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
症状: 一、症状 (一)甲下型甲癣 真菌从甲侧缘或前缘侵人,沿甲板下向甲根发展,病甲渐变厚,失去光泽、变脆,被破坏的甲角质蛋白堆积于甲下,使甲翘起,与甲床分离,甲前经常残缺不齐,呈灰褐色或污秽色。日久甲板全被破坏。 (二)浅表型白色甲癣 真菌从甲面侵入,受侵部位出现白点,日久甲面可见点状凹陷和沟纹,甲板变形、增厚、是灰褐色,可并发甲沟炎。 二、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或培养阳性。
治疗: 甲癣较难治愈,易复发,患者应有耐心和依从性,并积极治疗甲周皮肤真菌病。将病甲用刀片慢慢刮薄,然后在甲上放一小棉球,在其上滴30%冰醋酸浸湿,直到有痛感再去掉棉球,每日1-2次,一般3-4个月可治愈。也可外涂28%硫康唑溶液。手术拔去病甲或用30%-40%尿素软膏包埋,病甲软化后拔除,再加强外用药治疗。严重者选用伊曲康唑,每次0.2克,每日2次,连服1周,停3周,指甲癣连用2-3个疗程,趾甲癣连用3-4个疗程。也可服用酮康唑和特并萘酚。
相关信息:
甲癣俗称"灰指甲"。
通常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引起者称为甲癣,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
曲霉菌所致者称为甲真菌病。
本病常由手、足癣自身接种引起。
病原菌为毛发癣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癣菌,也可由白念珠菌或曲霉菌引起。
拼音:ying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冬重夏轻,青壮年男性多见。 二、症状 初起为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渐增多,融合成斑块,上覆丰富的银白鱼鳞屑。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称薄膜现象,刮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进行期可出现同形反应,即沿搔抓或钝器划过痕迹出现银屑病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肘、膝、头皮及背部,严重者泛发全身,广泛对称。发生于头部者发成束,指(趾)受累时甲面呈顶针状凹陷,严重者甲板增厚。累及粘膜如龟头部位时表现为无鳞屑的红色浸润性斑块。 三、分型 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各型的特点如下: (一)寻常型 典型的斑块、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点状出血及同形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三期。进行期皮疹不断增多,鳞屑丰富,炎症反应明显,皮肤较敏感。静止期炎症减轻,基本无新发皮疹。退行期皮疹渐消退,留有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二)关节病型 除有银屑病皮损外,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关节炎症往往与银屑病症状平行。少数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血沉增快,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三)脓疱型 急性发病,常伴高热、关节肿痛、全身不适。在银屑病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多数密集的小米粒大小无菌性脓疱,可融合成脓湖状,数日后干涸脱屑。全身发疹以四肢屈侧及皱褶部位较重。易反复发作,并发肝肾功能障碍,白细胞升高,常伴低钙血症。 (四)红皮病型 常因银屑病在进行期时外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大量激素治疗突然减量或停药而引起本型。多伴高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浸润,大量脱屑,其间有小片正常皮岛。掌跖部明显角化增厚,指(趾)甲混浊,肥厚变形,脱落。可迁延数月,易于复发。 四、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全身治疗 (一)维生素类 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维生素A每次25~50万u,每日3次。进行期或脓疱型银屑病给予维生素D2每次1~2万U,每日3次。可应用叶酸及维生素B12等。 (二)芳香维甲酸类 用于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及其他方法无效的寻常型银屑病。依曲替酯每日1毫克/千克,分次口服。 (三)皮质类固醇激素 用于红皮病型、关节病型及脓疱型银屑病。地塞米松每日10-20毫克,静滴,每日1次,皮疹好转后渐减量。 (四)免疫抑制剂 用于脓疱型、红皮病型及其他方法无效的寻常型银屑病。氨甲喋呤每次2.5毫克,每12小时1次,每星期3次;或开始5毫克,静滴,每周1次,如无不良反应,每星期增加5毫克,至20毫克。氨甲喋呤、乙亚胺、丙亚胺、羟基脲也可选用。也可应用环孢素A治疗。 (五)静脉封闭法 见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六)抗生素 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应用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两次。 (七)其他 关节型银屑病可应用氯喹,每次0.25克,每日2次。脓疱型银屑病可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 二、外用治疗 外用煤焦油、松馏油、1%-2%焦性没食子酸软膏,去炎松尿素霜、肤轻松软膏、乐肤液、5%水杨酸软膏等交替外用,5%5-氟脲嘧啶软膏及0.1-1%蒽林软膏或霜剂外用。 三、物理疗法 紫外线照射,光化学治疗,沐浴疗法如硫黄浴、糠浴、矿泉浴及中药浴等。 四、中医中药 如克银丸每次1丸,每日2次,或复方青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相关信息: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
其他如精神因素、外伤、饮食、药物等也与银屑病的加重或复发有关。
拼音:guan
症状: 光泽苔藓是多数帽针头大小具有光泽的小丘疹,散在分布或密集不融合。 [诊断] 皮疹为针头至粟粒大小,稍高出皮面的扁平坚实丘疹,圆形或多角形。正常皮色、淡白色或褐黄色,闪烁发光,不融合,可有同形反应,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阴茎、龟头、下腹部、臀部及肘、膝屈侧。病程缓慢,损害可持续数年,可自然消失。组织病理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维生素A每次2.5-5万U,每日3次。肤轻松霜、去炎松尿素霜、5%雷琐辛软膏、5%水杨酸软膏外用。少数孤立的损害可行电灼或冷冻治疗。
相关信息:
拼音:fei
症状: [诊断] 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三种。 一、白痱 又名晶状粟粒疹。为非炎性针头大透明的薄壁水疱,易破,无自觉症状,1-2日内吸收,有轻度脱屑。好发于颈部及躯干等处,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 二、红痱 又名红色粟粒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损为针尖大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有红晕,自觉烧灼及刺痒。好发于腋窝、胸、背、颈、肘窝,妇女乳房下,婴儿头面及臀部等处。天气凉爽时皮损可自行消退。 三、脓痱 又名脓疱性粟粒疹。在丘疹的顶端有针尖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好发于小儿头颈部或皱襞部。
治疗: [治疗]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皮肤清洁、干燥,炎热季节勤洗澡。治疗原则以消炎止痒为主,局部可用温水洗净,揩干后撒痱子粉,或外用炉甘石洗剂。脓痱者可加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衣着宽大,勤换衣;肥胖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澡,扑痱子粉。
拼音:jiou
症状: 一、发病 常见于40-50岁中年妇女,而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重。 二、症状 以鼻尖、前额、两颊、下颌多见,对称分布。可分为三期。 (一)红斑期 主要为鼻尖、面颊潮红,为暂时性,常遇冷热刺激、情绪激动时发生,日久红斑持续不退,并伴毛细血管扩张。 (二)丘疹期 在红斑基础上有成批发生的红色丘疹、脓疱,少数结节血管扩张更明显,部分毛囊孔扩大。 (三)鼻赘期 鼻端部位结节增大,往往数个结节融合在一起,使鼻尖肥大突出,表面凹凸不平,皮脂腺也增生肥大,毛囊口显而易见,形成鼻赘。
治疗: 禁食辛辣饮食,避免精神紧张,保持消化道正常功能,用硫磺皂勤洗脸。全身治疗可用四环素,每次0.25克,每日3次;甲硝唑每次0.2克,每日3次;可同时并用维生素B6、硫酸锌等。中医中药宜用批杷清肺饮加减,鼻赘期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水煎服用,每日一剂。局部外涂氯柳酊或复方硫磺洗剂,每日2次。严重鼻赘期患者可施行整形手术或浅部X线放射治疗。
相关信息:
酒渣鼻是发生于鼻及其附近皮肤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病因] 尚不明了。
可能与患者血管舒缩神经调节失调,引起血管长期扩张,并与皮脂增多、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食刺激性饮食、毛囊虫感染有关。
拼音:ruan
症状: 一、发病 有性乱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1-6日。 二、症状 初发为外生殖器的炎性丘疹,1-2日后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周围有红晕,直径0.5-2厘米,边缘不齐,基底有脓性分泌物,溃疡数目1-2个,因自体接种而增多。好发部位为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大、小阴唇、宫颈、肛门。发病后1星期单侧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易破损。病程一星期至两个月。 三、辅助检查. 分泌物涂片、培养和菌株鉴定,找到致病菌可确诊。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头孢三嗪0.25克,1次肌注。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共7日。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共7日。羟氨苄青霉素每次500毫克,加棒酸125毫克,每日3次,共7日。环丙沙星每次500毫克,每日2次,共3日。以上药物可任选一种。 二、局部治疗 先用生理盐水湿敷,之后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局部淋巴结肿大不宜切开,可抽出脓液注入抗生素。
相关信息:
软下疳是在生殖器部位产生多处溃疡,同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性传播疾病。
[病因] 本病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
拼音:xun
症状: 一、症状 躯干四肢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苍白色风团,起落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如累及呼吸、消化及循环系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气短、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烦躁、心慌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三类。 (一)急性荨麻疹 多在一到两星期内痊愈。 (二)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期在1个月以上。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1.寒冷性荨麻疹:遇冷风、冷水,在接触暴露部位出现风团。 2.胆碱能性荨麻:疹遇热、运动后及精神紧张,躯干四肢出现,直径1-3毫米大小丘疹样风团,同时可伴流涎、出汗、腹痛、腹泻等症状。 3.人工性荨疹:沿搔抓及钝器划过的部位,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此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二、药物治疗 (一)急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应予赛庚啶,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每次60毫克,每日2次;或仙特敏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苯海拉明20-40毫克,肌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皮疹较广泛者可给予2-3克,静滴,每日1次。伴消化道症状者给予甲氰咪胍200"4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如皮疹较广泛应给予强的松,每日30-45毫克,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毫克,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 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治疗,0.1%肾上腺素0.5-1毫升,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二)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赛庚啶每次4毫克,每日3次;酮替芬每次1毫克,每日2次;其他如扑尔敏、特非那丁、苯海拉明等,可选用2-3种联合或交替应用。普鲁卡因每日每千克4~8毫克,入液配成0.1%浓度,加维生素C1-3克,静滴,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组胺球蛋白2-4毫升,肌注,每周1-2次,6-8次为一疗程。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寒冷性荨麻疹给予6-氨基己酸,每次两克,每日3次。日光性荨麻疹加服氯喹,每次0.25克,每日2次。 三、外用治疗 小面积少量应用乐肤液及去炎松尿素霜。全身大面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相关信息: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皮肤、粘膜的瘙痒性风团,发生和消退较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复杂,常与食物如鱼虾、蟹、蛋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阿斯匹林、血清制剂,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有关。
拼音:yao
症状: 一、病史 发疹前有药物应用史,一般于首次用药后4-20日发生,再次用药发病时间缩短,多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出现皮疹。 二、症状 皮疹大部分突然发生。除固定性药疹外,皮疹多为全身性、对称性。轻者无显著不适,重者可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昏迷等。 三、分型及其特点 (一)固定型 在某一固定部位反复发生同样皮疹,水肿性红斑。常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二)荨麻疹型 皮疹似荨麻疹,严重者多融合成片。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疹似麻疹或猩红热,严重者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四)多形红斑型 皮疹似多形红斑,以四肢远端较重。 (五)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处表皮稍经摩擦即可脱落,留下鲜红的糜烂面。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外阴粘膜糜烂。常伴发热,可因感染导致败血症、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六)剥脱性皮炎型 初起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七)其他 如湿疹型、血管炎型表现分别似湿疹或血管炎性皮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停用致敏与可疑致敏药物。保持室内清洁,并用紫外线消毒,及时更换床单。加强眼、口、鼻粘膜的护理,应用红霉素眼膏或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多贝液漱口。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者大量渗出。脱屑及高热、白蛋白降低者应少量多次输入白蛋白、鲜血浆及鲜血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一)轻型药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每次4-8毫克,每日3次;赛庚啶每次2-4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仙特敏等,可单独或两种联合用药。给予维生素C,每次0.1-0.2克,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0.1克,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比,每日3次。 (二)重症药疹 指剥脱性皮炎型、大瘤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除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及维生素外,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应用氢化可的松300-6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25毫克,静滴,每日1次,皮疹好转后渐减量。给予红霉素1.2-1.8克,静滴;或头孢唑啉六克,静滴;或环丙沙星200毫克,静滴,每日2次。重金属盐类引起的药疹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次1克,人液静注,每日2-3次,共3~5日。 三、外用治疗 局部小面积糜烂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结痂或少量渗出者外用雷松乳剂。大面积糜烂者应用地榆炭油剂。
相关信息: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前应作皮试;一旦出现药疹,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重者可引起系统性损伤。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解热镇痛药如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较常见,抗生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多见,其他如磺胺类、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特种血清制剂和疫苗等均可引起药疹。
拼音:tuo
症状: 寻常疣发生于足跖部称跖疣。多单侧发生。皮疹初为米粒大小质硬的丘疹,渐变大,由于压迫形成淡黄或褐色胼胝样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常有小黑点,刮去角质层,可见角质软芯,皮损有明显压痛。治疗参照寻常疣的治疗。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拼音:shou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夏重冬轻,成人多见。 二、症状 共同特点为皮疹开始常单侧发生,以后可传染至对侧。可分为三型。 (一)水疱型 常发生于掌、跖,其次为指(趾)间及侧缘。皮疹初为米粒大小厚壁水疱,以后变成绿豆至黄豆大小,不易破,疱液开始清澈,以后混浊,部分水疱融合成多房性水疱,疱破后露出红色湿润面,部分水疱可自行吸收,脱屑自愈,自觉瘙痒。 (二)擦烂型 常发生于第3-5指(趾)间,初为红斑,以后角质层浸软发白,剧痒。因搔抓和摩擦露出红色糜烂面,少许渗出,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等。 (三)鳞屑角化型 常发生于掌、跖、足跟部。角质层增厚,可为淡红色,表面有鳞屑。夏季常伴少数水疱,冬季气候干燥时足跟部多有皲裂,瘙痒较轻。 三、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为了减少复发,平日勤洗脚,不穿胶鞋,不随便乱用拖鞋。 二、局部治疗 外涂2%克霉唑霜、益康唑霜、酮康唑霜(皮康王霜)、特并萘酚霜。联苯苄唑霜(美克霜、孚琪霜)、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水疱型可外涂癣霜或复方土槿皮酊治疗。擦烂型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液浸泡,然后外涂2%克霉唑软膏等,渗液多。有感染者用3%硼酸溶液或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鳞屑角化型外涂复方硫黄水杨酸软膏、5%硫黄软膏等。 三、全身治疗 严重患者伊曲康唑每次o.2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28日。
相关信息:
皮肤癣菌侵犯手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所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和足癣。
多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引起,通过接触传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