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
症状: 可于淋巴回流所属区域找到原发感染灶。早期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并可推动。后期发生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且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可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不及时治疗感染可继续发展形成脓肿,也可向血液播散引起败血症。
治疗: 治疗原则基本同急性淋巴管炎。及时处理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来源。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和外敷抗菌药物。脓肿形成,出现波动者应切开引流。有全身症状者应适量应用抗菌药物。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结炎是化脓性感染经淋巴管蔓延或扩散至所属区域的淋巴结而引起。
较常见。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及上腹壁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炎,下肢、下腹壁、会阴等处感染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头面部、口腔、颈部感染可引起颌下及颈部淋巴结炎等。
拼音:ma
症状: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特殊皮肤损害和神经病变。按五级分类法(不包括未定类)有如下表现。 (一)皮肤损害 1.未定类:常仅有一到两块不对称分布的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或不清,无浸润和鳞屑。 2.结核样型:为少数斑疹或斑块皮肤损害不对称,境界清楚,边缘高出皮面,向外扩延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表面粗糙,有鳞屑。 3.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疹数目稍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分布倾向不对称。 4.中间界线类:皮疹多样化,环形不规则,一侧边清,另一侧不清,皮疹呈红白相间的环形或多环形斑块,有浸润现象,有时较大浸润斑块四周散在分布小形浸润性斑块,称"卫星状"皮疹。 5.界线类偏瘤型:皮疹较小而多,有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倾向对称分布,表面光滑,多呈黄褐色或茶褐色,边界多不清楚。 6.瘤型:有多数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油样光泽,分布对称,边缘不清,可相互融合。眉毛外1/3脱落,严重者头发、眉毛全脱光。面呈酗酒样。皮肤浸润肥厚,布满多数结节,鼻头及后部、耳垂红厚变大,外观如"狮面"。双小腿可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 (二)神经病变 1.感觉障碍:各型麻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初期即有感觉过敏如蚁行感,继而失去冷热觉、痛觉和触觉,随病情发展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重者被刺伤、割伤、烧伤而无任何感觉。 2.神经粗大: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结核样型神经受累较严重,多呈神经粗大、梭状、结节或条索状,检查耳大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易于发现。易于出现畸形,如患侧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尺神经受累形成"爪"形手,正中神经受累可致"猿"手,桡神经受累可致垂腕,面神经受累形成"兔"眼。 二、麻风反应 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症状活跃,原有的皮损或神经损害炎症加剧,又出现新的损害,严重时出现结节坏死,有的发热高达四十度,白细胞增多等,称为麻风反应。 三、辅助检查 疑为本病者应进行麻风杆菌检查、组胺试验、出汗试验、麻风菌素试验发光麻风抗体吸附试验、麻风杆菌单克隆抗体测定、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一、联合化疗 应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必须足量与规范化,加强治疗后观察与监测,注意每种药的毒副作用。除下述药物外,丙硫异烟胺、甲氟哌酸和氟嗪酸、米诺环素、桥环类抗生素等。 (一)多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吩嗪300毫克,口服,每月2次,或每日50毫克,口服。氨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至少24个月。 (二)少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6个月。 二、麻风反应的处理 氯苯吩嗪最适用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的麻风反应,每日100-200毫克,分两次口服。反应停一般对瘤型麻风的反应效果好,每日200~400毫克,控制症状后递减为每日50~100毫克。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分2次口服;症状好转后渐减量停用;或氢化可的松25毫克,加入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内,在疼痛神经干周围局部封闭,每周2-3次。
相关信息: 学习麻风防治知识,麻风杆菌阳性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可接种卡介苗进行免疫预防,预防性服药可用氯苯矾每日50毫克。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侵犯周围神经、皮肤、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晚期常致肢体畸形和残废。
[病因] 本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麻风患者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该菌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或经飞沫传染。
拼音:to
症状: 一、症状 (一)黄癣 损害先在毛发根部发生炎性丘疹或黄色点状皮疹,渐扩大增厚,形成粘着性厚痂,中心微凹,边缘翘起成蝶状,有断发穿出,有鼠屎臭味,称黄癣痂,新鲜的为硫黄色,陈旧的为灰黄色或灰白色。病发干枯、失去光泽,长短不一,易于拔出,发际处一般不受侵犯,有正常发带。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自觉剧痒,常伴许多血痂,也可侵犯其他部位皮肤。 (二)白癣 头皮有数片圆形灰白色鳞屑斑,可渐扩大或融合。病发无光泽,灰白色,距头皮2-5毫米折断,根部有白色菌鞘,易拔出。慢性病程,青春期大多自愈。 (三)黑点癣 损害初起为局限性点状红斑,渐扩大成鳞屑斑,边缘清楚。病发出头皮即断,呈黑点状,自觉瘙痒。 (四)脓癣 白癣和黑点癣可并发脓癣,系由羊毛状小孢子癣菌引起。初为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以后发展成为无痛性有波动的脓肿,愈后形成瘢痕。 二、辅助检查 滤过紫外线灯检查、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可助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为防止交叉感染,患儿污染的帽子、衣物要随时煮沸消毒。家庭和集体中的患儿应同时治疗,及时对患病宠物进行外理。头癣的治疗应彻底,治愈患者每十五日复查4次,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为治愈。 二、全身治疗 灰黄霉素儿童每日15-20毫克/千克,成人每日600毫克,分3-4口服,连用20日;或酮康唑成人每次0.2克,每日1次,儿童每日5毫克/千克,连用20日;或伊曲康唑成人每次0.2克,每日两次,儿童每日o.1克,每日1次,连用4~6星期。 三、局部治疗 每日睡前用温肥皂水洗头1次,外涂2.5%碘酊;白天外涂硫黄水杨酸软膏或5%~10%硫黄软膏,连用2个月。小片病灶用人工拔毛法治疗,将病发全行拔除,拔除范围应扩大到周围正常头皮3-4厘米。
相关信息: 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及时处理有可疑癣病的宠物、注意托儿所、小学校、理发店等的卫生。
头癣是侵犯头皮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
常见者有三种,即黄癣、白癣和黑点癣。
黄癣由许兰黄癣菌引起,白癣由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黑点癣由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引起。
头癣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癣的猫、狗等动物传染,不洁的理发器具也是主要传染途径,共用帽子、枕巾及梳子等也可引起本病。
拼音:shou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夏重冬轻,成人多见。 二、症状 共同特点为皮疹开始常单侧发生,以后可传染至对侧。可分为三型。 (一)水疱型 常发生于掌、跖,其次为指(趾)间及侧缘。皮疹初为米粒大小厚壁水疱,以后变成绿豆至黄豆大小,不易破,疱液开始清澈,以后混浊,部分水疱融合成多房性水疱,疱破后露出红色湿润面,部分水疱可自行吸收,脱屑自愈,自觉瘙痒。 (二)擦烂型 常发生于第3-5指(趾)间,初为红斑,以后角质层浸软发白,剧痒。因搔抓和摩擦露出红色糜烂面,少许渗出,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等。 (三)鳞屑角化型 常发生于掌、跖、足跟部。角质层增厚,可为淡红色,表面有鳞屑。夏季常伴少数水疱,冬季气候干燥时足跟部多有皲裂,瘙痒较轻。 三、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为了减少复发,平日勤洗脚,不穿胶鞋,不随便乱用拖鞋。 二、局部治疗 外涂2%克霉唑霜、益康唑霜、酮康唑霜(皮康王霜)、特并萘酚霜。联苯苄唑霜(美克霜、孚琪霜)、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水疱型可外涂癣霜或复方土槿皮酊治疗。擦烂型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液浸泡,然后外涂2%克霉唑软膏等,渗液多。有感染者用3%硼酸溶液或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鳞屑角化型外涂复方硫黄水杨酸软膏、5%硫黄软膏等。 三、全身治疗 严重患者伊曲康唑每次o.2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28日。
相关信息:
皮肤癣菌侵犯手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所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和足癣。
多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引起,通过接触传染所致。
拼音:ti
症状: 一、发病 夏季多见,成年男性较多。 二、症状 (一)体癣 皮疹为红色丘疹或丘疱疹,以后扩展成鳞屑性暗红色斑片,中心炎症轻微或只有色素沉着,边缘隆起有丘疹、脓疱,融合在一起成堤状,边界清楚,成圈向外扩展。皮损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并发的体癣,皮疹常泛发,呈大片状,自觉瘙痒,长期搔抓可有苔藓样变。 (二)股癣 皮疹表现与体癣基本相同,初起单侧发生,以后可传染至对侧。由于皱褶部位多汗、潮湿、易受摩擦,皮疹炎症较重,瘙痒剧烈。 三、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治疗: 局部外涂2%克霉唑霜、益康唑霜、酮康唑霜(皮康王霜)、特并萘酚霜、联苯苄唑霜(美克霜、孚琪霜)、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损害广泛者选用伊曲康唑每次0.2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7-14日。
相关信息:
体癣是一种发生于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病。
发生于股内侧、会阴、臀部者称股癣。
病原菌同手癣。
常由手癣传染而来,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或间接接触污染的衣物引起。
拼音:jia
症状: 一、症状 (一)甲下型甲癣 真菌从甲侧缘或前缘侵人,沿甲板下向甲根发展,病甲渐变厚,失去光泽、变脆,被破坏的甲角质蛋白堆积于甲下,使甲翘起,与甲床分离,甲前经常残缺不齐,呈灰褐色或污秽色。日久甲板全被破坏。 (二)浅表型白色甲癣 真菌从甲面侵入,受侵部位出现白点,日久甲面可见点状凹陷和沟纹,甲板变形、增厚、是灰褐色,可并发甲沟炎。 二、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或培养阳性。
治疗: 甲癣较难治愈,易复发,患者应有耐心和依从性,并积极治疗甲周皮肤真菌病。将病甲用刀片慢慢刮薄,然后在甲上放一小棉球,在其上滴30%冰醋酸浸湿,直到有痛感再去掉棉球,每日1-2次,一般3-4个月可治愈。也可外涂28%硫康唑溶液。手术拔去病甲或用30%-40%尿素软膏包埋,病甲软化后拔除,再加强外用药治疗。严重者选用伊曲康唑,每次0.2克,每日2次,连服1周,停3周,指甲癣连用2-3个疗程,趾甲癣连用3-4个疗程。也可服用酮康唑和特并萘酚。
相关信息:
甲癣俗称"灰指甲"。
通常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引起者称为甲癣,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
曲霉菌所致者称为甲真菌病。
本病常由手、足癣自身接种引起。
病原菌为毛发癣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癣菌,也可由白念珠菌或曲霉菌引起。
拼音:lian
症状: 一、症状 (一)皮肤念珠菌病 有以下几种: 1.念珠菌性擦烂红斑及指(趾)间糜烂:擦烂红斑好发于皱褶部位,如腹股沟、腋下、乳房下等,皮疹为红斑、丘疹,部分呈水疱,继而糜烂、渗出,边界清楚,悬附着花边样的浸软发白的鳞屑。指间糜烂好发于第三、四指间,除有边缘清楚的湿润性红斑外,常有皲裂。 2.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病:指甲受侵犯后,甲板混浊呈淡褐色,甲面有横嵴和沟纹。侵犯甲沟及甲床,甲廓红肿、疼痛,但不化脓。 3.念珠菌性尿布皮炎:常有原发性刺激性皮炎表现,有红斑、脱屑,严重者有小水疱,边界清楚,少数蔓延至面部、腋下等。 4.念珠菌性肛周炎:损害为暗红色斑,边界清楚,有白色分泌物,可蔓延至臀、生殖器、股内侧等。 5.念珠菌性肉芽肿:表现为肉芽肿样损害,部分为小水疱、脓疱、结节等。 6.念珠菌性乳头状角质增生:较少见,皮疹泛发全身,出现大量质硬的厚痂或赘生物,厚痂达1-2厘米,有的在头面部发生几厘米长的小羊角样损害,基底潮红。 7.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婴儿与糖尿病患者。初为米粒至绿豆大淡红色丘疹,皱缝处有糜烂、渗出,边界清楚,以后四周仍出现散在丘疹。常伴鹅口疮。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鹅口疮:易发于口腔颊粘膜、舌、上腭,可出现易剥去的凝乳样白膜,基底鲜红湿润。 2.念珠菌性口角炎:常见于儿童,多发生于一侧或两则口角部。局部发红、浸渍、糜烂、皲裂,张口困难。 3.生殖器念珠菌病:阴道受侵犯,粘膜发红水肿,其上有乳白薄膜,可有糜烂渗出,白带多,呈白色凝乳样,有剧痒。龟头部感染者,龟头潮红、发亮,冠状沟处常有白色奶酪样沉着物。 (三)内脏念珠菌病 1.胃肠道念珠菌病:多见于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有水样或绿色稀便,便中有泡沫、粘液或乳酪,常伴发热、消瘦。 2.肺念珠菌病:常继发于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有咳嗽,痰多呈粘液或胶质样,带血丝,重者发热,双肺有湿性罗音。 3.其他:念珠菌还可引起食道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及脑膜炎等。 二、辅助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或培养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首先要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孕妇阴道念珠菌病,以防传染婴儿。平日要保持皮肤、口腔、外阴等处清洁卫生。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等肌注对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 二、全身治疗 适用于各种内脏念珠菌病和严重的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伊曲康唑每日200毫克,口服,每日1次,共四周以上。酮康唑每日200毫克,口服,每日1次,共四个星期以上。制霉菌素成人每次200-400万U,分4次口服,儿童每日5~10万U/千克。两性霉素B每日0.5-1毫升/千克,静滴,总量2-4克,一疗程4-8星期。 三、局部治疗 皮肤念珠菌病范围小者可外涂20%咪康唑、酮康唑或2%克霉唑霜等。口腔粘膜念珠菌病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制霉菌素油剂口含;阴道感染者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也可局部塞人达克宁栓剂或制霉菌素栓剂。
相关信息: 积极治疗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合理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肥胖多汗者注意保持清洁卫生。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皮肤、粘膜或内脏器官的真菌病。
本病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
拼音:jie
症状: 疥疮是由人型疥螨引起的常在家庭与集体中流行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指间、腕屈侧部、女性乳房下部、腹部等。皮疹为红色丘疹、小水疱和长5-15毫米弯曲、微隆起、灰色、末端有丘疹的隧道。阴唇、阴囊、阴茎等处可出现淡红色黄豆大的半球形结节。自觉奇痒,夜间尤甚。
治疗: 10%硫黄软膏、10%-25%苯甲酸苦酯乳剂、疥灵霜或10%优力肤霜,儿童用5%硫黄霜,全身擦药,每日2次,连用3日。擦药期间不洗澡、不换衣服,第四日更衣,然后将换下的衣服、被褥煮沸消毒,不能煮沸的可烫熨或日晒,或用8-4消毒液浸泡杀虫。
相关信息:
拼音:man
症状: 螨虫皮炎又称谷痒症,是由螨虫叮咬所致的皮炎。这类螨多寄生在各种农作物上,因此多见于常接触各种农作物的农民、包装工人或睡草垫的人,特别是秋收季节,是农村的常见病。自觉奇痒,夜间加剧,典型的皮损为丘疹样荨麻疹,偶有大疱,常伴抓痕和结痂。发病部位与接触方式有关,多在颈部、躯干及上、下肢屈侧。
治疗: 污染的衣物、草席应用热水烫洗,局部治疗可用酚炉甘石洗剂、利康液,严重者可使用抗组胺类或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关信息:
拼音:sang
症状: 桑毛虫皮炎是由桑毛虫毒毛刺人皮肤所致。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尤以农村为多见,常成批发病。皮疹为绿豆至黄豆大水肿性斑丘疹或丘疱疹,少数可见小的风团,呈淡红或鲜红色,皮损中心有一小水疱或深红色小点,常伴瘙痒、糜烂。好发于颈部、躯干上部、上肢屈侧。毒毛刺人眼中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
治疗: 首先采用胶布粘去皮疹上的毒毛,然后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或利康液;皮损广泛者可内服特非那丁,每次60毫克,每日2次,或克敏能每次10毫克,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