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有客舟从哪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

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

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

”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

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

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苏轼说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

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

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

“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

“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

“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chàn),刺,插入,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韵律变化   “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

笔者欣赏过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的摹本,幽以“江帆楼阁”为题,但画面上以江岸楼阁和树石为主体,那几只帆船是很小的,所以我猜想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大概也只有一叶小舟吧。

然而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竟占据了诗的中心。

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

棹(zhào),船桨。

“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

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

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

“沙”,指沙岸。

“软”,柔软,细弱。

低昂,犹俯仰。

“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

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

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

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

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

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

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

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

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

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

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

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

在这一段诗中,我们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

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

  动态诗境   画面上的景物己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

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

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

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

峨峨,高耸貌。

烟鬟,女子发髻。

晓镜,早晨照的明镜。

贾(gǔ)客,商人。

小姑,即小孤山。

彭郎,即澎浪矶。

欧阳修《归田录》卷2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

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

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

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

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

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

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

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

“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

清人纪昀赞扬此诗“绰有兴致”,却贬斥“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评苏诗》卷17)。

这位纪老夫子貌似高雅,但这几句话已暴露出他偏狭、保守、酸腐的审美趣味。

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评:“‘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

然坐实说,亦趣。

”(《随园诗话》卷16)主张诗歌要有“细肌密理”的翁方纲说:“‘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

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

”(《石洲诗话》卷3)袁氏肯定“小姑嫁彭郎”句的谐趣,翁氏对此句之妙作了美妙的赏析,笔者十分赞同。

  语言节奏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

诗题中虽无“歌”、“行”这类字眼,但我感到他是用七言歌行体来写这首题画诗的。

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

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

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

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

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清人方东树称赞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吕】赏花时_长江风送客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长江风送客冯客苏卿先配成,愁杀风流双县令。

扑簌簌泪如倾,凄凉愁损,相伴着短檠灯。

【幺】愁恨厌厌魂梦惊,两处相思一样情。

风送片帆轻,天涯隐隐,船去似驭云行。

【赚煞】碧波清,江天静,既解缆如何住程?

灭烛掀帘风越紧,转回头又到山城。

过沙汀,烟水澄澄,千里洪波良夜永。

蛾眉月明,恰才风定,猛抬头观见豫章城。

孤馆雨留人鞍马区区山路遥,月暗星稀天欲晓,云气布荒郊。

前途店少,仅此避风雹。

【幺】客舍骎骎过几朝,雨哨......更多

哨遍·天限长江

作者: 李曾伯 朝代: 宋代

天限长江,云扰中原,一局持棋势。

汉将谁。

盍为扫清之。

彼伎犹、黔驴而止。

客亦知。

何材不生斯世。

丁宁屡费君王旨。

向马首论诗,灯前观剑,岂无差强人意。

幸崆峒麦熟且休师。

又焉用陈琳檄书飞。

一笛楼头,万柳营间,从容麾帜。

噫。

代有戎夷。

时贤患乏经纶志。

紫岩公一出,敌当惊见花字。

谩被发忧邻,汗颜笑斫,客邪终岂婴元气。

待拜表笺天,移文问隐,老夫行且归矣。

怕胡雏穴隙尚相窥。

有淝水儿曹举兵麾。

看中兴、隽烈堪继。

......更多

鹧鸪天·槛外长江浪拍空

作者: 李廷忠 朝代: 宋代

槛外长江浪拍空。

萧萧红蓼白苹风。

三秋告稔三农庆,九日追欢九客同。

烟渚北,月岩东。

莫嫌光景太匆匆。

登龙戏马英雄事,都在南数一啸中。

长江县经贾岛墓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水绕荒坟县路斜,耕人讶我久咨嗟。

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作者: 李洞 朝代: 唐代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

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步蟾宫·仙郎心似长江阔

作者: 仲殊 朝代: 宋代

仙郎心似长江阔。

妾意如、波间明月。

相随定、一带向东流,共宴乐、无时暂歇。

长生只在长欢悦。

除此外、总应虚设。

笙歌里、身住几何年,十字儿、头边下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 杨慎 朝代: 明代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是非成败转头空。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一壶浊酒喜相逢。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参考资料: 1、 岳淑珍校注.杨慎词品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2、 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淘尽:荡涤一空。 是非成败转头空。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一壶浊(zhuó)酒喜相逢。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参考资料: 1、 岳淑珍校注.杨慎词品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2、 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淘尽:荡涤一空。 是非成败转头空。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一壶浊(zhuó)酒喜相逢。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参考资料: 1、 岳淑珍校注.杨慎词品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2、 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参考资料: 1、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丰家骅著.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

作者: 崔涂 朝代: 唐代

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

身从谪宦方沾禄, 才被槌埋更有声。

过县已无曾识吏,到厅空见旧题名。

长江一曲年年水,应为先生万古清。

夜读贾长江诗效其体

作者: 张耒 朝代: 宋代

五字一篇诗,人传贾岛词。

清秋千古在,幽淡几人知。

霜夜灯前读,林间静处思。

恍然如见面,更对七朱丝。

12345 共559条