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疣


拼音:xun

症状: 一、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足部。皮损初为米粒至豌豆大圆顶丘疹,角化明显,质硬。以后呈乳头样增生,表面有棘状突起,呈灰黄或污褐色,有压痛。发生于甲缘者称甲周疣,发生于颈部、眼睑或颌部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称丝状疣,部分皮损呈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称指状疣。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疣是一种良性赘生物。

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

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为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经污染物间接传染。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恶性肿瘤、肾移植和外伤是引起疣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扁平疣


拼音:bian

症状: 多见于青年,好发于颜面、手背部。皮疹为针头至绿豆大的扁平褐色丘疹,圆形或多角形,稍有光泽。微痒,搔抓后皮疹可自身接种,呈串排列。

治疗: 治疗应用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乌洛托品、聚肌胞注射液也常应用。外涂5%5-氟脲喀施霜、酞丁胺搽剂有效。中药首乌、杜仲、赤芍、白芍、熟地、生地、白术、桃仁、红花各10-12克,赤小豆、山甲、板蓝根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0-30剂。皮疹较大者可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相关信息:

带状疱疹


拼音:dai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常发于春秋两季,成人多见。 二、症状 发病前3-5日,病变部位先灼热,神经过敏或神经痛。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分部区、颈部及腰腹部。儿童的神经痛往往轻微,老年人疼痛多较剧烈,疼痛时间也较长。皮疹初起为成簇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或紫红色丘疹、丘疱疹,继而变成水疱。各簇水疱之间常有正常皮肤存在。皮疹多沿神经分布区呈单侧带状排列,很少超过体中线。大约两星期皮疹干涸、结痂,愈后留暂时性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极少复发。 三、特殊类型 有时见到特殊类型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水疱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具有大疱、血疱、坏死性溃疡者分别称为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带状疱疹。少数情况下病毒可播散,皮疹泛发于全身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常伴高热、肺炎与脑损害。眼部带状疱疹累及角膜造成视力障碍,并可引起脑炎、脑膜炎。

治疗: 一、全身治疗 (一)镇静止痛剂 安定每次2.5-5毫克,每日2次。去痛片每次0.5-1克,每日1-2次。也可用肠溶阿斯匹林、必理通或痛立克。 (二)营养神经药物 维生素B1每次2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250微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E每次0.1-0.2克,每日3次。 (三)抗病毒类药物 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病毒唑每日10-15毫克/千克,静滴。阿糖胞苷每日每1-2毫克/千克,静滴。无环鸟苷每日1克,分五次口服;或200毫克,静滴,每日1次。 (四)抗生素 为预防或控制继发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五)皮质类固醇激素 为减轻神经痛,老年患者可用小量强的松,每日20~30毫克。症状减轻后渐停用。 (六)中医中药 龙胆泻肝汤有较好疗效。方用龙胆草、泽泻、本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可加黄芩、栀子。 二、局部治疗 皮损局部外涂2%炉甘石洗剂,轻度糜烂者外涂2%龙胆紫溶液,渗液多者用3%硼酸溶液进行湿敷。眼睛受累者用2%红霉素眼膏,或0.1%疱疹净眼药水,或0.1%无环鸟苷眼药水点患眼。中药蜈蚣8条,大黄、黄连各15克,黄柏20克,乳香、没药各10克,共研成粉,浓茶水调成糊状外涂,每日2次,有消炎、止痛功效。

相关信息:

带状疱疹中医称缠腰火丹。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初次感染者发生水痘或隐性感染;

以后病毒可长或潜伏于脊髓神经节内,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被激活而发生本病。

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脓疱疮


拼音:nong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在儿童中流行,常发生于春秋季节。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寻常性脓疱疮 易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以后迅速变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或脓疱,呈群集分布,周围有红晕,疱壁薄而易破。脓疱干涸结成蜜黄色痂,痂脱后痊愈,不留瘢痕。自觉瘙痒,因搔抓而不断将病菌再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脓疱,病程迁延数日或数月不愈。全身症状轻者无不适感,重者有高热,可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者可并发急性肾炎或败血症。 (二)大瘤性脓疮疮 初起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以后增大至蚕豆或核桃大小,周围有红晕。脓疱壁开始紧张,数日后松弛,脓液沉积于疱底,可见特征性的半月形积脓。疱壁破后形成表残糜烂面。皮损中央常自愈,边缘仍有炎症向四周扩延,并发生新脓疱,呈环状。 (三)深脓疱疮 皮疹初在红斑上发生水疱或脓疱。数日后向深部发展,中心发生坏死,表面覆盖硬的褐黑色痂,痂脱后形成周边陡峭的蝶形溃疡。有灼痛感,附近淋巴结常肿大,长期不愈,可形成肉芽肿样损害。 (四)新生儿脓疱疮 由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所致。常发生在4-10日新生儿,发病急,传染性强。开始损害为黄豆大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疱液初起澄清,后变混浊。疱破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干涸后结黄色痂。本病易发生在暴露部位,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有高热,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可增多,涂片镜检或培养可见致病菌。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宜早治疗,早隔离。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两次。重者可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静滴。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必要时给予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静滴,并可肌注转移因子或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局部治疗 轻者可外涂2%龙胆紫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大疱性脓疱用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深脓疱疮外涂2%雷夫奴尔软膏软化痂皮后去除脓痂,脓液宜通畅引流以缩短疗程。

相关信息: 隔离消毒,防止接触传播;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治疗各种皮肤损伤。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也不少见。

此外,环境温度高、出汗及搔抓可促进本病发生。

毛囊炎、疖及疖病


拼音:mao

症状: 一、发病 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二、症状 (一)毛囊炎 好发于有毛和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项部、背部多见。慢性病程,容易复发。皮损初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迅速变成脓疱,中心多有毛发贯穿,数日后结黄痂,一星期左右痊愈。皮疹常分批出现,反复发生,经久不愈者称慢性毛囊炎。发生在头皮,破坏毛囊,愈后形成瘢痕,造成脱发称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颈后部,许多瘢痕融合在一起,呈乳头状增生,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二)疖及疖病 皮损为皮下红色炎症性肿块,灼痛,压痛明显。数日后化脓,压之有波动感,破后排出脓栓和血性脓液,炎症减轻,逐渐痊愈。严重患者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三、辅助检查 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位于鼻、上唇部位的疖肿禁挤压,以防病菌进入血流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可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中药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芪、黄柏、栀子等。 三、局部治疗 轻者外涂2%碘酊或3%酒精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也可用激光、紫外线照射治疗。毛囊炎如有脓头,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轻轻挑破排脓。臀部感染者用一比五千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疖肿早期严禁切开,局部热敷或外贴鱼石脂软膏。化脓后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慢性全身疾病,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毛囊炎是毛囊和毛囊周围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面积大,侵犯较深者称为疖,而多发或反复发作者则称为疖病。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与糖尿病、贫血、肾炎及瘙痒性皮肤病有关。

急性淋巴管炎


拼音:ji

症状: 本病好发于四肢,而以下肢常见。可发现皮肤有损伤或手足癣,感染由此引起。患处自原发感染灶开始,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端渐延伸,红线硬而伴肿胀和压痛。深层淋巴结炎一般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伴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多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少数患者可发生淋巴管周围炎而化脓,严重者可致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治疗: 积极治疗手足癣和皮肤破损等原发感染灶。患肢抬高休息,局部热疗,也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急性期可适量应用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或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2次。除已形成脓肿外,不宜手术切开,以免感染扩散。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管炎是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多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破溃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所致。

急性淋巴结炎


拼音:ji

症状: 可于淋巴回流所属区域找到原发感染灶。早期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并可推动。后期发生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且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可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不及时治疗感染可继续发展形成脓肿,也可向血液播散引起败血症。

治疗: 治疗原则基本同急性淋巴管炎。及时处理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来源。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和外敷抗菌药物。脓肿形成,出现波动者应切开引流。有全身症状者应适量应用抗菌药物。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结炎是化脓性感染经淋巴管蔓延或扩散至所属区域的淋巴结而引起。

较常见。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及上腹壁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炎,下肢、下腹壁、会阴等处感染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头面部、口腔、颈部感染可引起颌下及颈部淋巴结炎等。

麻风病


拼音:ma

症状: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特殊皮肤损害和神经病变。按五级分类法(不包括未定类)有如下表现。 (一)皮肤损害 1.未定类:常仅有一到两块不对称分布的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或不清,无浸润和鳞屑。 2.结核样型:为少数斑疹或斑块皮肤损害不对称,境界清楚,边缘高出皮面,向外扩延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表面粗糙,有鳞屑。 3.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疹数目稍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分布倾向不对称。 4.中间界线类:皮疹多样化,环形不规则,一侧边清,另一侧不清,皮疹呈红白相间的环形或多环形斑块,有浸润现象,有时较大浸润斑块四周散在分布小形浸润性斑块,称"卫星状"皮疹。 5.界线类偏瘤型:皮疹较小而多,有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倾向对称分布,表面光滑,多呈黄褐色或茶褐色,边界多不清楚。 6.瘤型:有多数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油样光泽,分布对称,边缘不清,可相互融合。眉毛外1/3脱落,严重者头发、眉毛全脱光。面呈酗酒样。皮肤浸润肥厚,布满多数结节,鼻头及后部、耳垂红厚变大,外观如"狮面"。双小腿可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 (二)神经病变 1.感觉障碍:各型麻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初期即有感觉过敏如蚁行感,继而失去冷热觉、痛觉和触觉,随病情发展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重者被刺伤、割伤、烧伤而无任何感觉。 2.神经粗大: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结核样型神经受累较严重,多呈神经粗大、梭状、结节或条索状,检查耳大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易于发现。易于出现畸形,如患侧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尺神经受累形成"爪"形手,正中神经受累可致"猿"手,桡神经受累可致垂腕,面神经受累形成"兔"眼。 二、麻风反应 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症状活跃,原有的皮损或神经损害炎症加剧,又出现新的损害,严重时出现结节坏死,有的发热高达四十度,白细胞增多等,称为麻风反应。 三、辅助检查 疑为本病者应进行麻风杆菌检查、组胺试验、出汗试验、麻风菌素试验发光麻风抗体吸附试验、麻风杆菌单克隆抗体测定、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一、联合化疗 应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必须足量与规范化,加强治疗后观察与监测,注意每种药的毒副作用。除下述药物外,丙硫异烟胺、甲氟哌酸和氟嗪酸、米诺环素、桥环类抗生素等。 (一)多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吩嗪300毫克,口服,每月2次,或每日50毫克,口服。氨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至少24个月。 (二)少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6个月。 二、麻风反应的处理 氯苯吩嗪最适用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的麻风反应,每日100-200毫克,分两次口服。反应停一般对瘤型麻风的反应效果好,每日200~400毫克,控制症状后递减为每日50~100毫克。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分2次口服;症状好转后渐减量停用;或氢化可的松25毫克,加入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内,在疼痛神经干周围局部封闭,每周2-3次。

相关信息: 学习麻风防治知识,麻风杆菌阳性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可接种卡介苗进行免疫预防,预防性服药可用氯苯矾每日50毫克。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侵犯周围神经、皮肤、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晚期常致肢体畸形和残废。

[病因] 本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麻风患者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该菌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或经飞沫传染。

头 癣


拼音:to

症状: 一、症状 (一)黄癣 损害先在毛发根部发生炎性丘疹或黄色点状皮疹,渐扩大增厚,形成粘着性厚痂,中心微凹,边缘翘起成蝶状,有断发穿出,有鼠屎臭味,称黄癣痂,新鲜的为硫黄色,陈旧的为灰黄色或灰白色。病发干枯、失去光泽,长短不一,易于拔出,发际处一般不受侵犯,有正常发带。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自觉剧痒,常伴许多血痂,也可侵犯其他部位皮肤。 (二)白癣 头皮有数片圆形灰白色鳞屑斑,可渐扩大或融合。病发无光泽,灰白色,距头皮2-5毫米折断,根部有白色菌鞘,易拔出。慢性病程,青春期大多自愈。 (三)黑点癣 损害初起为局限性点状红斑,渐扩大成鳞屑斑,边缘清楚。病发出头皮即断,呈黑点状,自觉瘙痒。 (四)脓癣 白癣和黑点癣可并发脓癣,系由羊毛状小孢子癣菌引起。初为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以后发展成为无痛性有波动的脓肿,愈后形成瘢痕。 二、辅助检查 滤过紫外线灯检查、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可助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为防止交叉感染,患儿污染的帽子、衣物要随时煮沸消毒。家庭和集体中的患儿应同时治疗,及时对患病宠物进行外理。头癣的治疗应彻底,治愈患者每十五日复查4次,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为治愈。 二、全身治疗 灰黄霉素儿童每日15-20毫克/千克,成人每日600毫克,分3-4口服,连用20日;或酮康唑成人每次0.2克,每日1次,儿童每日5毫克/千克,连用20日;或伊曲康唑成人每次0.2克,每日两次,儿童每日o.1克,每日1次,连用4~6星期。 三、局部治疗 每日睡前用温肥皂水洗头1次,外涂2.5%碘酊;白天外涂硫黄水杨酸软膏或5%~10%硫黄软膏,连用2个月。小片病灶用人工拔毛法治疗,将病发全行拔除,拔除范围应扩大到周围正常头皮3-4厘米。

相关信息: 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及时处理有可疑癣病的宠物、注意托儿所、小学校、理发店等的卫生。

头癣是侵犯头皮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

常见者有三种,即黄癣、白癣和黑点癣。

黄癣由许兰黄癣菌引起,白癣由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黑点癣由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引起。

头癣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癣的猫、狗等动物传染,不洁的理发器具也是主要传染途径,共用帽子、枕巾及梳子等也可引起本病。

体癣与股癣


拼音:ti

症状: 一、发病 夏季多见,成年男性较多。 二、症状 (一)体癣 皮疹为红色丘疹或丘疱疹,以后扩展成鳞屑性暗红色斑片,中心炎症轻微或只有色素沉着,边缘隆起有丘疹、脓疱,融合在一起成堤状,边界清楚,成圈向外扩展。皮损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并发的体癣,皮疹常泛发,呈大片状,自觉瘙痒,长期搔抓可有苔藓样变。 (二)股癣 皮疹表现与体癣基本相同,初起单侧发生,以后可传染至对侧。由于皱褶部位多汗、潮湿、易受摩擦,皮疹炎症较重,瘙痒剧烈。 三、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治疗: 局部外涂2%克霉唑霜、益康唑霜、酮康唑霜(皮康王霜)、特并萘酚霜、联苯苄唑霜(美克霜、孚琪霜)、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损害广泛者选用伊曲康唑每次0.2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14日。

相关信息:

体癣是一种发生于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病。

发生于股内侧、会阴、臀部者称股癣。

病原菌同手癣。

常由手癣传染而来,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或间接接触污染的衣物引起。

12345 共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