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冬春季多见,可呈散发或流行,多发生于儿童。 二、症状 (一)典型流脑 约占90%。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脑膜刺激征,重者惊厥或昏迷。婴幼儿表现为囟门隆起,张力增高。2-5日后进人恢复期。成人可仅表现为慢性脑膜炎双球菌性败血症。 (二)暴发型流脑 少数患者呈暴发经过,中毒症状明显,意识障碍严重,淤斑融合成片,很快进入休克,多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可正常。 (三)脑膜脑炎型流脑 表现为严重脑实质损害,惊厥反复或持续出现,迅速进入昏迷,锥体束征常阳性,严重者可出现脑疝。 三、辅助检查 咽拭子及血培养,皮肤瘀点或脑脊液沉淀涂片染色镜检,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流质软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可予鲁米那0.2克,或安定10毫克,肌注,或口服10%水含氯醛10毫升。 二、抗菌治疗 青霉素每日20-40万U/千克,分次静滴。磺胺嘧啶每日四克,分4次口服或静滴,首剂加倍,与等量碳酸氢钠合用,联用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每日4-6片,分2-3次口服,5-7日为一疗程。氯霉素每日1-2克,分4次口服或静滴。也可用头孢噻肟等。 三、防治并发症 暴发型中毒症状有休克趋势者可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300-500毫克,疗程2-3日,休克纠正后停药。积极抢救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炎型所致的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普通型预后良好,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小于1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部分病人可遗留耳聋、失明、动眼神经麻痹、肢体瘫痪。癫痫或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预防] 病人隔离治疗。易感者皮下注射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0.5毫克,可预防发病,或采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作药物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 本病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咳嗽、喷嚏、说话时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由鼻咽部粘膜侵入血流产生败血症,部分细菌侵入脑脊髓膜产生化脓性炎症。

疟 疾


拼音:nue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疟疾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种。 二、病史 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14日,三日疟80日,恶性疟12日。间日疟易于复发,可引起暴发流行。 三、症状 间日疟与三日疟的典型发作为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恶性疟热型不规则,无明显间歇或有凶险发作。发作寒战时,常伴头痛、恶心、呕吐,持续约30分钟;接着出现高热,体温39.5-40度,烦躁不安。重者出现谵妄,约持续3-8小时;而后进入出汗期而大汗淋漓。全程发作6-10小时,间歇期无症状。数次发作后可有脾肿大,发作次数越多质地越硬,尚有贫血和肝脏肿大。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周围血、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诊断。 五、并发症 可并发黑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症。

治疗: [治疗] 一、抗疟治疗 磷酸氯喹第1次1克,6小时后再服0.5克,第2-3日每日0.5克,共2.5克。硫酸奎宁第1-2日每次0.45-0.6克,每日3次;第3-7日,每次0.3-0.6克,每日2次。儿童可用无味奎宁,每日30毫克/千克,分3次服,疗程7日。盐酸氨酸喹林第一日0.75克,第2-3日每日0.5克。哌喹首次0.6克,8-12小时后0.3克(恶性疟0.6克)。 二、防止复发 常采用联合抗疟法,磷酸伯喹连服四日,前3日与氯喹合用,每日52.8毫克。 三、耐药性疟疾的治疗 磺胶-三甲氧吡嗪加甲氧苄氨嘧啶,前者每日0.5克,分2次服,疗程2-3日,后者首剂0.5克,继之每次0.1-0.2克,每日2次。磷酸咯萘啶总量1.2-1.6克,每3日口服。青蒿素第1次1克,6-8小时后0.5克,第2-3日每日0.5克。 四、凶险发作的抢救 (一)快速高效抗疟药 二盐酸奎宁0.5克,静滴,12小时后重复,第二日仍可重复,清醒后改为口服。青蒿素100毫克,肌注,第一日2次,第2-3日每日1次,疗程3日。磷酸氯喹第一日1.5克,第2-3日各0.5克,静滴,疗程3日。 (二)对症治疗 高热惊厥者用物理及药物降温,有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水肿、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间日疟与三日疟预后良 好。恶性疟脑型凶险发作和黑尿热的病死率高。 [预防] 根治疟疾病人。防蚊、灭蚊,高疟区与暴发流行区的人群,可预防性口服乙胺嘧啶或氯喹。疫苗尚在研究中。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一组疾病。

[病因] 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分别由四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

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

黑热病


拼音:he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潜伏期较长,多在3-6个月,短者可不到1个月,长者可达数年。有中华白蛉叮咬史。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肿大、色素沉着,部分可出现双峰热,鼻衄和牙龈出血。脾脏肿大,通常病后2个月脾脏可达肋缘下,3-4个月至肋缘与脐水平线之间,5-6个月接近脐线,且质地渐变硬,无明显压痛,晚期可伴脾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及色素沉着,1-2年后患者极度消瘦,显著贫血,可有营养不良性水肿,面额部、口角皮肤及颊粘膜有色素沉着,晚期可有黄疸及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帮助诊断,必要时做脾穿刺涂片查找利杜小体。 四、并发症 黑热病晚期可继发肺炎、齿龈溃烂及走马疳等细菌感染。还可合并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发热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严重贫血者可多次小量输血。 二、药物治疗 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为首选药,常用6日疗法,成人总量90-120毫克/千克,儿童150-180毫克/千克,平均分成6次缓慢静注,每日1次。未愈者于第一疗程结束后半个月采用8日疗法,并将用药剂量增加1/3,可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抗锑患者可采用戊烷脒或羟二脒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及时治疗,病死率可小于1%,但可复发,复发率达7%。有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在流行区白蛉繁殖季节前,普治及根治病人。山丘地带及时查出病犬,捕杀并掩埋。敌敌畏、敌百虫、二二三或溴氢氯酯喷洒灭白蛉。个人防护用蚊帐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以防白蛉叮咬。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病因] 本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传染源是患者及病犬,中华白蛉是我国部分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雌蛉夜晚叮咬吸血传播。

少数也可经口、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

蛲虫病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幼童。可在家庭和集体儿童机构中引起流行。 二、症状 最主要的症状为肛门周围瘙痒,常影响夜间睡眠,可半夜突然惊哭,多烦躁不安、精神不振、食欲欠佳、消瘦。个别可有呕吐、恶心、腹痛等。偶有蛲虫爬人女性生殖系统及尿道引起阴道炎、尿路感染等。 三、辅助检查 患儿夜间入睡后在肛周、会阴部检查蛲虫,刮取污物镜检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驱虫治疗 甲苯咪唑100毫克,顿服或连服3日;或复方甲苯咪唑一片,顿服;或丙硫苯咪唑400毫克,顿服或分2次服用;或双萘羟酸噻嘧啶10毫克/千克,顿服或连服2-3日;或噻乙吡啶250克,顿服;或扑蛲灵250克,顿服。由于蛲虫容易自身感染,在治疗后2-3星期应复治1次,以获根治。 二、对症治疗 肛门瘙痒或有炎症者用2%白降汞软膏、10%氧化锌软膏或10%硫黄软膏局部外擦,直至痊愈。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淋浴洗澡,勤换内衣裤。不吸吮手指。患儿每天早晨用肥皂与温水清洗肛门周围。

蛲虫病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病因] 本病由蛲虫引起。

蛲虫病患者为传染源。

虫卵通过肛门-手-口传播,为自身感染的重要途径,也可经污染的衣物、尘埃传给他人。

有时虫卵可在肛周皱褶内孵化为幼虫,由肛门爬回直肠、结肠而引起逆行感染。

虱 病


拼音:shi

症状:

治疗: 虱病是由虱寄生于人体,反复叮咬吸血所致。寄生于人体的虱有头虱、体虱、阴虱三种。 一、头虱病 多在枕后和耳后的头发处寄生,可发现头虱或虱卵,虱咬处有红斑、丘疹、瘙痒剧烈,因搔抓可有血痂或继发感染。治疗时男性最好将头发剃去,女性剪短头发,用25%苯甲酸羊酯乳剂、50%百部酊擦头皮及头发,每日两次,第3日用热水肥皂洗头,用密蓖子将虱及其卵蓖尽,头巾、帽子进行消毒。 二、体虱病 在内衣的衣缝处易发现,虱咬处可见红斑、丘疹或风团,奇痒,常有抓痕,久之皮肤粗糙,苔藓样变。治疗应在热水浴后外用上述药物,换干净衣服,有体虱的衣、被煮沸消毒。 三、阴虱病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发生于阴毛部,阴虱紧粘于阴毛上,被咬处可见丘疹或青斑,瘙痒剧烈,常继发毛囊炎。治疗应剃去阴毛,外用上述药物3日,换下的衣、被煮沸灭虱。

相关信息:
51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