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拼音:lue

症状:头痛,疲劳,低热,恶心。突然寒战,而且有时剧烈地颤抖。令发热可达41度。并伴随呼吸急促。令满身大汗。

治疗: 诊断与检查 如果你的医生怀疑你患有疟疾,则采血样检查是否有疟原虫,如开始时涂片呈阴性而仍怀疑是疟疾,那么就应连续在3天内每隔12-14小时验血1次。 治 疗 如不治疗,恶性疟可导致死亡,及时适当的常规治疗可以快速并彻底恢复,其他种类的疟疾很少引起死亡,但仍需治疗,以避免并发症和恢复过慢。 常规治疗 如果你传染上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应口服氯喹三天。为避免潜伏的间日疟和卵形疟两种疟原虫复发,应口服磷酸伯氨喹(抗疟药)14天以上。因为磷酸伯氨喹可以破坏红细胞(少数特异质者)并对胎儿构成威胁,不可以给孕妇服用,如果你怀孕,可以用氯喹。 如果你在未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地区染上恶性疟,你将被用这种针剂治疗。否则,你将服用奎宁四环素或奎宁及奎宁和一种合成制品(乙胺嘧啶,周效碘胺)一殴时间。如果你呕吐或有严重的并发症,只能静脉注射奎尼丁,直到能够使用其他药物。 辅助治疗 可以治疗疟疾并帮助身体恢复的防疟药物,也可引起一些不适,尽管是暂时的副作用,如恶心、发困、腹泻、耳鸣、皮疹。所有的方法应结合常用药物治疗或遵医嘱。

相关信息: 预防 当你要去疟疾流行的地方,几周前就应告诉你的医生,医生会教你使用甲氟喹、长效土霉素、氯喹的方法;如果你去的地方疟疾很严重,注意下面几点。 1.在旅行前、中、后使用防疟药物。 2.睡在蚊帐里并使用杀虫剂。 3.住在有空调的有玻璃门窗的建筑内。 4.黄昏和清晨不出门,上述时间是蚊子觅食时间。 5.如果你晚上外出,要穿长裤子和长袖衫。 6.防蚊措施:用防蚊剂喷衣服,用浓度为30%-40%的驱蚊剂;喷洒暴露的皮肤。

疟疾的早期症状包括头痛、疲劳、低热和恶心,在不到24小时内,此病将发展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寒战期,特征是突然地寒战,而且有时剧烈地颤抖,将持续1-2小时。

第二阶段高热期,标志是发热,可热到41℃,有时伴随呼吸急促,将持续3-4小时。

紧接着大汗期,2-4小时,浑身大汗。

病 因 疟疾是雌性疟蚊叮咬传染病,也就是通过叮咬将疟原......更多

细菌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拼音:xi

症状: [诊断] 本病多见于春秋两季,易在幼儿园和集体单位流行。潜伏期短,多为1——2天。常为双眼发病,患眼刺痒,有异物感、烧灼感及大量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结膜严重充血,以穹窿部及睑结膜明显,可伴结膜及眼睑水肿,少数可有角膜缘部点状浸润。结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可确定致病菌。

治疗: [治疗] 严禁包扎患眼,做好消毒隔离,局部滴用10%的磺胺醋酸钠、0.25%-0.5%的氯霉素、0.5%的新霉素、0.2%~0.5%的庆大霉素、0.5%的卡那霉素等,每小时1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分泌物多的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重症者可冷敷,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并发角膜炎时应按角膜炎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消毒病人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治疗使用过的器械。急性期病人应隔离,接触患者后必须洗手消毒。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常见眼病,俗称"暴发火眼"。

[病因] 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柯-魏杆菌、流感杆菌和葡萄球菌。

细菌性结膜炎(淋菌性结膜炎)


拼音:xi

症状: [诊断]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2-3天,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内发病。多为双眼,起病急骤,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及高度水肿,睑结膜面有假膜形成,分泌物初为浆液性或血水样,3-5天后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并发角膜溃疡,甚至溃疡穿孔、虹膜脱出及眼内炎。结膜刮片、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培养可发现淋球菌,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核酸。

治疗: [治疗] 用生理盐水或1:1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频繁冲洗结膜囊,局部滴0.5-1万U/mi青霉素G溶液,3-5分钟1次,分泌物减少后改为每1-2小时1次, 或用0.1%利福平、15%磺胺醋酸钠、0.25%氯霉素滴眼液,全身应用青霉素肌注或口服。

相关信息: [预防] 应注意消毒隔离,患淋病的孕妇应及时治疗,婴儿出生后应常规滴抗生素药液。

淋菌性结膜炎是急性化脓性结膜炎。

[病因] 本病由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

成人常因自身或他人的尿道炎分泌物,新生儿则多为母体产道分泌物直接感染而致。

病毒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拼音:bin

症状: 发病急,潜伏期短,多为双眼患病发红。症状较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重,有剧烈的眼病、畏光、流泪及异物感,分泌物为水样。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球结膜有点、片状出血,角膜上皮可有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阳性,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测定有助于诊断。

治疗: 局部滴用0.1%疱疹净、4%吗啉双胍、0.1%无环鸟苷及0.05%环胞苷溶液,每小时1次。选用一到两种抗生素溶液以控制继发感染,炎症期不宜使用皮质类固醇类滴眼,有全身症状者口服病毒灵(吗啉双胍),每次0.2g,每日3次。

相关信息: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由肠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性急性结膜炎。

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发生于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常为双眼先后发病。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皮质性白内障 最常见。可分为四期。 1.初发期:早期在晶体周边部出现混浊,皮质呈楔形,其尖端向瞳孔中心,晶体大部分透明,瞳孔区未受累,一般不影响视力,如不散瞳难以发现。 2.未熟期:或称膨胀期。晶体混浊渐扩展,呈不均匀乳白色外观,皮质肿胀,将虹膜向前推,引起前房变浅,有虹膜投影。有闭角青光眼素质者易引起青光眼发作。 3.成熟期:随着晶体混浊扩展,晶体膨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正常,虹膜投影消失,整个晶体呈灰白色混浊,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光感。 4.过熟期:成熟期白内障历时过久,晶体皮质分解或液化为乳状物,核下沉,前房变深,虹膜 震颤。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可引起晶体性葡萄膜炎和晶体溶解性青光眼。 (二)核性白内障 较少见。其混浊多由胚胎核开始,渐向成年核发展。愈近中心部位色调愈浓,晶体呈棕色或深棕色,可出现第二视力。 (三)盘状白内障 较少见。晶体囊膜下皮质浅层出现盘状混浊,常合并核或皮质混浊。 (四)其他型 有相当部分非典型患者,或为混合型。

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 局部选用治障宁、消白灵、白内停、谷光甘肽等点眼,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l、C、E。中成药如障眼明每次4片,每日3次,复明片每次4片,每日3次。 二、手术治疗 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当本病发进到使患者的视力降至影响生活与工作时即可行手术摘除。传统白内障摘除术包括软性白内障吸出术。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及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配戴适度凸透镜或隐形眼镜以矫正屈光不正,现代白内障摘除术有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关信息:

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约占白内障的50%以上。

[病因] 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出现的退行性改变,与紫外线照射、糖尿病、动脉硬化、遗传因素及营养状况等有关。

耵聍(耳屎)栓塞


拼音:ding

症状: [诊断] 耵聍(耳屎)完全阻塞耳道时可有闭塞感及听力减退。水进入外耳道时膨胀,使症状加重,甚至引起炎症。可见耵聍团块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

治疗: [治疗] 一、器械取出法 小而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块可用耵聍钩将其渐钩出,软的耵聍栓塞可用耵聍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 二、外耳道冲洗法 硬而嵌塞较紧的耵聍,可先用3%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日3-4次,3-4天后耵聍软化,再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 三、抽吸法 可将耵聍软化后,用吸引器抽吸,渺I、耳道狭窄者尤为适宜。

相关信息: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体,其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异物的作用。

若耵聍积聚过多,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称为耵聍栓塞。

[病因] . 与炎症刺激,尘土等异物,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有关。

耳廓假性囊肿


拼音:er

症状: 耳廓假性囊肿也称耳廓软骨间积液。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机械性刺激或变态反应有关。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无明显症状,耳廓前面上方局限性隆起,渐增大,皮肤无红肿,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培养无细菌生长。轻者可行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治疗,可在无茵操作下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或行冷冻法,或用YAG激光在隆起部位打洞,清除积液,加压包扎。

相关信息:

分泌性中耳炎


拼音:fen

症状: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者多有普通感冒史,慢性者病程缓慢,多无明显发病史,常出现耳聋后始引起注意。有耳内堵塞感、耳聋、耳鸣,擤鼻后有所改善,中耳积液时耳内有水动感,常有自声增强现象。耳镜检查、听力检查、鼓室导抗图、鼓膜穿刺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腺样体肥大者应作腺样体切除术。 二、全身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头抱拉定、氟哌酸、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有过敏因素者应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口服。 三、局部治疗 鼻或鼻咽部炎症较重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或局部喷雾,咽鼓管阻塞较重者应用咽鼓管吹张法、捏鼻鼓气法、波氏法或导管法。 四、其他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可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短波透热、氦氖激光等,上述治疗对改善听力有一定作用,鼓室内有粘连者可用鼓膜按摩机作鼓膜按摩,严重耳聋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可配戴助听器或行听力重建术。

相关信息: [预防l 加强锻炼,防止感冒,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有浆液性与粘液性渗出的非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本病由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主要为前者。

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拼音:hua

症状: [诊断]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一般多见于小儿。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有耳深部痛,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夜间较重,常伴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耳溢液,初为血水样,继之变为粘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耳镜检查异常,呈传导性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及咽部慢性炎症,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二、全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多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3次,或用药物敏感试验最有效的药物。 三、局部治疗 在鼓膜穿孔前充血显著时耳部滴用2%酚甘油,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如脓液粘稠可滴用3%双氧水、0.25%氯霉素、0.5%金霉素或3%洁霉素液。 四、手术治疗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突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或穿孔不大、引流不畅者应行鼓膜切开术。炎症消退,干耳在两个月以上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相关信息: [预防] 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其他部分也常累及。

[病因] 本病常伴发于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等。

致病菌常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拼音:hu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过六到八个星期不愈者即转变为慢性。 二、分型 可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最常见。耳流脓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轻度传音性聋,X线乳突摄片无骨质破坏。 (二)骨疡型 中耳常有肉芽及息肉,多伴骨质侵蚀,可引起并发症。耳流脓多为持续性,纯脓性,量不多,有臭味,偶带血丝。听力呈传音性或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异常。 (三)胆脂瘤型 可导致一系列的颅内、外并发症。耳内长期流脓,量不多,有恶臭。耳聋重,多为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异常。 三、分期 可分为四期。 (一)活动期 中耳持续流脓,或间歇流脓的间歇期不超过六星期,鼓室粘膜潮湿,随时可再流脓。 (二)静止期 中耳间歇流脓,干耳时间维持六星期以上,但不超过半年。 (三)非活动期 中耳流脓停止达半年以上,但穿孔未愈合。 (四)愈合期 穿孔的鼓膜已自行愈合,或手术修补后愈合,中耳不再流脓。

治疗: [治疗] 一、单纯型 耳部有大量脓液者可用3%双氧水清洗,或用吸引法吸引,多用0.5%氯霉素、0.3%氟哌酸、3%洁霉素滴耳液。感染轻而难以干燥者用3%硼酸酒精、3%酚甘油或5%氯霉素甘油滴耳。粉剂只用于鼓膜穿孔较大而脓液不多的患者。 二、骨疡型 引流尚好者用棉签蘸少许10%-20%硝酸银液烧灼肉芽,或用微型刮匙及环钳刮除肉芽,并应注意防止感染和面神经损伤。 三、胆脂瘤型 应采取手术治疗,但胆脂瘤较小者可先用上鼓室冲洗术,而后复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 多由急性迁延而来。

致病菌常为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

67891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