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


拼音:wai

症状: [诊断]外耳道疖 疖多为单个,也可多发。耳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剧烈,为跳动性,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咀嚼、牵拉耳廓、压耳屏时疼痛加重,听觉正常或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局限性红肿,疖肿化脓时其顶部有黄白色脓点,穿破后有稠脓及脓栓,有全身不适或体温微升。

治疗: [治疗] 早期全身应用抗生素,可给青霉素钠80万U,肌注,每日1次。镇痛剂可给去痛片,每次·0.5g,每日3次。局部理疗或热敷,2%-5%酚甘油滴耳或涂10%鱼石脂软膏,可消炎止痛。脓肿形成时应切开排脓,填塞纱条以防外耳道狭窄,每日换药1-2次。若脓肿穿破引流不畅,可用20%硝酸银液或纯石炭酸烧灼破口,并以4%硼酸酒精消毒耳道。

相关信息: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 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

外耳道炎


拼音:wai

症状: [诊断和治疗]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坏死性外耳道炎三种。 一、急性外耳道炎 主要为耳痛,牵拉耳廊和压耳屏时加重。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有少量稀薄分泌物,若炎症波及耳膜则有听力下降。治疗应用青霉素钠80万U,肌注,每天2次,3%硼酸液清洁外耳道,然后滴0.5%新霉素氢化可的松液,外耳道肿胀、渗液较重者用5%-8%醋酸铝纱条敷塞外耳道,每日更换1次。 二、慢性外耳道炎 仅有不适和痒感,可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覆有痂皮,有时见外耳道狭窄。去除病因,局部应用合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新霉素与激素类的合剂、霜剂成粉剂等换药、涂敷或吹人。 三、坏死性(或恶性)外耳道炎 多发生于糖尿病或抵抗力低下者。表现为耳痛剧烈,耳周组织肿胀、明显压痛,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外耳道皮肤坏死。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可侵犯腮腺、下颌间隙、颅底脑神经,导致瘫痪,甚至颅内感染。加强对全身疾病的治疗,给予羧节青霉素钠每次1s,肌注,每日4次,联用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每日2次。

治疗: [诊断和治疗]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坏死性外耳道炎三种。 一、急性外耳道炎 主要为耳痛,牵拉耳廊和压耳屏时加重。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有少量稀薄分泌物,若炎症波及耳膜则有听力下降。治疗应用青霉素钠80万U,肌注,每天2次,3%硼酸液清洁外耳道,然后滴0.5%新霉素氢化可的松液,外耳道肿胀、渗液较重者用5%-8%醋酸铝纱条敷塞外耳道,每日更换1次。 二、慢性外耳道炎 仅有不适和痒感,可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覆有痂皮,有时见外耳道狭窄。去除病因,局部应用合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新霉素与激素类的合剂、霜剂成粉剂等换药、涂敷或吹人。 三、坏死性(或恶性)外耳道炎 多发生于糖尿病或抵抗力低下者。表现为耳痛剧烈,耳周组织肿胀、明显压痛,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外耳道皮肤坏死。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可侵犯腮腺、下颌间隙、颅底脑神经,导致瘫痪,甚至颅内感染。加强对全身疾病的治疗,给予羧节青霉素钠每次1s,肌注,每日4次,联用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每日2次。

相关信息: [预防] 纠正挖耳习惯,游泳、洗澡后及时拭净污水,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

外耳道炎也称弥漫性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弥漫性炎症。

[病因] 挖耳、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等引起发病。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耵聍(耳屎)栓塞


拼音:ding

症状: [诊断] 耵聍(耳屎)完全阻塞耳道时可有闭塞感及听力减退。水进入外耳道时膨胀,使症状加重,甚至引起炎症。可见耵聍团块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

治疗: [治疗] 一、器械取出法 小而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块可用耵聍钩将其渐钩出,软的耵聍栓塞可用耵聍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 二、外耳道冲洗法 硬而嵌塞较紧的耵聍,可先用3%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日3-4次,3-4天后耵聍软化,再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 三、抽吸法 可将耵聍软化后,用吸引器抽吸,渺I、耳道狭窄者尤为适宜。

相关信息: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体,其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异物的作用。

若耵聍积聚过多,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称为耵聍栓塞。

[病因] . 与炎症刺激,尘土等异物,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有关。

耳廓假性囊肿


拼音:er

症状: 耳廓假性囊肿也称耳廓软骨间积液。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机械性刺激或变态反应有关。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无明显症状,耳廓前面上方局限性隆起,渐增大,皮肤无红肿,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培养无细菌生长。轻者可行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治疗,可在无茵操作下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或行冷冻法,或用YAG激光在隆起部位打洞,清除积液,加压包扎。

相关信息:

分泌性中耳炎


拼音:fen

症状: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者多有普通感冒史,慢性者病程缓慢,多无明显发病史,常出现耳聋后始引起注意。有耳内堵塞感、耳聋、耳鸣,擤鼻后有所改善,中耳积液时耳内有水动感,常有自声增强现象。耳镜检查、听力检查、鼓室导抗图、鼓膜穿刺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腺样体肥大者应作腺样体切除术。 二、全身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头抱拉定、氟哌酸、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有过敏因素者应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口服。 三、局部治疗 鼻或鼻咽部炎症较重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或局部喷雾,咽鼓管阻塞较重者应用咽鼓管吹张法、捏鼻鼓气法、波氏法或导管法。 四、其他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可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短波透热、氦氖激光等,上述治疗对改善听力有一定作用,鼓室内有粘连者可用鼓膜按摩机作鼓膜按摩,严重耳聋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可配戴助听器或行听力重建术。

相关信息: [预防l 加强锻炼,防止感冒,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有浆液性与粘液性渗出的非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本病由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主要为前者。

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拼音:hua

症状: [诊断]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一般多见于小儿。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有耳深部痛,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夜间较重,常伴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耳溢液,初为血水样,继之变为粘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耳镜检查异常,呈传导性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及咽部慢性炎症,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二、全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多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3次,或用药物敏感试验最有效的药物。 三、局部治疗 在鼓膜穿孔前充血显著时耳部滴用2%酚甘油,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如脓液粘稠可滴用3%双氧水、0.25%氯霉素、0.5%金霉素或3%洁霉素液。 四、手术治疗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突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或穿孔不大、引流不畅者应行鼓膜切开术。炎症消退,干耳在两个月以上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相关信息: [预防] 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其他部分也常累及。

[病因] 本病常伴发于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等。

致病菌常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拼音:hu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过六到八个星期不愈者即转变为慢性。 二、分型 可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最常见。耳流脓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轻度传音性聋,X线乳突摄片无骨质破坏。 (二)骨疡型 中耳常有肉芽及息肉,多伴骨质侵蚀,可引起并发症。耳流脓多为持续性,纯脓性,量不多,有臭味,偶带血丝。听力呈传音性或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异常。 (三)胆脂瘤型 可导致一系列的颅内、外并发症。耳内长期流脓,量不多,有恶臭。耳聋重,多为混合性聋。X线乳突摄片异常。 三、分期 可分为四期。 (一)活动期 中耳持续流脓,或间歇流脓的间歇期不超过六星期,鼓室粘膜潮湿,随时可再流脓。 (二)静止期 中耳间歇流脓,干耳时间维持六星期以上,但不超过半年。 (三)非活动期 中耳流脓停止达半年以上,但穿孔未愈合。 (四)愈合期 穿孔的鼓膜已自行愈合,或手术修补后愈合,中耳不再流脓。

治疗: [治疗] 一、单纯型 耳部有大量脓液者可用3%双氧水清洗,或用吸引法吸引,多用0.5%氯霉素、0.3%氟哌酸、3%洁霉素滴耳液。感染轻而难以干燥者用3%硼酸酒精、3%酚甘油或5%氯霉素甘油滴耳。粉剂只用于鼓膜穿孔较大而脓液不多的患者。 二、骨疡型 引流尚好者用棉签蘸少许10%-20%硝酸银液烧灼肉芽,或用微型刮匙及环钳刮除肉芽,并应注意防止感染和面神经损伤。 三、胆脂瘤型 应采取手术治疗,但胆脂瘤较小者可先用上鼓室冲洗术,而后复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 多由急性迁延而来。

致病菌常为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

急性牙髓炎


拼音:ji

症状: 疼痛的特点有:自发性痛,阵发性发作,夜间加重,放射痛,疼痛部位不只局限在患牙,而放射到颌面部、头颈部,范围较广,温度刺激可引起或加重疼痛,温度试验时常有疼痛。

治疗: 治疗应及时开髓,减轻髓腔压力,用浸有镇痛剂如丁香油小棉球置于龋洞中,年轻恒牙应力求保存活髓,使牙根继续发育完成,若为慢性牙髓炎发展而来者则应行根管治疗术,发育完成牙齿的炎症,后牙早期可行干髓术晚期行牙髓塑化治疗,前牙则行根管治疗。

相关信息:

急性牙髓炎可继发于牙髓充血,但常见由慢性牙髓炎转化而来,多存在深龋,接受过刺激性充填材料或不合理治疗。

缺铁性贫血


拼音:que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皮肤粘膜颜色苍白、出现软弱无力、心悸、气短、头晕、眼花、耳鸣等贫血的表现。有口腔炎、舌炎、口角浅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严重者可并发吞咽困难、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干燥和脱落,指甲变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有反甲。可有神经痛、头痛、感觉异常及舌面烧灼感,严重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有精神、行为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冷饮癖、食土癖。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象、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蛋白质、维生素补充,应进食含铁质、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多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肝、菠菜等。 二、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如钩虫病引起贫血,驱虫和补充铁剂应同时进行。 三、药物治疗 (一)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8-12周为一疗程;或富马酸铁(富血铁)每次0.2克,每日3次;或10%枸橼酸铁胺溶液每次20毫升,每日3~4次;或力蜚能每次150毫克,每日1~2次,连用1-2月。其他如柠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二)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胃肠道吸收障碍,口服不能奏效如脂肪泻、萎缩性胃炎;需迅速纠正缺铁如严重妊娠贫血,或需及时外科手术者,应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每次50毫克,深部肌注,每日或隔2-3日1次;或山梨醇枸橼酸铁复合制剂每次1.5毫升(铁75~100毫克)深部肌注。 四、输血或输红细胞 经铁剂治疗后恢复较快,一般不需输血,但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小于50克/升或因其他病急需手术者,可酌情输血或输红细胞。

相关信息: [预防] 对有潜在性缺铁的原因应及早预防。多次、多胎母婴,早产儿,患缺铁性贫血母亲所生的婴儿,以乳类喂养应加强血液学监护,可给预防性小剂量铁制剂。对食物搭配不良者应进铁强化食品。预防肠道钩虫感染,治疗慢性出血病、慢性溶血病、慢性炎症或一些慢性系统疾病均是预防措施。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发生障碍时所出现的贫血。

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0%。

[病因] 一、摄入不足而需要增加 小儿生长期需铁,生长越快需铁量愈多,各种乳汁中含铁量甚少,牛乳比人乳还少,故必须增加辅食以补充铁的供给。

妊娠,、哺乳妇女铁需要显著增加,特别是多次、多胎妊娠。

二、消耗......更多

溶血性贫血


拼音:rong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有时出现血红蛋白尿等。 (一)急性溶血 常为血管内溶血。起病急,腰背酸痛、寒战、高热、头痛、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少尿、无尿,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慢性溶血 常为血管外溶血。起病慢,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联症。往往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汁性肝硬化及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骨髓象、Coomb试验、Ham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溶血有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维持心脏功能,保持正常血压,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给大量碱性药使血液、尿液呈碱性,减少血红蛋白在肾小管沉积。 二、药物治疗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溶血或慢性溶血急性发作(溶血危象),可先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20-30毫克,静滴,待病情稳定后改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慢性溶贫女口自身免疫性溶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强的松每次10-15毫克,每日3-4次,病情稳定后减量,长期维持量为每日5-10毫克。 (二)雄激素 自身免疫性溶贫可用达那唑,每次0.2克,每日3次,单用或与强的松合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用达那唑,每次0.2克,每日3次;或康力龙每次2毫克,每日2次。 (三)维生素E 每次0.1克,每日3次。 三、输血 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急性发作在短期内可发生红细胞大量破坏,应予输血。慢性溶贫,Hb小于60克/升时输血也可使病情好转。自身免疫性溶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应输入用盐水洗涤的红细胞。 四、中医中药 急性溶贫应养阴滋阴清虚热。太子参15克,女贞子、旱莲草各20克,车前草、白头翁各3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慢性溶贫应气血双补。人参10克,黄芪30克,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川芎各15克,生熟地2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五、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异常红细胞在脾脏破坏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疗效最好;温抗体型自身效或需大剂量激素维持者的疗效约免疫性溶贫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或需要大剂量激素维持者的疗效约为50%。其他溶贫不主张切脾。

正常红细胞寿命为120天。

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或某些血浆因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和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致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简称溶贫。

[病因] 遗传因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

代谢因素如无p脂蛋白血症。

免疫因素见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血型......更多

67891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