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n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其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和继发性肾病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必备条件是24小时尿蛋白量大于3.5克,血清白蛋白小于30克/升。参考条件是高脂血症,血脂一项或几项或全部升高。水肿轻重不等,严重者有浆膜腔积液。诊断有困难者可作肾活检,对确定病理类型、判断疗效均有帮助。确定,肾病综合症后,进而应诊断本病是原发还是继发。 三、分型 如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尚需确定是I型还是Ⅱ型。 (一)I型 儿童多见。无持续性高血压,无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离心尿红细胞每高倍视野小于10个,尿中多为白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尿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补体Q值正常,病理多为微小病变型。对激素治疗敏感。 (二)Ⅱ型 不同程度高血压,晚期肾功能受损。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中有红细胞。仅部分患者对激素敏感。 四、并发症 可并发呼吸道、泌尿系、皮肤及腹腔感染;血栓和栓塞性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肢体静脉血栓、下腔静脉血栓、肺血管血栓或栓塞、脑血管血栓和冠状血管血栓;急性肾功能衰竭如肾前性氮质血症,肾实质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如营养不良,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加重药物毒性或减低药物疗效,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促进血栓栓塞发生、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肾小球硬化。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水肿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血压应卧床休息。氯化钠限制在每日1-3克。供足热量(每日0.15MJ/千克)。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摄人量每日为0.8克/千克,肾功能损害时每日0.3-0.5克/千克,以动物蛋白为主,过多蛋白摄人可加速肾功能损害。 二、药物治疗 (一)抗生素 咽喉、上呼吸道、腹腔及皮肤等处有感染病灶者应用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治疗。 (二)利尿剂 有显著水肿、浆膜腔积液者可给双氢克尿噻,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或安体舒通每次20-40毫克,每日3次;或氨苯喋啶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必要时可用速尿,每次20-40毫克;或利尿酸钠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静滴,每3-4日1次。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予足够剂量。强的松每日1毫克/千克。晨顿服,疗程8-12星期。用药四周疗效不佳应改变方案。尿蛋白阴转后缓慢减少激素剂量。每日用量30毫克以上者每次减10毫克,每日用量小于30毫克者每次减药5毫克,每2-3周减1次。维持量一般为5-15毫克,时间3-6个月。顽固性肾病综合症如无体内感染病灶、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低血钾、活动性溃疡、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时可采用激素冲击疗法,甲基强的松龙5-10天重复,但一般不超过3次。 (四)细胞毒类药物 环磷酰胺与激素联用有时收效满意,该药静滴,100-2百毫克,每日1次,或400毫克,每周2次,总量6-8克。可口服,每次200毫克,每日1次。苯丁酸氮芥每次1-2毫克,静滴,每周1次,逐渐加量,每次加量一毫克,加至3-5毫克时维持,一疗程用量为1.5-2毫克/千克。硫唑嘌吟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疗程1个月,该药易致白细胞下降,现已少用。 (五)环孢素A 近年来用于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每日5毫克/千克,分2次口服,服2-3个月后缓慢减量,共用半年左右。该药昂贵,副作用大,停药后病情易复发,故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六)中医中药 可给予益气健脾方剂如黄茂防己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或健脾温肾方剂如真武汤加减。激素减量过程中辅以中药补肾温阳,如金匾肾气丸,补益气血如10全大补丸,可减少病情反跳。雷公藤、白花蛇舌草或雷公藤多甙片无明显副作用,但疗效稍差。 三、对症治疗 如血压大于21.3/13.3千帕,应降压治疗,常用卡托普利甲基多巴或钙离子阻滞剂。合并高凝状态可给予肝素潘生丁、中药丹参。 四、防治并发症 防治感染、血栓和栓塞、急性肾功能衰竭、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相关信息: [预后] 下列因素将决定本病的预后。基础肾脏病的病理类型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微小病变和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的预后好,治疗缓解率高,并可自发缓解,不过缓解后复发率也高;膜性肾病预后次之,钉突形成前的早期膜性肾病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缓解率,钉突形成后,虽然难经治疗缓解,但病变进展缓慢,发生肾功能衰竭晚;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治疗常无效,病变进展较快,易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其中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最差。大量蛋白尿、高血压、高脂血症可促进肾小球硬化。有无并发症如反复感染或肾静脉血栓等也可影响预后。治疗和保养也与病人的预后有关。因此,肾病综合症的预后差别很大。
肾病综合症是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的综合症。
本综合症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症 是指原始病变在肾小球本身。
儿童常见微小病变性肾炎,青少年多见系膜增生性肾炎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青年多见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中老年好发膜性肾病。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症 是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以肾病综合征......更多
拼音:xue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史。流行区渔民在接触疫水后5-15小时,在尾蚴侵人处出现有痒感的红色点状丘疹,数天后自退。可引起咳嗽、咯血。潜伏期20-60日。 二、症状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病多在夏秋季节,常有许多人感染。发热持续15-16日,毒血症症状不明显。出现荨麻疹,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生急性结肠炎而有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粘液。肝脾肿大、压痛。咳嗽、胸痛等轻微,少数可见蛋白尿。 (二)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 小量反复感染多表现为慢性,可无急性病史。轻者仅有乏力和血吸虫性结肠炎。形成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者上消化道出血发作间歇期长,出血病死率低,几乎无黄疸,肝昏迷罕见,肝功能多正常。 三、辅助检查 粪便沉淀镜检及孵化,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活检,免疫学方法如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辅助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肝门脉高压症、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甚至结肠癌。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保证营养。肝纤维化者可参考肝硬化的治疗措施。 二、病原治疗 急性者应用吡喹酮,总量120毫克/千克,分几次四日服完。慢性与晚期患者也用吡喹酮,总量40毫克/千克,顿服或分2次服用;或用左旋吡喹酮治疗,剂量可减少一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预防] 流行区的病人、病牛进行治疗。采用土埋法或氯硝柳胺等药物杀灭钉螺。加强个人防护,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人氯硝柳胺和松节油制成的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疾病。
我国流行区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其湖沼地带。
[病因]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五'种。
我国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
传染源为病人、感染的牛、猪和鼠类。
人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即侵入皮肤或粘膜。
凡有钉螺存在的地区均为本病流行区。
拼音:z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隐袭起病,少数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刺激的情况下发病。 二、症状 记忆障碍常为首发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许诺的事情,言语罗嗦而重复等。随后,智能衰退日益严重,进食不知饥饱,外出后找不到自己家门,叫不出家人的名字,甚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是否已经结婚等。有时因记忆减退而出现错构和虚构;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怀疑他人偷窃;或因强烈的嫉妒心而怀疑配偶不贞。视空定向力也常受损。不能正确使用词汇,不能认识镜中自己的形象,可有失语、失认、失用及自体部位觉缺失及强捏、吸吮等原始反射。有的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躁狂或抑郁,可有性格改变,缺乏羞耻及道德感,不注意卫生,生活不能自理,常收集废纸杂物视作珍宝。 晚期则终日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口齿含糊不清,言语杂乱无章。部分患者症状急剧恶化,发生意识模糊或谵妄状态,伴有错觉及幻觉等,可有人格改变与智能缺损。外貌苍老,皮肤干燥多皱,色素沉着,毛发苍白,牙齿脱落,肌肉萎缩,痛觉反应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震颤、痉挛、肌强直等。病程进行性发展,平均约经5~10年左右,后发展至严重的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继发性躯体疾患或衰竭而死亡。 三、辅助检查 脑电图检查、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故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极为重要。注意饮食、营养和卫生,尽量自己料理生活,参加适当活动,但避免单独从事可能发生危险活动。卧床者严防发生褥疮、合并感染和骨折等。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和促进脑代谢的药物有氯酯醒、7一氨酪酸、脑复新、核糖核酸、氧化麦角碱等,钙离子拮抗剂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可有帮助。一般不需服抗精神病药物,如有精神兴奋或抑郁、行为紊乱、难以管理者,可给少量神经阻滞剂或抗焦虑或抗抑郁药。
相关信息:
早老性与老年性痴呆现称阿尔茨海默病,以痴呆为主要表现。
发达国家老年人群中,痴呆患病率为4%-6%,其中半数以上为本病。
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 本病有家族遗传性。
正常衰老过程的加速,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脑内蓄积,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人体解毒功能减弱及慢性病毒感染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高龄、丧偶、低教育、独居、经济窘迫和生活颠沛者患病机会较多。
拼音:ko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病前多有胆小、怕羞、被动、依赖、易焦虑、强迫倾向及个性内向等性格特征。 二、症状 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也可以急起。恐怖常发生于对某一特定对象的1次焦虑发作后,并伴回避反应。恐怖对象为置身于特殊环境如独处闭室、临渊登高、通过桥梁、穿越马路或人群聚集场所;面对小动物、锐器、流血、不洁物、神像或不祥物等;与人交往如见人面赤、怕见生人、怕被人注视或注视异性等。恐怖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脱离恐怖对象后症状消失。自知力完整,明知无害却不能克制,妨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三、分类 (一)单纯性恐怖症 最常见,儿童期多见。表现为对某种特定的物体或进入某处境如蜘蛛、蛇或高处、黑暗、幽闭、空旷处、雷雨等发生恐怖。 (二)广场恐怖 不仅指对公开场所发生的恐怖,而且感到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担心不易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的焦虑。包括公共汽车站、火车站、书店、超级市场。 (三)社交恐怖 少见。主要在社交场所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不敢在公开场所讲话或书写、吃饭。常见的有赤面恐怖,有的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与别人的视线相遇。
治疗: [治疗] 一、心理治疗 精神支持、行为矫正与自我催眠疗法有效。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发挥主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的要求进行训练,使患者容易接受行为疗法,并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行为疗法是治疗本病的最重要的手段,常用的方法如系统性脱敏、暴露或冲击疗法,肌肉松弛训练等。 二、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与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对伴焦虑者疗效较好,丙咪嗪可获戏剧性效果。抗焦虑药和抗抑郁剂常用于治疗恐怖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剂可减轻广场恐怖症,停服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在施行行为疗法前用氯丙咪嗪或阿普唑仑治疗恐怖症有一定疗效。
相关信息: [预后] 单纯性恐怖症可持续数年。社交恐怖症如病程超过1年则在五年内少有变化,但长期内可渐有许多改善。广场恐怖症一般急性起病者常易缓解。
恐怖症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该具有的、对某种特定对象产生异常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并出现回避意愿或/和行为的一种神经症。
其患病率为0.095%。
[病因] 成人的单纯性恐怖症来自于儿童期曾有过的体验。
动物或昆虫恐怖症常见于儿童,但在13~19岁常消失。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
拼音:ji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症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发病年龄为20-40岁。急、慢性精神因素或躯体因素可为发病诱因。 二、症状 分为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 (一)广泛性焦虑症 又称慢性焦虑症,占焦虑症的57%。 1.心理障碍:表现为对客观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总是担心、紧张和害怕,也知道是一种主观的过虑,但不能控制,使其颇为苦恼。有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常伴运动性不安如来回踱步、不能静坐。常见疑惧、两眉紧、两手颤抖、面色苍白或出汗等。 2.躯体症状:以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吞咽困难、胀气、肠鸣、腹泻、胸紧、呼吸困难或呼吸迫促、心悸、心痛、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性感缺乏、月经时不适或无月经,头晕、出汗、面色潮红等。 3.运动症状:有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顶、枕区的紧压感;肌肉紧张痛和强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手有轻微震颤,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有不安宁、易疲乏、睡眠障碍,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做恶梦、夜惊、醒后很恐惧,不知为何害怕。 (二)惊恐发作 又称急性焦虑症,约占焦虑症的43%。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剧烈的心跳、心慌、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四肢发麻,甚至发抖出汗,惊恐万分,似有濒死之感。有时害怕自己完全失去控制而精神失常,大声呼救。发作时短者1-20分钟,长可达数小时,有时发作后可以卧床不起,数日后恢复。有的一生只发作数次,有的可反复发作多次。发作期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降低。间歇期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治疗: [治疗] 一、精神疗法 精神支持及系统脱敏疗法有一定疗效。首先应认识疾病为功能性,是可治愈的,消除疑虑;正确对待并去除病因;正确地安排工作、学习,不宜全休在家,否则更会焦虑不安;急性焦虑症反复发作的原因往往与病人担心、害怕、焦虑有关,愈害怕发作则发作愈频繁,增强治疗信心。 二、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对广泛性焦虑症疗效好,常用安定,每次5毫克,每日2-3次;或硝基安定、舒乐安定、或氯硝安定,睡前服用。急性焦虑症在发作时可静注或肌注安定10毫克;或阿普唑仑0.4毫克,每日3次。抗抑郁症药如丙咪嗪可阻止急性焦虑发作,阿米替林和多虑平也有明显抗焦虑作用,易于控制焦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焦虑症伴恐怖症状有效。躯体症状显著者可给予心得安每次2-20毫克,每日3次。 三、松弛疗法 常用于治疗的后一阶段,能改善轻度和中等程度焦虑,可用催眠方法,特别是患者易接受暗示的训练其松弛。以后可自我催眠。强化松弛训练,瑜珈或气功、太极拳对某些患者也有效,不仅可达到松弛,且可减少紧张的生活,具有防治效应。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症1/3的病人病程在半年至2年,2/3的病人在两年以上。约41%-59%患者能恢复或改善,多数有较好的预后,少数欠佳。女性患者、年轻、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预后颇佳,反之预后不良。有晕厥、激动、人格解体、清症性格特征、轻生念头则预后欠佳。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为主要症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的一种神经症。
其患病率为0.148%。
[病因] 本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乳酸盐、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苯二氮卓类受体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拼音:y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发病年龄多在10-35五岁,少数超过40岁。起病较急,首次发病前1-2周内常有明确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暗示与自我暗示在发生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二、分型 可分为分离型、转换型、躯体性障碍和流行性癔症四种类型。 三、症状 症状复杂多样,变化多端。 (一)分离型障碍 1.意识障碍:或称意识改变状态。常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前者表现为情感丰富,表情生动,行为夸张,富于表演色彩,谈话多以歌谣式,说话内容多与精神创伤有关;后者表现为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四肢发硬,僵卧于床,双目紧闭,眼睑颤动,动其肢体有抗力,强行张开其眼,可见眼球迅速偏向某侧。 2.情感暴发:常在精神刺激后急性发作,以尽情发泄为特点。如嚎啕痛哭,或时而大笑,笑而不止,大吵大闹,或声嘶力竭,吐露愤意,甚至扯头发、撕衣服、捶胸顿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发作时间长短可受周围的劝慰而发生变化。 3.遗忘:常表现为发作后的局限性或阶段性遗忘,常不能回忆某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甚至否认既往的生活和身份。 4.神游症:从原地出走,当发现则否认全部经历,甚至否认其身份。 5.癔症性痴呆:又称假性痴呆。表现为广泛性智能损害,最容易记忆测试也回答不出。有时显得言行举止似儿童样。 6.身份识别障碍:有时在不同时间以不同身份出现,一反常态,变成另一个人。每种身份均有独特的个性、行为和态度,也称双重人格。 7.癔症性精神病:急性起病,意识障碍,有幻想性说谎或幻想的生活情节,有时可有妄想,内容多与精神创伤有关,富于情感色彩。病程呈发作性,时而清醒,时而不清,间歇期如常。 (二)转换型障碍 1.感觉障碍包括感觉缺失、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常见有偏侧感觉麻木,部位可改变,不符合正常的神经分布。有的感觉过敏,甚至头痛。 2.癔症性失明:突然双目失明或弱视,但对光反应良好,眼底正常,无眼器质性疾病证据,有的视野呈向心性缩小。 3.癔症性耳聋: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失去听力,缺乏器质性耳聋的证据。如声音自背后可引起瞬目反应,可在睡眠中被叫醒。 4.癔症性抽搐: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突然到地,全身僵直,角弓反张,四肢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胸衣,表情痛苦,双目噙泪。可达10分钟至2小时,随周围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后昏睡,双目紧闭,如强行睁眼可见眼球转动。发作可1日多次,但无咬伤唇舌、跌伤或大小便失禁。 5.癔症性瘫痪:以单肢瘫、偏瘫和截瘫多见。常有明显诱因如外伤、术后、躯体疾病后等。程度可轻可重,呈弛缓性。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则完全不能活动,有的不能站立和行走。 6.癔症性失音: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可正常咳嗽,检查声带正常。 7.癔症性震颤:表现为粗大。不规则的全身抖动。注意力集中时或别人看到时明显加剧,相反则减轻。 (三)躯体性障碍 常起病于30岁前,多为女性。有躯体症状,但模糊不清,变化不定,夸张。并无躯体疾病的证据。可持续多年。可表现为腹痛、呕吐、背痛、关节痛、四肢痛及头痛等,女性常为月经不调、过多及缺乏性高潮等。 (四)流行性癔症 分离型癔症或转换型癔症可发生在一组人群中,呈集体发作,多见于女性。发生前该地有某种威胁性疾病的论传,由某位暗示性高的人首先发病,表现可富于表演色彩,尔后人群中易注意患者的人或担心害怕易感者陆续发病。
治疗: [治疗] 一、心理疗法 是治疗的首要方法。本症是可以治愈的功能性疾病,消除疑虑,稳定情绪,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战胜疾病。认识病因,可尽情发泄,倾吐不满情绪。加强自我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二、对症治疗 包括暗示疗法、药物、理疗等。 (一)暗示疗法 有普通催眠暗示和药物催眠暗示两种。在催眠状态下,用语言引导患者接受针对性暗示,如令瘫痪患者将其患肢慢慢抬起,让其逐渐锻炼患肢活动。在醒觉状态下也可暗示。有直接和间接暗示两种。直接暗示是让患者静坐或卧床,嘱其按医生提示作某些患肢功能训练;间接暗示需借助理疗或药物,配合语言强化,促进康复。 (二)药物治疗 对精神发作、激情或兴奋状态、抽搐发作等作紧急处理,如注射氯丙嗪25-50毫克或安定10-20毫克,待安静后可口服弱安定剂或心理治疗。 (三)其他 中医、中药及针灸或电针等治疗,在患者易接受暗示的基础上,尤其癔症性瘫痪患者可获较好的疗效。
相关信息: [预后] 多数初发者恢复迅速。若病程超过1年者可能要持续多年。分离型意症持续时间短,易复发,转换型症病程长,复发少。一般预后良好。
癔症或称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具有多彩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的神经症。
常伴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但缺乏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相应的器质性指征。
病程短、预后好、易复发。
其患病率为0.355%。
[病因] 一、心理因素 常见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往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羞愧、窘迫派伤、恐惧等。
这些精神刺激均可直接致病,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二、遗传因素 ......更多
拼音:dan
症状: 本病好发于面部及下肢,婴儿常发于腹部。发病急剧,先有周身不适,畏寒,发热,恶心等前驱症状。皮损为淡红或鲜红色斑片,境界清楚,表皮紧张发亮,严重者发生水疱或血疱,有灼热或灼痛感。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可并发肾炎、败血症。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者称复发性丹毒,多次发作,淋巴管受阻,形成慢性淋巴水肿。
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次800万U,静滴,每日1次。也可口服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连用10-15日。中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等,方用银花、野菊花、地丁、公英、天葵子。局部可用50%硫酸镁溶液或0.1%雷夫奴尔溶液热敷,或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紫外线照射也有效。
相关信息:
丹毒中医称为流火,是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丹毒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面部丹毒常由鼻、口腔等处的感染病灶而诱发,足癣或腿部外伤常致下肢丹毒。
营养不良、酗酒、糖尿病、肾炎患者易发本病。
拼音:jian
症状: 睑黄疣又称睑黄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更年期前后的妇女,常伴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及肝胆病。皮疹为桔黄色扁平椭圆形柔软斑块,可为米粒至瓜子大小。多对称发生于上眼睑内毗处,也可侵及下眼睑或上下睑损害融合。发展缓慢,无自觉症状。
治疗: 高脂蛋白血症者应给低糖饮食,并配合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每次1克,每日两次,或消胆胺、烟酸等。局部可用冷冻、电解、电凝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但应注意美容,避免瘢痕形成。
相关信息:
拼音:hu
症状: 面部苍白或青紫.胸廓无起伏运动.没有心跳或脉搏.意识丧失.没有呼气.
治疗: 1.使病人处于水平仰卧位。
2.清除口腔异物。注意:如果见到异物卡于患者的喉部,不要试图取出他,以免他更深地嵌入气道。此时查看窒 息一病。用手指清除成人的口腔异物。压住舌头,下按下颏,用食指伸人口腔清除口腔内的游离物体。
3.开放患者气道。轻轻后仰患者头部,并牵拉下颏。
4.看、听并感觉呼吸的存在。一定要把你的耳朵贴近患者的嘴部,单纯有胸部运动并不意味着有呼吸。
5.如果患者没有呼趿要立即开始人工呼吸。观察每次人工呼吸后胸部的抬高。在胸部下降后再给第二次人工呼吸 。如果胸廓无抬高,应轻轻将患者头部再后仰,并给两次较慢的人工呼吸。如果胸廓仍不抬起,应,按窒息一病 处理。注意:如果使头部过度后仰或后仰程度不够均将不足以使气道充分开放。对成人进行人工呼吸时,要握紧 患者鼻孔,口对口给两次慢的人工呼吸,在两次呼吸中间应将你的嘴移开。
6.检查脉搏:检查成人的脉搏。轻轻地将食、中指按在喉结旁的颈侧部以感觉脉搏是否存在。
7.如果没有脉搏,开始胸部按压。对成人如何选择好你放手的位置。将你的中指放在肋骨与胸骨底会合的切迹处 ,食指紧临中指并处于中指的上方,把你另一只手的根部靠近食指并放在其上方,移开手指并将这只手放在另-只 手上,两手交叉按压胸部。对成人行胸部按压。将你的手臂重合,使你的肩直处于水平上方,向下按压使胸部下 移5-6厘米。放松压力,但不要将手移开,按压15次并用口记数"1、2、3"。注意:不要上下摇动。
8.重复第3、4、5步。如果患者为婴儿或8岁以内的儿童,每次仅给一次人工呼吸。
9.给予胸部按压、人工呼吸并重新检查脉搏。对于,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每进行15次心脏按压和4次人工呼吸后检查脉搏是否存在。对于婴儿或8岁以内儿童,每5次胸部按压给一次人工呼吸。如此重复10次以后检查脉搏。重复以上胸部按压及人工呼吸直至患者自己有呼吸或有脉搏存在,或医务人员赶到。 10.如果患者无呼吸但有脉搏,开始人工呼吸。对 于成人或8岁以上儿童,每5秒给一次人工呼吸,每12次人工呼吸后检查脉搏。对于1-8岁儿童,每4秒给一次人工呼吸,每15次人工呼吸后检查脉搏。对1岁以内婴儿每3秒给一次人工呼吸,每20次人工呼吸后检查脉搏。持续以上动作直至救援人员到来。
相关信息: 婴儿呼吸心跳骤停处理法 (1岁以内): 清理口腔,人工呼吸,数脉搏。 清理口腔:抓住舌头,下移下颏部。如果你见到异物并认为可以较容易地将其取出,用你的小指伸人口腔内将异物取出。 人工呼吸:用一只手向下牵下颏,用嘴将患儿的口鼻包住,先给两次人工呼吸,然后给下一次。在两次人工呼吸之间应将嘴移开。人工呼吸时应用力,但用力不能太大,以免气体进入患儿的胃里。 检查脉搏:用拇指以外的两个手指轻轻放在颈部侧方喉结旁以感觉是否有脉搏存在。 手的位置:把食指放在乳头连线上方胸上方胸前央的胸部,将中、环指放在食指下方,然后移开食指,用另一只手帮助患儿头部后仰。 胸部按压:稍屈肘,用手指垂直向下指压,向下按压使患儿胸部下移1-3厘米。去除压力,但勿移开手指。给5次胸部按压同时数"1、2、3"。 注意:不要前后摇动。 儿童(1-8岁): 清理口腔,人工呼吸,数脉搏。 清理口腔:抓住患者舌头下移下颏部,将食指贴面颊放入口腔将游离异物取出。 人工呼吸:握住患者的鼻腔,用您的唇轻轻包住患者的口腔,给两次缓慢的人工呼吸,然后给下一次。两次人工呼吸之间将嘴移开。 检查脉搏:将食、中指压在患者颈部的一侧喉结管,检查一下脉搏。 胸部按压:将右手的两个手指放在肋骨与胸骨底会合处。左手掌临近右手食指按在胸骨上。手指应离开胸壁,然后移开左手,用右手放在相应的位置,而左手用来维持其头部后仰。 开始胸部按压。保持双臂垂直,你的眉部位于儿童的上方,下压胸骨3-5厘米。然后放松压力但不要将手移开。给予5次按压,并同时数"1、2、3…"。 注意:不要前后摇动。
拼音:xin
症状: 胸前压迫样疼痛并可能放射到双臂.颈及下颏.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焦虑,恐惧.眩晕.大汗.恶心,呕吐.皮肤苍白,青紫.口唇,甲床苍白或发绀.意识丧失.
治疗: 重点:拨打急救电话。 注意:如果怀疑头、颈、背部损伤见头、颈、背部损伤。 1.检查呼吸道:呼吸及循环。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没有脉搏及心跳,应开始心肺复苏(呼吸心跳骤停)。 2.保持患者安静、舒适,解开颈、胸、腰部比较紧的衣服。如果患者神志丧失,应把他摆成恢复性体位。保持患者温暖,必要时可用毛毯或衣物盖住其身体。用凉的湿毛巾敷在前额上。注意:不要摇晃病人或用凉水泼洒病人以试图弄醒他。不要让他进食及喝水。 3.持续监测其呼吸及脉搏,必要时开始心肺复苏。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