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


拼音:huang

症状: 黄褐斑也称肝斑,主要发生于两颊及前额部的黄褐色素沉着斑。病因未明,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可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肝病、结核等患者。皮损对称分布于两颊、额部、鼻及颌部的色素斑,呈黄褐色。指盖至掌大小,形状不规则。慢性经过,无自觉症状。

治疗: 治疗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外用3%氢醌霜、3%过氧化氢溶液、20%壬二酸霜、5%二氧化钛霜及其他脱色剂。可口服中药如逍遥散等。

相关信息:

荨麻疹


拼音:xun

症状: 一、症状 躯干四肢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苍白色风团,起落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如累及呼吸、消化及循环系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气短、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烦躁、心慌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三类。 (一)急性荨麻疹 多在一到两星期内痊愈。 (二)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期在1个月以上。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1.寒冷性荨麻疹:遇冷风、冷水,在接触暴露部位出现风团。 2.胆碱能性荨麻:疹遇热、运动后及精神紧张,躯干四肢出现,直径1-3毫米大小丘疹样风团,同时可伴流涎、出汗、腹痛、腹泻等症状。 3.人工性荨疹:沿搔抓及钝器划过的部位,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此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二、药物治疗 (一)急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应予赛庚啶,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每次60毫克,每日2次;或仙特敏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苯海拉明20-40毫克,肌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皮疹较广泛者可给予2-3克,静滴,每日1次。伴消化道症状者给予甲氰咪胍200"4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如皮疹较广泛应给予强的松,每日30-45毫克,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毫克,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 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治疗,0.1%肾上腺素0.5-1毫升,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二)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赛庚啶每次4毫克,每日3次;酮替芬每次1毫克,每日2次;其他如扑尔敏、特非那丁、苯海拉明等,可选用2-3种联合或交替应用。普鲁卡因每日每千克4~8毫克,入液配成0.1%浓度,加维生素C1-3克,静滴,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组胺球蛋白2-4毫升,肌注,每周1-2次,6-8次为一疗程。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寒冷性荨麻疹给予6-氨基己酸,每次两克,每日3次。日光性荨麻疹加服氯喹,每次0.25克,每日2次。 三、外用治疗 小面积少量应用乐肤液及去炎松尿素霜。全身大面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相关信息: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皮肤、粘膜的瘙痒性风团,发生和消退较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复杂,常与食物如鱼虾、蟹、蛋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阿斯匹林、血清制剂,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有关。

药疹(药物性皮炎)


拼音:yao

症状: 一、病史 发疹前有药物应用史,一般于首次用药后4-20日发生,再次用药发病时间缩短,多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出现皮疹。 二、症状 皮疹大部分突然发生。除固定性药疹外,皮疹多为全身性、对称性。轻者无显著不适,重者可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昏迷等。 三、分型及其特点 (一)固定型 在某一固定部位反复发生同样皮疹,水肿性红斑。常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二)荨麻疹型 皮疹似荨麻疹,严重者多融合成片。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疹似麻疹或猩红热,严重者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四)多形红斑型 皮疹似多形红斑,以四肢远端较重。 (五)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处表皮稍经摩擦即可脱落,留下鲜红的糜烂面。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外阴粘膜糜烂。常伴发热,可因感染导致败血症、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六)剥脱性皮炎型 初起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七)其他 如湿疹型、血管炎型表现分别似湿疹或血管炎性皮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停用致敏与可疑致敏药物。保持室内清洁,并用紫外线消毒,及时更换床单。加强眼、口、鼻粘膜的护理,应用红霉素眼膏或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多贝液漱口。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者大量渗出。脱屑及高热、白蛋白降低者应少量多次输入白蛋白、鲜血浆及鲜血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一)轻型药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每次4-8毫克,每日3次;赛庚啶每次2-4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仙特敏等,可单独或两种联合用药。给予维生素C,每次0.1-0.2克,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0.1克,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比,每日3次。 (二)重症药疹 指剥脱性皮炎型、大瘤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除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及维生素外,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应用氢化可的松300-6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25毫克,静滴,每日1次,皮疹好转后渐减量。给予红霉素1.2-1.8克,静滴;或头孢唑啉六克,静滴;或环丙沙星200毫克,静滴,每日2次。重金属盐类引起的药疹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次1克,人液静注,每日2-3次,共3~5日。 三、外用治疗 局部小面积糜烂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结痂或少量渗出者外用雷松乳剂。大面积糜烂者应用地榆炭油剂。

相关信息: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前应作皮试;一旦出现药疹,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重者可引起系统性损伤。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解热镇痛药如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较常见,抗生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多见,其他如磺胺类、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特种血清制剂和疫苗等均可引起药疹。

寻常疣


拼音:xun

症状: 一、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足部。皮损初为米粒至豌豆大圆顶丘疹,角化明显,质硬。以后呈乳头样增生,表面有棘状突起,呈灰黄或污褐色,有压痛。发生于甲缘者称甲周疣,发生于颈部、眼睑或颌部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称丝状疣,部分皮损呈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称指状疣。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疣是一种良性赘生物。

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

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为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经污染物间接传染。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恶性肿瘤、肾移植和外伤是引起疣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跖疣


拼音:tuo

症状: 寻常疣发生于足跖部称跖疣。多单侧发生。皮疹初为米粒大小质硬的丘疹,渐变大,由于压迫形成淡黄或褐色胼胝样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常有小黑点,刮去角质层,可见角质软芯,皮损有明显压痛。治疗参照寻常疣的治疗。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扁平疣


拼音:bian

症状: 多见于青年,好发于颜面、手背部。皮疹为针头至绿豆大的扁平褐色丘疹,圆形或多角形,稍有光泽。微痒,搔抓后皮疹可自身接种,呈串排列。

治疗: 治疗应用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乌洛托品、聚肌胞注射液也常应用。外涂5%5-氟脲喀施霜、酞丁胺搽剂有效。中药首乌、杜仲、赤芍、白芍、熟地、生地、白术、桃仁、红花各10-12克,赤小豆、山甲、板蓝根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0-30剂。皮疹较大者可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相关信息:

单纯疱疹


拼音:dan

症状: 一、症状 (一)口唇疱疹 本病以口角、唇缘、鼻孔附近为常见。发疹前局部先有灼热、瘙痒,继而出现红色成堆的针尖大小水疱,以后融合在一起,破溃后糜烂,有少许渗出,数日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二)婴幼儿单纯疱疹 往往发生在口腔颊粘膜与牙龈部,多为成群水疱,破溃后形成小溃疡,有剧痛,易于出血。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 (三)生殖器疱疹 主要为HSV-Ⅱ型感染,特点为水疱易破、糜烂、疼痛剧烈,常形成浅溃疡。宫颈癌与HSV-Ⅱ型感染有关,唇癌与HSV-I型感染有关。 二、辅助检查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培养、免疫荧光检查、血清免疫抗体测定均有助于诊断和确定病毒类型。

治疗: 轻症用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较重者用无环鸟苷,每次0.2克,每日5次;病毒唑每次0.2克,肌注,每日2次。反复发作者应去除诱因;用左旋咪唑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连用3日,停药12日为一疗程;胸腺肽每次10-20毫克,肌注,每周3次,1个月为一疗程。局部外涂3%无环鸟苷霜、0.25%-1%疱疹净软膏;有继发感染者外涂5%四环素软膏、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

相关信息:

单纯疱疹中医称为热疮。

本病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HSV分为I型和,,型。

原发性感染后病毒常潜伏在感觉神经细胞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被激活而致病。

反复发作者可有细胞免疫缺陷。

脓疱疮


拼音:nong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在儿童中流行,常发生于春秋季节。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寻常性脓疱疮 易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以后迅速变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或脓疱,呈群集分布,周围有红晕,疱壁薄而易破。脓疱干涸结成蜜黄色痂,痂脱后痊愈,不留瘢痕。自觉瘙痒,因搔抓而不断将病菌再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脓疱,病程迁延数日或数月不愈。全身症状轻者无不适感,重者有高热,可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者可并发急性肾炎或败血症。 (二)大瘤性脓疮疮 初起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以后增大至蚕豆或核桃大小,周围有红晕。脓疱壁开始紧张,数日后松弛,脓液沉积于疱底,可见特征性的半月形积脓。疱壁破后形成表残糜烂面。皮损中央常自愈,边缘仍有炎症向四周扩延,并发生新脓疱,呈环状。 (三)深脓疱疮 皮疹初在红斑上发生水疱或脓疱。数日后向深部发展,中心发生坏死,表面覆盖硬的褐黑色痂,痂脱后形成周边陡峭的蝶形溃疡。有灼痛感,附近淋巴结常肿大,长期不愈,可形成肉芽肿样损害。 (四)新生儿脓疱疮 由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所致。常发生在4-10日新生儿,发病急,传染性强。开始损害为黄豆大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疱液初起澄清,后变混浊。疱破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干涸后结黄色痂。本病易发生在暴露部位,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有高热,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可增多,涂片镜检或培养可见致病菌。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宜早治疗,早隔离。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两次。重者可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静滴。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必要时给予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静滴,并可肌注转移因子或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局部治疗 轻者可外涂2%龙胆紫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大疱性脓疱用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深脓疱疮外涂2%雷夫奴尔软膏软化痂皮后去除脓痂,脓液宜通畅引流以缩短疗程。

相关信息: 隔离消毒,防止接触传播;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治疗各种皮肤损伤。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也不少见。

此外,环境温度高、出汗及搔抓可促进本病发生。

毛囊炎、疖及疖病


拼音:mao

症状: 一、发病 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二、症状 (一)毛囊炎 好发于有毛和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项部、背部多见。慢性病程,容易复发。皮损初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迅速变成脓疱,中心多有毛发贯穿,数日后结黄痂,一星期左右痊愈。皮疹常分批出现,反复发生,经久不愈者称慢性毛囊炎。发生在头皮,破坏毛囊,愈后形成瘢痕,造成脱发称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颈后部,许多瘢痕融合在一起,呈乳头状增生,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二)疖及疖病 皮损为皮下红色炎症性肿块,灼痛,压痛明显。数日后化脓,压之有波动感,破后排出脓栓和血性脓液,炎症减轻,逐渐痊愈。严重患者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三、辅助检查 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位于鼻、上唇部位的疖肿禁挤压,以防病菌进入血流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可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中药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芪、黄柏、栀子等。 三、局部治疗 轻者外涂2%碘酊或3%酒精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也可用激光、紫外线照射治疗。毛囊炎如有脓头,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轻轻挑破排脓。臀部感染者用一比五千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疖肿早期严禁切开,局部热敷或外贴鱼石脂软膏。化脓后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慢性全身疾病,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毛囊炎是毛囊和毛囊周围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面积大,侵犯较深者称为疖,而多发或反复发作者则称为疖病。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与糖尿病、贫血、肾炎及瘙痒性皮肤病有关。

急性淋巴管炎


拼音:ji

症状: 本病好发于四肢,而以下肢常见。可发现皮肤有损伤或手足癣,感染由此引起。患处自原发感染灶开始,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端渐延伸,红线硬而伴肿胀和压痛。深层淋巴结炎一般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伴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多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少数患者可发生淋巴管周围炎而化脓,严重者可致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治疗: 积极治疗手足癣和皮肤破损等原发感染灶。患肢抬高休息,局部热疗,也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急性期可适量应用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或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2次。除已形成脓肿外,不宜手术切开,以免感染扩散。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管炎是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多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破溃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所致。

12345 共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