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溪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首春逢耕者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楚南一带春天的征候来得早,冬天的余寒未尽,草木的生机却已萌发。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原野的泥土释放出肥力,像冬眠的动物争相在上面安家。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春天的景象还没装点到城郊,农民便已结伴耕稼。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园林中传出鸟儿婉转的叫声,小洲洼地的新泉清澈令人叹嗟。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农事确实要平时致力,如同囚犯般寄居外地也许会耽误终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故居的池塘想必已被杂草淹没,老家的田园当时长满了乔木、灌木和蔓藤。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羡慕隐士已有所托,谋取功名却已不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姑且跟随田间老汉细细攀谈,详细地表述了自己的苦衷。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无限眷恋地抚摸着犁耙,时间于不知不觉中过去,回头一看已是满天烟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种柳戏题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引起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05:30 2、 王松龄,杨立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44-45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江:西江支流,流经今柳州市。

当时亦称浔水。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故事:过去的事情。

推移:指时光的流逝。

昔年:往年,历史。

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的种柳会成为将来人们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一种史迹。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垂阴:指柳树遮阴。

当:应当。

覆地:遮盖大地。

耸干(sǒnggàn,即怂赣):高耸的树干。

会:能够,一定能。

参(cān餐)天:高入云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对,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

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大意即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做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后世诗词中,遂用“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

柳宗元在此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

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05:30 2、 王松龄,杨立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44-45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

柳江:西江支流,流经今柳州市。

当时亦称浔水。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故事:过去的事情。

推移:指时光的流逝。

昔年:往年,历史。

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的种柳会成为将来人们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一种史迹。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

垂阴:指柳树遮阴。

当:应当。

覆地:遮盖大地。

耸干(sǒnggàn,即怂赣):高耸的树干。

会:能够,一定能。

参(cān餐)天:高入云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引起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对,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

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大意即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做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后世诗词中,遂用“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

柳宗元在此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

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05:30 2、 王松龄,杨立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44-45

雨晴至江渡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愚溪:即冉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村径:乡村小路。

成:显现。

撩乱:搅乱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愚溪:即冉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村径:乡村小路。

成:显现。

撩乱:搅乱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

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

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

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

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

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

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

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

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

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

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

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

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

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

诗人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

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柳宗元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3 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视该诗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有的不作任何注释只是笼统地视该诗为“抒写孤寂忧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诸多的解析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疑窦:“槎”究竟是什么意思?

诗的旨趣究竟何在?

等等。

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怀揣有关资料,凭着世居愚溪之源和长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条件,一脚踏进柳宗元溪居遗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实地进行了连续几个暑假的细致考察,经过一番贴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们从柳子的《愚溪诗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园林群景。

由于柳子诗文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群景点对当时人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

加之后代人们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

这了解开这个谜,永州学人做了大量的考寻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专家考证,发现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之间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

笔者曾反复实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点方位与《愚溪诗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见得“愚亭”所在位置正处于愚溪北滨,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铺筑起来的呈圆形(直径约 五米 )的码头——但决不是什么码头。

因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连小舟也进不去的愚溪,当地老百姓不会也没有财力去砌这样一座规模甚大的码头闲置在那里或专作洗衣用。

笔者认为,它是“愚亭”基址无疑。

想必是筑在这个位置上的三面环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罢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了呢?

有没有被洪水冲毁的事呢?

请看下面的分析。

“愚池”正北约 十米 远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街道靠北)建有一个当地人们世代相称的“十五亭”,据 张绪伯 先生考证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

何以知之为柳子重建?

从其命名以知之。

因为柳子有“以数代名”的习惯。

例如他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称周韶州为周二十二,称娄图南为类二十四等。

“愚”乃十三点画,怎么用“十五”称之?

张绪伯 先生说,柳子写有《永字八法颂》(《外集补遗》)。

同朝文人卢肇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翰林禁经》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画也……古人用笔之术,多于永字取法。

以其八法之势,可通一切字也”(注④)。

由此可见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点画的。

这样看来,“十五亭”即“愚亭”之别称无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无疑。

而柳子把当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迁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其亭的确被大水冲毁了,毁于哪年夏天,我们不得而知,但毁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无疑。

  研究家们认为,《雨晴至江渡》诗大致写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说,谁也无法知晓其诗的准确写作时间,但写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则是可靠的。

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冲毁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诗的写作背景。

  依据这样的情境,再来品读柳宗元这首七绝,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内容了。

“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

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

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

什么事?

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

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

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

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

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雨晴至江渡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泾水黄,陇野茫。

负太白,腾天狼。

有鸟鸷立,羽翼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

怒飞饥啸,翾不可当。

老雄死,子复良。

巢岐饮渭,肆翱翔。

顿地紘,提天纲。

列缺掉帜,招摇耀鋩。

鬼神来助,梦嘉祥。

脑涂原野,魄飞扬。

星辰复,恢一方。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危桥:高桥。

属:连接。

幽径:幽深的小路。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迸:裂,开。

箨(tuò):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

筠(yún):竹皮。

虚心:空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瞰(kàn):望,俯视,向下看。

聆:听。

吟:成调的声音。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差池:参差不齐。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嘲哳(zhāo zhā):亦作“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谅:料想,实在。

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

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

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

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

突出危桥、幽径、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

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

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

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

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

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

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

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

”(《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崔策登西山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南国的群山格外幽静,高飞的白鹤声声长鸣;

深秋的潇湘从黑夜里醒来,晶莹的霜花将晨光结凝。

我们携手渡过残破的木桥,曲曲折折爬到了高过所有树尖的山头。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宇宙间一丝一毫尽收眼底。

重重叠叠的山峰啊九疑最高,隐约迷茫的洞庭啊显得微渺。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

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

奔驰似的美景飘浮在北流的潇水上,遥迢的长风掠过寒碜的竹梢。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遭谪贬还能有什么事可做,已渐渐厌倦了终日的纷纷扰扰。

活着似奴隶被抛弃在南荒,等于把生命夭折在满肚子的苦水里。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跛脚的驴子怕的是受困扑倒,愚蠢和蒙昧怕的是深妙精微。

不是让深深爱过的人疏远,谁能让人这般心悲神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让我们双双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水底鱼儿游天上鸟儿飞。

幸好你留在我的身边,舒缓了我心中的愁结肠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南国的群山格外幽静,高飞的白鹤声声长鸣;

深秋的潇湘从黑夜里醒来,晶莹的霜花将晨光结凝。

我们携手渡过残破的木桥,曲曲折折爬到了高过所有树尖的山头。

鹤鸣:语出《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原文意为白鹤在山北鸣叫,小白鹤们唱和着。

“我有好的雀儿(爵边雀),我和你们来享受它(靡,奢侈,引申为享受)。

”诗中既写实又借意。

连袂(mèi):即手拉着手。

袂,衣袖。

危(wēi,旧读wéi威);

危险。

杪(miǎo):树的末梢。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宇宙间一丝一毫尽收眼底。

重重叠叠的山峰啊九疑最高,隐约迷茫的洞庭啊显得微渺。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

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

奔驰似的美景飘浮在北流的潇水上,遥迢的长风掠过寒碜的竹梢。

迥(jiǒng)穷:极尽很远很远的地方。

迥,远;

穷,尽。

两仪:古指天地或阴阳。

《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诗中指天地间。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

《水经注》“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

”篠(xiǎo):小竹。

《书经·禹贡》“筿簜既敷。

”孔安国传:“筿,竹箭;

簜,大竹。

”孔颖达疏:“筿为小竹,簜为大竹。

”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遭谪贬还能有什么事可做,已渐渐厌倦了终日的纷纷扰扰。

活着似奴隶被抛弃在南荒,等于把生命夭折在满肚子的苦水里。

胥靡:又作“縃靡”,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牵连着强迫劳动而得名。

《庄子·庚桑楚》“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彭铿(kēng):同“彭亨”、“膨脝”,腹胀大的样子。

韩愈《城南联句》:“苦开腹彭亨。

”孙伯野注:“苦开,乃破瓜瓠之苦者也。

”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跛脚的驴子怕的是受困扑倒,愚蠢和蒙昧怕的是深妙精微。

不是让深深爱过的人疏远,谁能让人这般心悲神凄。

蹇连:如跛足的驴子行路艰难。

蹇,跛足。

《楚辞·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有何路之能极?

”又《易·蹇》:“六四,往蹇来连。

”颠踣(bó):犹颠踬,倾倒。

《抱朴子·百里》:“冒昧苟得,闇于自量者,虑中道之颠踬,不以驽茧服鸾衡。

”引申为挫折。

幽眇:精微深妙。

韩愈《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悄(qiǎo):忧愁的样子。

《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让我们双双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水底鱼儿游天上鸟儿飞。

幸好你留在我的身边,舒缓了我心中的愁结肠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诗一开篇,着笔高远,“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秋晨清露白鹤,一连  串明静、清丽而活泼的意象,给山描绘了一幅雄阔的背景图,寄寓诗人“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浩然之气。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诗人以平淡的笔墨,叙述了登山的历程:“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愚溪上有木桥相连,桥之“危”,路之“萦回”,道出了诗人心怀恐惧、仕途艰危的复杂感情,与上联形成极大的反差,正表现诗人执着追求而重受挫折、处境艰危的困苦心境。

临山,诗人先以九嶷与洞庭对举,重彩描绘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九疑在永州南宁远境内,是舜帝归魂之所。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洞庭在湘北,是楚怀王放逐屈原的地方。

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湘君迎候湘夫人,秋水伊人,望眼欲穿,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绪茫茫,忧从中来。

诗人描写一高一小、一明一暗的两组意象,让人联想,意味无穷。

登山辽望宇宙间,心中的意念早已超出宇宙万物,“目击道存”,天地之间,惟此而高。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也可看成自况语,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睥视一切的情怀。

诗中意与象、情与景、神与形相互交融,把抽象的理念化作具体的物象,物化的背后却是焦渴的期盼。

诗人这种理念,这种期盼,寄希望于北去的潇湘水带到遥远的长安,也希望遥迢的风能给被谪贬的人带来好消息。

遭贬谪七年了,无所事事,纷扰平庸的生活使诗人内心十分痛苦,日子过得胆颤心惊。

诗人把自己比作满肚子苦水的奴隶,面对愚昧,害怕再受困扰,再次扑倒;

面对“亲爱”者的疏远,期盼愈觉渺茫。

在执着追求与重遭挫折这对矛盾中,诗人无可奈何,只好到现实中求解脱:“偶兹循山水,得以观鱼鸟。

”诗人这种祈祷解脱,正反衬出诗人受羁绊不得自由的内心巨痛。

  这是赠给崔策的诗,崔策字子符,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弟弟,属中表亲,当时就学于诗人。

柳写有《送崔子符罢举诗序》,说他“少读经书,为文辞,本于孝悌,理道多容,以善别时,刚以知柔,进于有司,六选而不获。

”亲戚加师生的双重关系,心中的真实得以应时而发。

诗中以“鹤鸣”暗喻、“连袂”点题,点明这种关系和崔策对诗人的敬重,结篇以一“幸”字收束,以表诗人的感激之情。

除此之外,通篇未涉及崔策,而是言事抒情明志。

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

”诗人自得其屈原的真传,借“九疑”、“洞庭”,让人联想到舜帝之圣明,湘夫人“倚靡以伤情”,寄寓君臣际遇、人生离合之痛,寄托自己的不幸。

诗人还创设了一连串精妙意象:“两仪”暗喻崇高的理念,“驰景”、“寒篠”、奴隶、鱼鸟,无不寄托或愿望、或担心、或痛苦的情怀。

诗人又精于炼字。

“危桥”并非实景,乃是心境,是恐惧的写照。

“萦回”既是写实,也象征仕途艰难。

还有诗中的“泛”、“递”,热盼之情溢于言表;

“循”、“观”二字,无奈中的潇洒,痛人心脾。

前人论诗“用字”是“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罗大经《鹤林玉露》),诗人最得其妙。

  纵观全诗,离骚风韵,字字心血,却又真的做到了“岭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人”(《随园诗话卷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夏夜苦热登西楼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湛卢似的亮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傍徨,热汗淋漓在全身四处流淌。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这么热难道还谈得上什么保养吗?

抬头见北斗,将疑问诉上苍。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的处子,想要以静胜热实在是毫无希望。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22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更多

16171819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