度时移人25度室温观察,体温有回升再浸入。 (二)药物降温 常用氯丙嗪25-50毫克,静滴;或氯丙嗪25毫克及异丙嗪25毫克,静滴。血压下降时减慢滴速或停药,必要时肌注间羟胺。 (三)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昏迷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或褥疮,应加强护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和维生素B和C。 (四)药物治疗 补液速度不宜过快,用量适宜,以免发生心力衰竭。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有心力衰竭、休克、脑水肿者应分别给予强心、抗休克、脱水治疗,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可行血液透析,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早期用肝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应用;但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相关信息: [预防] 居处通风,注意防暑降温,改善劳动条件。

中暑是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

[病因] 环境高温为致病原因。

冻 僵


拼音:dong

症状: [诊断] 体温降至35度以下为低体温,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小于33度有嗜睡、记忆力丧失、心跳呼吸减慢、脉细弱、感觉反应迟钝;体温小于26度则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血糖降低、高血钾、尿少、胃粘膜糜烂出血。

治疗: [治疗] 主要为复温和对症处理。可用毛毯或棉被包裹、热风、温水袋、40-41度的温水浴等使体温缓慢恢复。对症处理主要是心肺复苏,忌用肾上腺素,纠正缺氧、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形成、继发感染、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复温后有红、肿、痛者可理疗。

相关信息:

冻僵又称意外低温,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而发生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为主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冻僵多发生在寒冷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而又无保温御寒措施,或埋于积雪或浸没于冰水中等情况。

急性高原病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急性高原病又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病三型。 二、症状 (一)急性高原反应 进入海拔3千米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有紫绀、血压升高。 (二)高原肺水肿 平原或低地人在迅速进入高原后1-3日发病,也有晚于7-14日发病者。表现与一般肺水肿相同。有急性高原反应者如出现不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或紫绀,系本病的早期表现。少数暴发型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神志恍惚,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满布粗大湿罗音杂以哮鸣音。 (三)高原脑病 大多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精神异常、神志恍惚、顽固恶心、呕吐,重者昏迷。脑脊液检查仅有压力增高。

治疗: [治疗] 一、急性高原反应 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至少320克。适当吸氧。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乙酸唑胺每次0.25克,每日2次,共用2-3日;速尿每次80毫克,每日2次,共用2日。镇静剂可选用眠尔通、利眠宁、安定、强的松每次5-10毫克,每日2次,连服3日。头痛者给予复方阿斯匹林、非那西汀、苯巴比妥、苯甲酸咖啡因,呕吐者用东茛菪碱、苯海拉明、异丙嗪。 二、高原肺水肿 应就地给氧和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往低海拔区进行治疗。综合治疗同一般肺水肿。 三、高原脑病 高浓度充分吸氧。积极治疗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酌情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相关信息: [预后] 症状消退后可再发;高原肺水肿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高原脑水肿愈后少数可有头痛,记忆力减退;高原性心脏病如伴有肺细小动脉硬化既使转到平原也难以恢复。 [预防] 进入高原者应了解和适应高原环境特点,登山时按计划进行阶段性适应性锻炼,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应重建适应能力;有明显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进入高原;也事先可服用乙酸唑胺和呋塞米预防。

高原病是人体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引起的疾病,发生于海拔3千米以上地区。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病因] 高原气压低,氧分压相应降低导致人体缺氧,加上寒冷和辐射等因素引起体内一系列不适应改变。

慢性高原病


拼音:man

治疗:治疗应吸氧,降低肺动脉高压。

慢性高原病发生在已习惯高原生活的人中,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缺氧的适应能力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一般发生在海拔3千米以上地区,大多在移居高原数月、数年甚至20年后逐渐发病,少数为高原世居居民,少数由急性高原病发展而来。

表现有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低氧血症、重度红细胞增多症、右心衰竭和精神神经症状。

动脉血氧饱和度重度降低。

治疗应吸氧,降低肺动脉高压。

淹 溺(溺水)


拼音:y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坠人淡水、海水、粪坑、污水池和化学贮槽史及现场。 二、症状 常表现昏迷,皮肤粘膜苍白和紫绀,口鼻充满泡沫、污泥或杂草。腹部常隆起。呼吸停止、心跳微弱或完全停止。在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部感染等。

治疗: [治疗] 一、通畅呼吸道 出水后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污泥、杂草,倒出胃和呼吸道的水,将患者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向下,随即按压背部迫使水倒出。倒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心肺复苏时间。 二、心肺复苏 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尽快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此时吹气量要大,吹气后按压胸部加大呼出量,尽量增加呼吸道气量。若无效则尽早气管插管行辅助人工呼吸,间断正压呼吸或呼气末正压呼吸,改善供氧和气体交换。 三、处理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及时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水肿、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相关信息:

淹溺是指水或水中污泥、杂草而窒息。

等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换气障碍。

[病因] 人淹没于水中,反射性喉、气管、支气管痉挛,或水中污泥、杂草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

不慎跌人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可引起皮肤和粘膜损害及全身中毒。

电 击


拼音:di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触电史与现场情况。 二、症状 轻度触电者出现头晕、心悸,皮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惊慌呆滞和四肢软弱,全身乏力等,可有肌肉疼痛,短暂抽搐。较重者出现持续抽搐与休克。由低电流引起室颤时表现皮肤苍白,听不到心音,触不到脉搏,呼吸逐渐停止,进入"假死状态"。高压电流引起昏迷、呼吸停止,心搏仍存在,血压下降,若不立即行人工呼吸可于10分钟左右死亡。若电压高、电流强、心脏与呼吸中枢同时受累多立即死亡。可引起骨折。局部组织有电烧伤,常有两个以上的创面。触及部位表面表现轻微,或白色或黄色烧焦皮肤斑点,中心低陷,无肿痛,无炎症反应;而组织烧伤可深入肌肉、神经或血管,甚至深至骨骼,受伤当时不明显,在一周或数周后逐渐出现坏死感染、出血等。

治疗: [治疗] 一、轻型患者 卧床休息数天后即能恢复。必要时对症或给予支持治疗。 二、昏迷、心跳停止者 应立即抢救,分秒必争,要诊断治疗同时进行。 (一)现场急救 立即切断电源,用木棒或皮带等非导电物将患者脱离电器或电线,然后进行针对性抢救。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分钟20次左右。心脏骤停者行心外心脏按压,每分钟70-80次。单人抢救时二者比例为15:2,即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双人抢救二者比例为4:1,要不停顿地坚持抢救。可同时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穴。可拉明0.25克,肌注,山梗菜碱3毫克,肌注;或苯甲酸钠咖啡因0.5克,肌注,以兴奋呼吸中枢。 (二)心室颤动的治疗 参见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有关章节。 (三)继续心肺复苏 转入医院后立即吸氧、气管插管辅助人工呼吸或开胸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有时需持续6-8小时以上,直至患者呼吸心跳恢复为止。 (四)脑复苏治疗 呼吸、心跳恢复,血压恢复正常仍有昏迷者行脑复苏治疗。 (五)筋膜松解术和截肢 以减轻灼伤部位周围压力,改善肢体远端血液循环。 (六)对症治疗 有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者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与5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每6-8小时交替或酌情应用。血压下降者输液,必要时酌用血管活性药。积极纠正水、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支持治疗,及时治疗外伤、骨折等并发症。

相关信息:

电击是指触电、电击伤或电损伤,系电流通过人体后所引起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因] 通常包括触电、雷雨闪电的电击。

12345 共2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